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精神铸忠魂 勋业光辉映西陲——纪念张国华同志诞辰100周年

来源: 西藏日报 作者: 时间: 2014-10-22

  今年10月22日,是张国华同志诞辰100周年。张国华历四十三年革命生涯,万里征程,奋斗不息,最后病猝于工作岗位,以身殉职,其一生所展风范,堪为后人楷模。张国华自少年参加革命跟党走,在中国革命的每一页上都留下了足迹和贡献。从井冈山红军时期参加历次反围剿到二万五千里长征,从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到陕北抗大学习成长,从创建鲁西抗日根据地到开辟豫皖苏解放区,从淮海渡江战役到解放大西南,从解放经营西藏到指挥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从成立西藏自治区到“文革”支撑危局,都展示了张国华同志坚定不移的崇高信仰、坚韧不拔的战斗意志、优秀杰出的军事才能、勇于奉献的高尚情操、经略地方的政治智慧、顾全大局的宽广胸怀。张国华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特别是为西藏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特殊贡献,奉献了毕生精力。

  一

  张国华原名张福桂,于1914年10月22日出生在江西井冈山北麓的永新县北乡当边村一户农民家庭,父亲张青云,母亲汤富娥,家境因时局动荡而渐贫。张国华很小就在田间劳作,读了几年私塾和小学就辍学谋生,童年的苦难经历,锻造了他坚强的意志和体魄。张国华幼年正值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全国人民开展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当时,湖南、江西一带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共产党创办了很多农民夜校,宣传党的主张。张国华在永新县禾水河畔的农民夜校接受教育,为日后坚定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1929年3月,张国华怀着对国家未来的期许,把名字“福桂”改为“国华”,未满15岁的他奔赴井冈山参加了王佐、袁文才的部队,后该队伍成为毛泽东、朱德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的一部。张国华在红军部队先后当过战士、司号员、基层连队指挥员,他作战英勇,在战斗中3次负伤,每次都不等伤愈就提前归队,投入新的战斗;1930年3月,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12月,张国华参加瑞金“红军大学”首期培训,学习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伯承等讲授的政治、军事课程,提高了革命军人的素养。1934年,张国华任福建汀州教导团政治委员,在江西矮子岭战斗中表现出色,荣获三等红星奖章。

  1934年10月,由于“左”倾冒险主义者的错误指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撤离根据地,时任红一军团第二师六团总支部书记的张国华,踏上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之路。1935年6月,在翻越险峻的夹金山时,为鼓舞红军战士们的士气,张国华口占一首“天空飞鸟绝,群山兽迹灭,红色英雄汉,飞步碎冰雪。”诗句,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其后,红军进入沼泽密布的茫茫草地,张国华所在的部队经历了饥寒交迫、艰难困苦、时常要投入作战的行军历程。张国华在长征中先后参加了包座战役、突破腊子口等多次战斗。经过长征洗礼,青年张国华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1936年10月,各路红军会师陕北后,东渡黄河上前线,张国华任红军河东抗日游击支队政治部主任,在战火硝烟中奋战不息,特别是在孤悬敌后的武装斗争中,历经磨难,坚韧不拔,忠于革命忠于党,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贵品格。

  1937年3月到8月,张国华入陕北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学习,聆听了毛泽东主席讲授的《战略学》、《矛盾论》、《实践论》等理论课。抗大的学习生活,成为张国华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他在此汲取了宝贵的经验、提高了理论素养。1937年8月,张国华抗大毕业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战士剧社社长。他率领宣传队活跃在山西前线的广大城镇乡村,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激励民心,鼓舞士气,显示出较强的工作魄力和领导才能,很快就调任一一五师直属政治处主任。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全国军民奋起抗战。1938年,八路军挺进敌后抗日战场,张国华随一一五师率部纵横于晋冀鲁豫广大地区,面对日伪的疯狂进攻,勇猛奋击,屡建战功。张国华在建立运西抗日根据地、鄄北抗日根据地和领导鲁西抗日根据地的战斗和工作中迅速成长,成为独当一面的军政干部,先后担任了八路军一一五师黄河支队政治委员、一一五师教导第四旅政治委员、中共冀鲁豫区第九(直南豫北)地委书记和第九(直南豫北)军分区政治委员等军政职务。

  抗日战争胜利后,上级委派张国华在豫皖苏三省枢纽地区领导建立新的豫皖苏根据地,任豫皖苏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张国华作为该根据地主要负责人,率领全区军民在两年又三个月的战斗历程中,开辟了沙南、泛西、淮上等地区,将3个分区发展到8个分区,建立和巩固了三省之交的解放区,全区武装由最初的1.4万人发展到7.7万人,配合陈粟大军经略华东和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作战,同时,提供了大量兵源、军需和支前民工,为第二、第三野战军会师中原,胜利进行淮海战役作出了特殊贡献,在解放战争的史册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在这一时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张国华团结带领豫皖苏党政军民建立人民政权,实行土地改革,组织财经活动,开展统战工作,整固各级武装,连续粉碎敌人优势兵力的“拉网清剿”,巩固发展了豫皖苏解放区,不断壮大了人民军队的力量。在戎马倥偬之中,张国华还动员吸收大批知识分子参军,后解放军接管南京等大城市时,豫皖苏部队输送的文化干部就有几千人,刘伯承闻之,把张国华叫作“地主”,以夸其部队人才众多。

  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根据毛泽东主席“解放全中国”的号令,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统一整编,张国华任第二野战军十八军军长,率部参加渡江战役、衡宝战役、贵阳和成都战役等,从中原腹地一直打到大西南。1949年7月底,张国华率十八军向江西开进,解放永新。当地群众奔走相告,解放军部队的军长就是当年上井冈山当了红军的张国华。在江西期间,张国华为部队筹集给养时巧遇多年未见的父母,在当地传为佳话。解放战争时期,张国华率领的部队作战勇猛、攻防兼备、讲政治、顾大局,多次受到各路大军领导的赞扬。新中国成立后,张国华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49年底,正当十八军参加完成都战役、安家川南的时候,毛主席、党中央从战略全局着眼,做出决策派部队解放西藏、经营西藏,经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贺龙等具体筹谋,中央批准由西南局、西南军区负责进军西藏事宜。刘伯承、邓小平反复研究后报中央,确定由军政能力俱全的张国华率领十八军担负和平解放西藏的历史重任。从此,张国华就与西藏革命和建设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二

  1950年1月,张国华等十八军师以上干部到重庆面见刘邓首长领受了进藏任务。其后,张国华既是进藏部队的主要负责人,又是经营西藏的工委书记,军队地方、前方后方,几副重担一起挑。从驻守川南到进军西藏,对于从“天府之国”进藏部队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极为艰难的选择。受领进军西藏任务之初,全军干部战士的思想波动较大,一时难以转过弯来。张国华、谭冠三等十八军主要领导亲自到各部做思想动员工作。张国华掷地有声地说:“这次进军西藏,不只是解放一个省会,而是解放全西藏,完成祖国大陆统一大业!”经过一系列的政治学习和思想动员,指战员们纷纷写决心书,个人和单位举行挑战应战,出现了人人争取进军西藏,各个单位落实进军准备的热潮。与此同时,十八军组建了政研室,先后向中央提供了大量决策参考资料以及若干政策建议。1950年3月,张国华在十八军庆功祝捷、授勋颁奖、进军西藏誓师大会上发出誓言:一定要把五星红旗插到喜马拉雅山上!

  在帝国主义的挑拨与策动下,西藏地方当局置中央人民政府和平解放西藏的真诚努力于不顾,陈兵金沙江畔,妄图以武力阻止西藏的解放。为实现中央“以打促和、以打促谈”的战略意图,1950年10月,张国华指挥十八军前指所部与兄弟部队实施了昌都战役,打开了解放西藏的大门。昌都战役后,张国华以中央人民政府代表的身份,参加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的和平谈判,见证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的签订。协议签订的当天下午,毛主席接见了张国华并作了长时间谈话,这次谈话中,毛主席亲切地称张国华为“井冈山”,指示进藏党政军的工作要“慎重稳进”。之后,张国华率部由川西出发踏上了西进的征途,进军途中他的大女儿小难病逝,成为进藏部队中的第一个牺牲者;张国华以革命事业为重,继续与指战员们一起爬雪山,涉激流,风餐露宿,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克服了高原缺氧、饥饿寒冷等各种困难,于1951年10月24日抵达拉萨。张国华到拉萨后,征尘未洗,马不停蹄,即开展统战和影响群众工作。前后两年,进藏各路部队克服种种险阻,陆续进驻到西藏各边防要地,完成了统一祖国大陆的历史使命。

  西藏和平解放后,张国华等西藏工委一班人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慎重稳进”、“经营西藏”的方针,执行维护《十七条协议》,模范地遵守和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就。张国华率部队到达拉萨后,面对进藏部队后勤补给出现的严重困难,以及分裂主义分子的干扰破坏等严峻形势,按照毛主席“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与谭冠三等部队领导一起率部开展大规模的开荒生产运动,创办“八一”、“七一”农场,丰收的粮食蔬菜不但保证了部队的部分供给,还支援了地方,挫败了西藏上层反动分子“把解放军饿跑赶走”等系列分裂祖国、搞“西藏独立”的险恶图谋。

  毛泽东主席于1950年初提出“入藏军队可定为三年一换,以励士气”。张国华认识到进军西藏、经营西藏任务的艰巨复杂,在进藏途中的甘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长期建设西藏要作为党的基本方针和长期任务”的建议。进藏之后,在张国华、谭冠三等工委领导的倡议下,驻藏部队和地方工作人员向毛主席、党中央表决心要扎根边疆,在思想认识上实现了从“三年一换”到“长期建藏”的飞跃,体现了“边疆为家”革命坚定性的升华。张国华等老一辈革命者将“长期建藏、边疆为家”融入到“老西藏精神”之中,成为这个精神的灵魂部分。从此,一批批内地和西藏本地的优秀儿女扎根西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在“老西藏精神”的激励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奉献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

  西藏上层反动分子为阻挠人民解放军执行和维护《十七条协议》,明里暗里施展阴谋,趁解放军刚进入拉萨立足未稳,拼凑起伪“人民会议”,公然冲击中央代表驻地,公开反对《十七条协议》,要求撤走人民解放军。张经武、张国华等西藏工委领导执行中央决策,坚定沉着地与分裂主义分子展开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迫使西藏地方政府宣布伪“人民会议”非法,予以取缔,并撤销了两司曹职务,取得了斗争的胜利,在政治上沉重地打击了西藏上层反动势力,有力地支持了西藏爱国力量,使许多中间人士向爱国力量靠拢,拥护支持解放军。通过与分裂势力斗智斗勇,进藏军政机关争取到了有利的工作条件,形成了数年相对稳定的西藏局势,为贯彻《十七条协议》和开展各项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氛围与环境。

  和平解放时,西藏没有一条现代意义上的公路,不仅严重迟滞着西藏的发展,也给西藏军民建设新西藏造成巨大困难。张国华率领全军指战员坚决执行毛主席提出的“一面进军,一面修路”和“为了帮助兄弟民族、不怕困难、努力筑路”的指示,在进军西藏的同时承担起修筑公路的重任。经过西南、西北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10余万军民通过两年极其艰苦的奋战,康藏、青藏公路通车,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张国华、谭冠三、范明、慕生忠等率领西藏军民在筑路中,铸造出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康藏、青藏公路的建成通车,对推动西藏实现社会制度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巩固西南边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两条公路通车,基本解决了驻藏部队和工作人员粮食物资补给供应短缺和交通运输困难问题,使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彻底在西藏站稳了脚跟,“两路”也成为民族团结之路、西藏文明进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

  在执行维护《十七条协议》的那段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张国华等西藏工委领导带头开展统战和影响群众工作。他和工委其他领导多次登门与西藏上层人士沟通交流,讲解党的方针政策,申明解放军的纪律,共同执行维护好《十七条协议》;进藏军政人员帮助群众生产劳动、修桥补路、改善贸易、发放农牧生产工具和无息农牧业贷款、免费送医送药、模范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尊重群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举动,深深地影响了广大群众,也在多方面教育和影响了西藏上层进步人士。1954年7月17日,江孜遭受特大洪水,170多个村庄被淹,受灾群众3万余人。张国华立即指示驻江孜部队和江孜分工委机关工作人员全力救灾,号召驻藏部队、军政机关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节衣缩食救济灾民,帮助灾后重建。无数次艰苦细致的工作,争取了人心,扩大了党的影响。在执行维护《十七条协议》的过程中,西藏人民看了8年比了8年,日益认识到共产党、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质,认识到共产党、中央人民政府与三大领主有天壤之别。“得民心者得天下”,共产党和解放军在西藏广大人民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群众思想认识上的飞跃,成为后来推动西藏社会变革的巨大动力。在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进藏军地机关先后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西藏工作委员会、西藏军区,并按照协议组建了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张国华先后任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第一副书记、西藏军区(二级军区)司令员、军区党委书记、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第二副主任委员,发挥了主要领导作用。历经千难,辉业初成,共产党、解放军在西藏站稳了脚跟,实现了中央既定的目标任务。

  三

  《十七条协议》明确规定了西藏社会的改革事宜,但是西藏反动上层集团企图要永远保持封建农奴制度,从根本上反对进行任何改革。随着党和人民军队在群众中的影响不断扩大加深,上层反动分子惶恐不安,不断策动局部叛乱。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1959年3月10日,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公然撕毁《十七条协议》,发动了旨在谋求西藏独立、分裂祖国和维护西藏旧制度的全面武装叛乱。遵照中央决定,张国华由内地返回西藏,担任平息西藏地方武装叛乱的总指挥,主持拟定了后经中央批准的关于平叛改革的十三项政策,直接指挥平叛战斗,创造性地摸索出高原地区对叛乱武装的作战方法,将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发动群众结合起来,军地工作多管齐下,完成了平叛任务,为西藏社会大变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按照中央“边平叛边改革”的决策部署,张国华一肩挑起平息叛乱和民主改革两副担子。平叛战斗顺利推进,张国华等西藏工委领导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民主改革。从1959年到1960年4月,他先后主持制定了《关于当前在平叛工作中几个政策问题的决定》、《西藏地区减租减息办法》、《关于西藏地区土地制度改革的实施办法》、《关于牧工牧主两利政策实施办法》等政策;主持开展了“三反双减”、“三反两利”、“三反三算”,以及划分农村阶级、分配土地、赎买未参叛农奴主(包括寺庙上层人士)生产资料等工作,有力推进了民主改革。到1961年底,西藏城镇、农牧区、寺庙和边境部分地区的民主改革工作基本完成,陆续建立了基层人民政权。民主改革是西藏历史上的一次最深刻、最彻底的社会变革,摧毁了延续千年的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获得翻身解放,成为国家和西藏地方的主人,获得了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和自由。民主改革实现了西藏社会制度的历史性跨越,开创了西藏社会新纪元。在这场伟大的变革中,张国华做了大量工作,抱病奔忙,呕心沥血,功不可没。

  自古以来,中印两国人民之间就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随着近代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扩张,中印之间出现了裂痕。1914年3月,在西姆拉会议期间,英印代表背地里炮制的“麦克马洪线”,将中国藏南地区9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入英占印度版图,这个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从来没有被历届中央政府承认。1947年印度独立后,继续推行旧英印政府的侵略扩张政策。1950年我国政府决定和平解放西藏时,印度政府就曾竭力阻挠,并谋划向中印传统习惯线中国一侧的蚕食行动。1961年后,印度政府指使印军不断在中印边境挑起军事冲突,制造流血事件。中国政府本着友好协商精神,多次提出和平谈判解决边境争端建议,遭到印度政府的拒绝。1962年印度政府违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公然推行入侵中国领土的“前进”政策,不断挑起事端。10月上中旬,印军悍然在中印边境全线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入侵。10月20日,中国军队被迫进行边境自卫反击作战。10月中旬参加中央军委会议的张国华从北京返回拉萨,立即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对印作战任务,他以过人的胆略提出和完善作战方案,报中央军委得到批准。在反击作战中,张国华抱病抵近前线指挥,运筹帷幄,决胜疆场;中国边防部队捷报频传,取得压倒性的胜利,打出了国威军威,赢得了中印边境的长期稳定,在新中国对外作战历史上书写了辉煌的一页。张国华指挥此次作战的显赫战功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称之为军事政治的胜仗;其在高原实施反击作战的精彩战例,也被国内外众多军事专家首肯,称赞张国华为“喜马拉雅战神”。

  1963年2月19日,张国华向中央军委汇报自卫作战情况,将广大指战员在战斗中所展现的坚强革命意志总结为:一不怕苦,从上到下没有叫苦的;二不怕死,前赴后继,倒下一个马上有人顶上去。毛泽东主席当即肯定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后来毛主席又多次强调“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并在中共九届一中全会上向全党全军发出号召:“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作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从此,这个口号响彻全党全军,并进一步成为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建设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奋斗的精神动力。

  随着平息叛乱、民主改革、对印自卫反击战的胜利,张国华等西藏工委领导遵照中央指示,确立了以发展生产为中心的工作方针,妥善处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认真整顿、巩固和提高互助组,同时大力推动基础工业、交通运输、民族手工业、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建设,各级人民政权陆续建立并得到加强巩固,大批民族干部成长起来,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兴旺,西藏发展进入自和平解放以来的黄金时期。在此间,张国华十分关心民族干部、青年干部和女干部的成长,无论是下乡调研,还是参加会议,或者到学校视察,都要与他们亲切交谈,询问工作和生活情况,勉励他们学习领会党的方针政策,学习掌握文化知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贡献力量。不少的西藏老同志,多年后回忆张国华教育与扶持民族干部的场景,依然十分激动,感念不已。民主改革之后,西藏广大农奴政治上、经济上实现了翻身解放,民族干部茁壮成长,上层进步人士更加心向党,西藏与祖国内地的联系日益紧密,各个方面的工作迈上了新台阶,西藏自治区的成立条件逐步成熟,张国华担负起自治区筹委会核心领导责任,参与成立西藏自治区的各项准备工作,他夙兴夜寐,废寝忘食,以坚强的毅力克服身体的病痛,按照中央有关精神,研究问题,起草文件,在一起工作的领导同志和身边的工作人员无不为之感动。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张国华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政协西藏自治区委员会主席。从此,西藏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大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西藏,与全国各民族人民一起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四

  1966年5月,全国性的“文革”开始。身为西藏党政军主要负责人的张国华,坚决执行中央一系列稳定边疆的决定和措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减轻内乱伤害,努力维护西藏社会局势的稳定。他在自身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仍日夜操劳,调解各派群众组织的矛盾,劝诫内地来藏学生不要干扰部队工作、指示学生不要到农牧区和边境串联,向周恩来总理提出把阿沛·阿旺晋美等上层爱国人士接到北京加以保护,派出部队守护布达拉宫等文物古迹,报请中央将西藏重点古迹列为国务院文物保护单位等,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下为西藏稳定尽职尽责;同时继续推动西藏各项工作,致力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国防和边境地区建设,使西藏工作在曲折中前进。因积劳成疾,张国华进军西藏时患上的心脏病复发,在周恩来总理的敦促下到北京治病。张国华从接受进藏任务到“文革”初期调出西藏,共十七年,是他在一个地区、一个岗位上连续工作时间最长和成就最辉煌的时期。

  1967年后,张国华先后任成都军区第一政委、成都军区党委第一书记,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四川省革委会主任,全面负责军地工作。在四川派性斗争激烈、生产困难、社会动荡的艰难形势下,张国华力撑危局,以极大的耐心和魄力,在消除派性、平息武斗、恢复生产、缓和局势、支调粮油保障北京、上海的供应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张国华继续为中央处理西藏问题献力,表现出的大局意识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受到毛主席的表扬,在接见中多次亲切称呼张国华为“井冈山”,彰显其革命精神。

  “文革”混乱的局面,使得张国华在举步维艰的环境中要处理大量棘手事务,日夜无休,他的高血压、冠心病、支气管炎等病症反复发作,但他仍为党和人民忘我地工作。1972年2月20日,张国华主持会议正在作讲话时,心脏病突发,倒在会场上。周恩来总理得知后立即指示派专家组成医疗组赶赴成都抢救,但终未挽回张国华的生命。2月21日,张国华与世长辞,年仅58岁。张国华逝世后,周恩来总理在重大国事活动中专门抽出时间,亲往北京西郊机场迎接张国华骨灰,含泪叹惜:“中央正要用他的时候,他却过早走了”。毛泽东主席对张国华的逝世深为痛惜,在之后的一次会议安排接见活动时感叹:“再也见不到张国华了!”

  张国华奋斗一生,南征北战,一步步成长为军事政治俱全的开国将军,主政一方的党政军领导,为中国革命特别是为西藏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建功卓著。张国华等革命先辈的不朽勋业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西藏各族人民永远怀念他!

  五

  张国华离开我们四十多年了。在纪念他100周年诞辰之际,我们欣喜地看到,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多年来,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西藏党政军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不断将西藏工作推上新台阶。习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特别指出:“西藏工作条件艰苦、任务繁重,许多干部在西藏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种崇高精神境界和无私奉献精神,党和政府不会忘记,各族群众不会忘记。”习总书记深切关怀的话语,体现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西藏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对张国华等老一辈解放西藏、经营西藏的历史功勋的充分肯定。抚今追昔,感念德惠,如高天流云,似青山绿水,张国华等老一辈解放西藏、经营西藏的伟绩永在,其功化之隆,泽垂后世!

  党的十八大号召全党“学习党的历史”,习近平等中央领导也多次在讲话中作出了“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等重要论述。我们纪念张国华诞辰100周年,追忆他忠于党的事业,鞠躬尽瘁为人民的非凡业绩,学习他坚定信念不动摇,扎根边疆,长期建藏的高尚情操。我们要以老一辈为榜样,响应中央号召,更好地学习党史国史、加深对国情区情的认识,不断增强做好西藏工作的自觉性,大力推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继续前进。

  忠诚感天地,浩气行万里,张国华奋斗一生的精神集中体现为“老西藏精神”。这种精神从《共产党宣言》的崇高信仰走来,从南湖红船的革命理想走来,从井冈山的燎原星火走来,从长征路上的嘹亮战歌走来,从延安的坚定信念走来,从西柏坡的庄严宣示走来。张国华等老一辈缔造的“老西藏精神”,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永恒的支撑,是我们办好西藏事情不竭的动力。张国华等老一辈的英雄事迹和高尚风范,激励着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继续锻造和丰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长期建藏,边疆为家,大力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为建设富裕、和谐、幸福、法治、文明、美丽的社会主义新西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首页 新闻中心 信息公开 党的建设 部门动态 地市动态 民族团结 援藏专栏 视频中心 资料库 西藏党史 党报党刊
首页>西藏党史>党史人物
井冈精神铸忠魂 勋业光辉映西陲——纪念张国华同志诞辰100周年
来源:西藏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22日

  今年10月22日,是张国华同志诞辰100周年。张国华历四十三年革命生涯,万里征程,奋斗不息,最后病猝于工作岗位,以身殉职,其一生所展风范,堪为后人楷模。张国华自少年参加革命跟党走,在中国革命的每一页上都留下了足迹和贡献。从井冈山红军时期参加历次反围剿到二万五千里长征,从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到陕北抗大学习成长,从创建鲁西抗日根据地到开辟豫皖苏解放区,从淮海渡江战役到解放大西南,从解放经营西藏到指挥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从成立西藏自治区到“文革”支撑危局,都展示了张国华同志坚定不移的崇高信仰、坚韧不拔的战斗意志、优秀杰出的军事才能、勇于奉献的高尚情操、经略地方的政治智慧、顾全大局的宽广胸怀。张国华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特别是为西藏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特殊贡献,奉献了毕生精力。

  一

  张国华原名张福桂,于1914年10月22日出生在江西井冈山北麓的永新县北乡当边村一户农民家庭,父亲张青云,母亲汤富娥,家境因时局动荡而渐贫。张国华很小就在田间劳作,读了几年私塾和小学就辍学谋生,童年的苦难经历,锻造了他坚强的意志和体魄。张国华幼年正值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全国人民开展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当时,湖南、江西一带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共产党创办了很多农民夜校,宣传党的主张。张国华在永新县禾水河畔的农民夜校接受教育,为日后坚定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1929年3月,张国华怀着对国家未来的期许,把名字“福桂”改为“国华”,未满15岁的他奔赴井冈山参加了王佐、袁文才的部队,后该队伍成为毛泽东、朱德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的一部。张国华在红军部队先后当过战士、司号员、基层连队指挥员,他作战英勇,在战斗中3次负伤,每次都不等伤愈就提前归队,投入新的战斗;1930年3月,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12月,张国华参加瑞金“红军大学”首期培训,学习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伯承等讲授的政治、军事课程,提高了革命军人的素养。1934年,张国华任福建汀州教导团政治委员,在江西矮子岭战斗中表现出色,荣获三等红星奖章。

  1934年10月,由于“左”倾冒险主义者的错误指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撤离根据地,时任红一军团第二师六团总支部书记的张国华,踏上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之路。1935年6月,在翻越险峻的夹金山时,为鼓舞红军战士们的士气,张国华口占一首“天空飞鸟绝,群山兽迹灭,红色英雄汉,飞步碎冰雪。”诗句,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其后,红军进入沼泽密布的茫茫草地,张国华所在的部队经历了饥寒交迫、艰难困苦、时常要投入作战的行军历程。张国华在长征中先后参加了包座战役、突破腊子口等多次战斗。经过长征洗礼,青年张国华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1936年10月,各路红军会师陕北后,东渡黄河上前线,张国华任红军河东抗日游击支队政治部主任,在战火硝烟中奋战不息,特别是在孤悬敌后的武装斗争中,历经磨难,坚韧不拔,忠于革命忠于党,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贵品格。

  1937年3月到8月,张国华入陕北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学习,聆听了毛泽东主席讲授的《战略学》、《矛盾论》、《实践论》等理论课。抗大的学习生活,成为张国华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他在此汲取了宝贵的经验、提高了理论素养。1937年8月,张国华抗大毕业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战士剧社社长。他率领宣传队活跃在山西前线的广大城镇乡村,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激励民心,鼓舞士气,显示出较强的工作魄力和领导才能,很快就调任一一五师直属政治处主任。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全国军民奋起抗战。1938年,八路军挺进敌后抗日战场,张国华随一一五师率部纵横于晋冀鲁豫广大地区,面对日伪的疯狂进攻,勇猛奋击,屡建战功。张国华在建立运西抗日根据地、鄄北抗日根据地和领导鲁西抗日根据地的战斗和工作中迅速成长,成为独当一面的军政干部,先后担任了八路军一一五师黄河支队政治委员、一一五师教导第四旅政治委员、中共冀鲁豫区第九(直南豫北)地委书记和第九(直南豫北)军分区政治委员等军政职务。

  抗日战争胜利后,上级委派张国华在豫皖苏三省枢纽地区领导建立新的豫皖苏根据地,任豫皖苏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张国华作为该根据地主要负责人,率领全区军民在两年又三个月的战斗历程中,开辟了沙南、泛西、淮上等地区,将3个分区发展到8个分区,建立和巩固了三省之交的解放区,全区武装由最初的1.4万人发展到7.7万人,配合陈粟大军经略华东和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作战,同时,提供了大量兵源、军需和支前民工,为第二、第三野战军会师中原,胜利进行淮海战役作出了特殊贡献,在解放战争的史册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在这一时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张国华团结带领豫皖苏党政军民建立人民政权,实行土地改革,组织财经活动,开展统战工作,整固各级武装,连续粉碎敌人优势兵力的“拉网清剿”,巩固发展了豫皖苏解放区,不断壮大了人民军队的力量。在戎马倥偬之中,张国华还动员吸收大批知识分子参军,后解放军接管南京等大城市时,豫皖苏部队输送的文化干部就有几千人,刘伯承闻之,把张国华叫作“地主”,以夸其部队人才众多。

  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根据毛泽东主席“解放全中国”的号令,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统一整编,张国华任第二野战军十八军军长,率部参加渡江战役、衡宝战役、贵阳和成都战役等,从中原腹地一直打到大西南。1949年7月底,张国华率十八军向江西开进,解放永新。当地群众奔走相告,解放军部队的军长就是当年上井冈山当了红军的张国华。在江西期间,张国华为部队筹集给养时巧遇多年未见的父母,在当地传为佳话。解放战争时期,张国华率领的部队作战勇猛、攻防兼备、讲政治、顾大局,多次受到各路大军领导的赞扬。新中国成立后,张国华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49年底,正当十八军参加完成都战役、安家川南的时候,毛主席、党中央从战略全局着眼,做出决策派部队解放西藏、经营西藏,经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贺龙等具体筹谋,中央批准由西南局、西南军区负责进军西藏事宜。刘伯承、邓小平反复研究后报中央,确定由军政能力俱全的张国华率领十八军担负和平解放西藏的历史重任。从此,张国华就与西藏革命和建设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二

  1950年1月,张国华等十八军师以上干部到重庆面见刘邓首长领受了进藏任务。其后,张国华既是进藏部队的主要负责人,又是经营西藏的工委书记,军队地方、前方后方,几副重担一起挑。从驻守川南到进军西藏,对于从“天府之国”进藏部队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极为艰难的选择。受领进军西藏任务之初,全军干部战士的思想波动较大,一时难以转过弯来。张国华、谭冠三等十八军主要领导亲自到各部做思想动员工作。张国华掷地有声地说:“这次进军西藏,不只是解放一个省会,而是解放全西藏,完成祖国大陆统一大业!”经过一系列的政治学习和思想动员,指战员们纷纷写决心书,个人和单位举行挑战应战,出现了人人争取进军西藏,各个单位落实进军准备的热潮。与此同时,十八军组建了政研室,先后向中央提供了大量决策参考资料以及若干政策建议。1950年3月,张国华在十八军庆功祝捷、授勋颁奖、进军西藏誓师大会上发出誓言:一定要把五星红旗插到喜马拉雅山上!

  在帝国主义的挑拨与策动下,西藏地方当局置中央人民政府和平解放西藏的真诚努力于不顾,陈兵金沙江畔,妄图以武力阻止西藏的解放。为实现中央“以打促和、以打促谈”的战略意图,1950年10月,张国华指挥十八军前指所部与兄弟部队实施了昌都战役,打开了解放西藏的大门。昌都战役后,张国华以中央人民政府代表的身份,参加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的和平谈判,见证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的签订。协议签订的当天下午,毛主席接见了张国华并作了长时间谈话,这次谈话中,毛主席亲切地称张国华为“井冈山”,指示进藏党政军的工作要“慎重稳进”。之后,张国华率部由川西出发踏上了西进的征途,进军途中他的大女儿小难病逝,成为进藏部队中的第一个牺牲者;张国华以革命事业为重,继续与指战员们一起爬雪山,涉激流,风餐露宿,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克服了高原缺氧、饥饿寒冷等各种困难,于1951年10月24日抵达拉萨。张国华到拉萨后,征尘未洗,马不停蹄,即开展统战和影响群众工作。前后两年,进藏各路部队克服种种险阻,陆续进驻到西藏各边防要地,完成了统一祖国大陆的历史使命。

  西藏和平解放后,张国华等西藏工委一班人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慎重稳进”、“经营西藏”的方针,执行维护《十七条协议》,模范地遵守和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就。张国华率部队到达拉萨后,面对进藏部队后勤补给出现的严重困难,以及分裂主义分子的干扰破坏等严峻形势,按照毛主席“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与谭冠三等部队领导一起率部开展大规模的开荒生产运动,创办“八一”、“七一”农场,丰收的粮食蔬菜不但保证了部队的部分供给,还支援了地方,挫败了西藏上层反动分子“把解放军饿跑赶走”等系列分裂祖国、搞“西藏独立”的险恶图谋。

  毛泽东主席于1950年初提出“入藏军队可定为三年一换,以励士气”。张国华认识到进军西藏、经营西藏任务的艰巨复杂,在进藏途中的甘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长期建设西藏要作为党的基本方针和长期任务”的建议。进藏之后,在张国华、谭冠三等工委领导的倡议下,驻藏部队和地方工作人员向毛主席、党中央表决心要扎根边疆,在思想认识上实现了从“三年一换”到“长期建藏”的飞跃,体现了“边疆为家”革命坚定性的升华。张国华等老一辈革命者将“长期建藏、边疆为家”融入到“老西藏精神”之中,成为这个精神的灵魂部分。从此,一批批内地和西藏本地的优秀儿女扎根西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在“老西藏精神”的激励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奉献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

  西藏上层反动分子为阻挠人民解放军执行和维护《十七条协议》,明里暗里施展阴谋,趁解放军刚进入拉萨立足未稳,拼凑起伪“人民会议”,公然冲击中央代表驻地,公开反对《十七条协议》,要求撤走人民解放军。张经武、张国华等西藏工委领导执行中央决策,坚定沉着地与分裂主义分子展开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迫使西藏地方政府宣布伪“人民会议”非法,予以取缔,并撤销了两司曹职务,取得了斗争的胜利,在政治上沉重地打击了西藏上层反动势力,有力地支持了西藏爱国力量,使许多中间人士向爱国力量靠拢,拥护支持解放军。通过与分裂势力斗智斗勇,进藏军政机关争取到了有利的工作条件,形成了数年相对稳定的西藏局势,为贯彻《十七条协议》和开展各项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氛围与环境。

  和平解放时,西藏没有一条现代意义上的公路,不仅严重迟滞着西藏的发展,也给西藏军民建设新西藏造成巨大困难。张国华率领全军指战员坚决执行毛主席提出的“一面进军,一面修路”和“为了帮助兄弟民族、不怕困难、努力筑路”的指示,在进军西藏的同时承担起修筑公路的重任。经过西南、西北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10余万军民通过两年极其艰苦的奋战,康藏、青藏公路通车,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张国华、谭冠三、范明、慕生忠等率领西藏军民在筑路中,铸造出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康藏、青藏公路的建成通车,对推动西藏实现社会制度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巩固西南边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两条公路通车,基本解决了驻藏部队和工作人员粮食物资补给供应短缺和交通运输困难问题,使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彻底在西藏站稳了脚跟,“两路”也成为民族团结之路、西藏文明进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

  在执行维护《十七条协议》的那段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张国华等西藏工委领导带头开展统战和影响群众工作。他和工委其他领导多次登门与西藏上层人士沟通交流,讲解党的方针政策,申明解放军的纪律,共同执行维护好《十七条协议》;进藏军政人员帮助群众生产劳动、修桥补路、改善贸易、发放农牧生产工具和无息农牧业贷款、免费送医送药、模范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尊重群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举动,深深地影响了广大群众,也在多方面教育和影响了西藏上层进步人士。1954年7月17日,江孜遭受特大洪水,170多个村庄被淹,受灾群众3万余人。张国华立即指示驻江孜部队和江孜分工委机关工作人员全力救灾,号召驻藏部队、军政机关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节衣缩食救济灾民,帮助灾后重建。无数次艰苦细致的工作,争取了人心,扩大了党的影响。在执行维护《十七条协议》的过程中,西藏人民看了8年比了8年,日益认识到共产党、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质,认识到共产党、中央人民政府与三大领主有天壤之别。“得民心者得天下”,共产党和解放军在西藏广大人民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群众思想认识上的飞跃,成为后来推动西藏社会变革的巨大动力。在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进藏军地机关先后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西藏工作委员会、西藏军区,并按照协议组建了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张国华先后任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第一副书记、西藏军区(二级军区)司令员、军区党委书记、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第二副主任委员,发挥了主要领导作用。历经千难,辉业初成,共产党、解放军在西藏站稳了脚跟,实现了中央既定的目标任务。

  三

  《十七条协议》明确规定了西藏社会的改革事宜,但是西藏反动上层集团企图要永远保持封建农奴制度,从根本上反对进行任何改革。随着党和人民军队在群众中的影响不断扩大加深,上层反动分子惶恐不安,不断策动局部叛乱。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1959年3月10日,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公然撕毁《十七条协议》,发动了旨在谋求西藏独立、分裂祖国和维护西藏旧制度的全面武装叛乱。遵照中央决定,张国华由内地返回西藏,担任平息西藏地方武装叛乱的总指挥,主持拟定了后经中央批准的关于平叛改革的十三项政策,直接指挥平叛战斗,创造性地摸索出高原地区对叛乱武装的作战方法,将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发动群众结合起来,军地工作多管齐下,完成了平叛任务,为西藏社会大变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按照中央“边平叛边改革”的决策部署,张国华一肩挑起平息叛乱和民主改革两副担子。平叛战斗顺利推进,张国华等西藏工委领导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民主改革。从1959年到1960年4月,他先后主持制定了《关于当前在平叛工作中几个政策问题的决定》、《西藏地区减租减息办法》、《关于西藏地区土地制度改革的实施办法》、《关于牧工牧主两利政策实施办法》等政策;主持开展了“三反双减”、“三反两利”、“三反三算”,以及划分农村阶级、分配土地、赎买未参叛农奴主(包括寺庙上层人士)生产资料等工作,有力推进了民主改革。到1961年底,西藏城镇、农牧区、寺庙和边境部分地区的民主改革工作基本完成,陆续建立了基层人民政权。民主改革是西藏历史上的一次最深刻、最彻底的社会变革,摧毁了延续千年的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获得翻身解放,成为国家和西藏地方的主人,获得了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和自由。民主改革实现了西藏社会制度的历史性跨越,开创了西藏社会新纪元。在这场伟大的变革中,张国华做了大量工作,抱病奔忙,呕心沥血,功不可没。

  自古以来,中印两国人民之间就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随着近代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扩张,中印之间出现了裂痕。1914年3月,在西姆拉会议期间,英印代表背地里炮制的“麦克马洪线”,将中国藏南地区9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入英占印度版图,这个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从来没有被历届中央政府承认。1947年印度独立后,继续推行旧英印政府的侵略扩张政策。1950年我国政府决定和平解放西藏时,印度政府就曾竭力阻挠,并谋划向中印传统习惯线中国一侧的蚕食行动。1961年后,印度政府指使印军不断在中印边境挑起军事冲突,制造流血事件。中国政府本着友好协商精神,多次提出和平谈判解决边境争端建议,遭到印度政府的拒绝。1962年印度政府违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公然推行入侵中国领土的“前进”政策,不断挑起事端。10月上中旬,印军悍然在中印边境全线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入侵。10月20日,中国军队被迫进行边境自卫反击作战。10月中旬参加中央军委会议的张国华从北京返回拉萨,立即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对印作战任务,他以过人的胆略提出和完善作战方案,报中央军委得到批准。在反击作战中,张国华抱病抵近前线指挥,运筹帷幄,决胜疆场;中国边防部队捷报频传,取得压倒性的胜利,打出了国威军威,赢得了中印边境的长期稳定,在新中国对外作战历史上书写了辉煌的一页。张国华指挥此次作战的显赫战功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称之为军事政治的胜仗;其在高原实施反击作战的精彩战例,也被国内外众多军事专家首肯,称赞张国华为“喜马拉雅战神”。

  1963年2月19日,张国华向中央军委汇报自卫作战情况,将广大指战员在战斗中所展现的坚强革命意志总结为:一不怕苦,从上到下没有叫苦的;二不怕死,前赴后继,倒下一个马上有人顶上去。毛泽东主席当即肯定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后来毛主席又多次强调“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并在中共九届一中全会上向全党全军发出号召:“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作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从此,这个口号响彻全党全军,并进一步成为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建设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奋斗的精神动力。

  随着平息叛乱、民主改革、对印自卫反击战的胜利,张国华等西藏工委领导遵照中央指示,确立了以发展生产为中心的工作方针,妥善处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认真整顿、巩固和提高互助组,同时大力推动基础工业、交通运输、民族手工业、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建设,各级人民政权陆续建立并得到加强巩固,大批民族干部成长起来,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兴旺,西藏发展进入自和平解放以来的黄金时期。在此间,张国华十分关心民族干部、青年干部和女干部的成长,无论是下乡调研,还是参加会议,或者到学校视察,都要与他们亲切交谈,询问工作和生活情况,勉励他们学习领会党的方针政策,学习掌握文化知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贡献力量。不少的西藏老同志,多年后回忆张国华教育与扶持民族干部的场景,依然十分激动,感念不已。民主改革之后,西藏广大农奴政治上、经济上实现了翻身解放,民族干部茁壮成长,上层进步人士更加心向党,西藏与祖国内地的联系日益紧密,各个方面的工作迈上了新台阶,西藏自治区的成立条件逐步成熟,张国华担负起自治区筹委会核心领导责任,参与成立西藏自治区的各项准备工作,他夙兴夜寐,废寝忘食,以坚强的毅力克服身体的病痛,按照中央有关精神,研究问题,起草文件,在一起工作的领导同志和身边的工作人员无不为之感动。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张国华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政协西藏自治区委员会主席。从此,西藏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大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西藏,与全国各民族人民一起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四

  1966年5月,全国性的“文革”开始。身为西藏党政军主要负责人的张国华,坚决执行中央一系列稳定边疆的决定和措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减轻内乱伤害,努力维护西藏社会局势的稳定。他在自身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仍日夜操劳,调解各派群众组织的矛盾,劝诫内地来藏学生不要干扰部队工作、指示学生不要到农牧区和边境串联,向周恩来总理提出把阿沛·阿旺晋美等上层爱国人士接到北京加以保护,派出部队守护布达拉宫等文物古迹,报请中央将西藏重点古迹列为国务院文物保护单位等,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下为西藏稳定尽职尽责;同时继续推动西藏各项工作,致力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国防和边境地区建设,使西藏工作在曲折中前进。因积劳成疾,张国华进军西藏时患上的心脏病复发,在周恩来总理的敦促下到北京治病。张国华从接受进藏任务到“文革”初期调出西藏,共十七年,是他在一个地区、一个岗位上连续工作时间最长和成就最辉煌的时期。

  1967年后,张国华先后任成都军区第一政委、成都军区党委第一书记,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四川省革委会主任,全面负责军地工作。在四川派性斗争激烈、生产困难、社会动荡的艰难形势下,张国华力撑危局,以极大的耐心和魄力,在消除派性、平息武斗、恢复生产、缓和局势、支调粮油保障北京、上海的供应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张国华继续为中央处理西藏问题献力,表现出的大局意识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受到毛主席的表扬,在接见中多次亲切称呼张国华为“井冈山”,彰显其革命精神。

  “文革”混乱的局面,使得张国华在举步维艰的环境中要处理大量棘手事务,日夜无休,他的高血压、冠心病、支气管炎等病症反复发作,但他仍为党和人民忘我地工作。1972年2月20日,张国华主持会议正在作讲话时,心脏病突发,倒在会场上。周恩来总理得知后立即指示派专家组成医疗组赶赴成都抢救,但终未挽回张国华的生命。2月21日,张国华与世长辞,年仅58岁。张国华逝世后,周恩来总理在重大国事活动中专门抽出时间,亲往北京西郊机场迎接张国华骨灰,含泪叹惜:“中央正要用他的时候,他却过早走了”。毛泽东主席对张国华的逝世深为痛惜,在之后的一次会议安排接见活动时感叹:“再也见不到张国华了!”

  张国华奋斗一生,南征北战,一步步成长为军事政治俱全的开国将军,主政一方的党政军领导,为中国革命特别是为西藏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建功卓著。张国华等革命先辈的不朽勋业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西藏各族人民永远怀念他!

  五

  张国华离开我们四十多年了。在纪念他100周年诞辰之际,我们欣喜地看到,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多年来,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西藏党政军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不断将西藏工作推上新台阶。习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特别指出:“西藏工作条件艰苦、任务繁重,许多干部在西藏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种崇高精神境界和无私奉献精神,党和政府不会忘记,各族群众不会忘记。”习总书记深切关怀的话语,体现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西藏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对张国华等老一辈解放西藏、经营西藏的历史功勋的充分肯定。抚今追昔,感念德惠,如高天流云,似青山绿水,张国华等老一辈解放西藏、经营西藏的伟绩永在,其功化之隆,泽垂后世!

  党的十八大号召全党“学习党的历史”,习近平等中央领导也多次在讲话中作出了“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等重要论述。我们纪念张国华诞辰100周年,追忆他忠于党的事业,鞠躬尽瘁为人民的非凡业绩,学习他坚定信念不动摇,扎根边疆,长期建藏的高尚情操。我们要以老一辈为榜样,响应中央号召,更好地学习党史国史、加深对国情区情的认识,不断增强做好西藏工作的自觉性,大力推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继续前进。

  忠诚感天地,浩气行万里,张国华奋斗一生的精神集中体现为“老西藏精神”。这种精神从《共产党宣言》的崇高信仰走来,从南湖红船的革命理想走来,从井冈山的燎原星火走来,从长征路上的嘹亮战歌走来,从延安的坚定信念走来,从西柏坡的庄严宣示走来。张国华等老一辈缔造的“老西藏精神”,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永恒的支撑,是我们办好西藏事情不竭的动力。张国华等老一辈的英雄事迹和高尚风范,激励着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继续锻造和丰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长期建藏,边疆为家,大力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为建设富裕、和谐、幸福、法治、文明、美丽的社会主义新西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版权所有: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

备案号: 藏ICP备11000106号-3 藏公网安备5401020200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