自治区人大 | 自治区政府 | 自治区政协

奉献西藏水电事业的孙英杰

来源: 西藏日报 作者: 时间: 2021-04-23

孙英杰,1942年出生,河北曲阳人,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北京农机学院水利系毕业后参加工作。1969年,组织派孙英杰到尼木县工作。孙英杰住在一间约5平方米的小屋,小屋没窗户,臭虫到处爬。清晨醒来,他浑身被虫子咬满了疙瘩。为了尽快适应当地的生活习惯,孙英杰学习吃糌粑,尝试着吃生肉,一次次放到嘴里,一次次呕吐,又一次次放到嘴里,直到完全适应。

刚到尼木时,全县没有一座电站,县委、县政府的主要领导正为修建电站没有设计人员犯愁时,孙英杰主动承担了该项目的设计工作。没有制图工具,他就自己购买。他经常和民工们一起肩挑背扛运送建材、吃住都在工地上。画图设计、施工、指挥、验收每一个环节他都全身心投入。在寒风刺骨的冬季,管道破裂漏水,他赶紧带上工具进行修理,满身的水几分钟就结成冰,他成了“冰人”。经过几个月的奋战,电站竣工了,全县干部群众终于告别了使用油灯、蜡烛的岁月,尼木县结束了没电的历史。电灯一亮,大家欢呼雀跃。然而电站竣工以后,一个新的挑战又摆在孙英杰面前,零下十几度的气温,水渠结了冰,要保证持续用电,必须有人夜间不停地在进水口到闸门500米打碎冰层,打捞冰块,不然冰块就会堵截水流造成停电,孙英杰便带领几个徒弟开始轮流破冰捞冰,有时他们不得不跳入刺骨的河水中,冰块把他们的双腿一次次划破,双手和胳膊又红又肿。一夜又一夜,电从这里输送到全县群众家里,为群众送去了光明。

在电站正常运转之后,孙英杰又投入到东风水端的勘测施工中。在海4000多米的高山上他每天往返30多公里,风卷着砂石扑打在脸上,鼻孔里牙齿上耳朵里都是土,脸上的皮一层层脱落,手上不是冰口就是冻疮,嘴唇上裂着大口子,稍微一张嘴便流血,疼痛难忍,吃饭时只能微微张开一条缝,把糌粑慢慢一点一点填进嘴里。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带着工人们勘测,找水源头,测估控制面积。在一次勘测中,孙英杰的左腿被凸出的岩石刮得血淋淋的,有几处还露出了骨头。他到医院打上绷带拄上棍子,第二天又出现在勘测的一线,就这样苦干了几个月,圆满地完成了东风水端的勘测任务。他在尼木工作18年间,主持修建了85项水电工程。其中,中小型水电站6座,桥梁、闸涵77个,水库2座。这些工程都是他一手设计并担任施工总指挥。这些水利工程使尼木县成为全区最早实现水利化的县。1978年,孙英杰被评为全国水利战线上的先进工作者,西藏自治区科技战线上的先进个人。

1986年,时任尼木县委常务副书记的孙英杰被组织提任到昌都行署任副专员、地委副书记,分管农业和地区运输公司。在西藏自治区“七五”重点工程左贡电站的建设中,自治区主要领导点将,让孙英杰出任总指挥长。孙英杰不辱使命,在海拔4000多米的工地上带领施工人员连续苦干两年,如期高质量地完成了电站建设任务。由于长期缺氧,孙英杰的血小板大量减少,鼻子经常流血,有时堵住鼻孔又从嘴里流出来。他的血压降到40-70,脚上腿上都开始出现了紫斑,脸变成了灰黑色,肝区开始疼痛,他一声不吭,自己服药,坚持工作在岗位上。之后不久,国务院决定开发“一江两河”流域。自治区立即成立了西藏“一江两河”开发建设办公室(简称江河办),孙英杰任副主任。在忙碌的工作中他的肝区经常疼痛,可他在同事们面前从来不说肝疼的事,爱人曾多次劝他去医院检查,他总是忙个不停一拖再拖,实在疼得厉害了,便吃点药顶着。在江河办三年,他中午几乎没按时吃过饭,晚上12点以前很少能睡觉,没因肝疼影响一天工作。孙英杰在1994年、1995年,连续被评为“国家优秀公务员”。1996年8月,孙英杰正陪同水利部专家穿越高山峻岭,十几天往返于考察验收的项目工程之间,走路都感到比以往吃力,但他默默忍受着病痛。8月17日,水利部的领导专家走后,第二天他又带队到长春接受水利部对陕南地区一个重点工程项目的审查,开会期间,肝区胀痛得厉害,有时在会场顶不住了,就回宿舍躺一会儿一直坚持到会议结束后,到医院一查,结果黄胆指数高出常人30倍,回到拉萨的当天,孙英杰便住进了医院,病情一直没有好转,转院到成都第十医院进行治疗,10月14日,因医治无效孙英杰走完了他53岁的人生历程。自治区党委、政府派相关人员在成都为孙英杰举行了追悼大会。西藏的山山水水留下了孙英杰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身影和足迹,人们将永远怀念这位为西藏水电事业作出贡献的好干部。

(本故事文字由西藏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

备案号: 藏ICP备11000106号-3 藏公网安备5401020200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