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孔繁森精神建设新阿里——阿里地区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纪实
来源: 西藏日报 作者: 益西加措 时间: 2014-11-28
阿里,是“先遣连精神”的发源地,也是孔繁森精神的锤炼地和锻造地。“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坚强党性;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满腔热忱;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孔繁森精神一直激励和鼓舞着阿里各族干部群众努力担当起建设家园、为民造福的重任。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提炼出了以“扎根边疆、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为主要内涵的“阿里精神”。
20年前的9月底,记者随刚出席完自治区党委四届六次全委(扩大)会后返回阿里的孔繁森同志同车深入措勤、改则、革吉三个高寒缺氧的东部纯牧业县采访。今年8月上旬,记者再次来到阿里。10日上午,登上狮泉河镇北边的小山包,远眺下面林立的高楼、狮泉河上飞架的“彩虹”——象泉路人行天桥,环顾四周的一排排绿树,记者不禁赞叹,阿里变化真大!是的,阿里的城镇在变,阿里的农牧区在变,阿里人也在变。经过多年的砥砺奋进,阿里人不但有了用孔繁森精神建设新阿里的本领,更具备了把学习弘扬“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阿里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实现阿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始终,做到深学、细照、笃行。
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千方百计释放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
人们不会忘记,孔繁森担任阿里地委书记后,跨高山,涉深谷,过草原,访农庄,全地区106个乡(现为村),短短几个月时间,他就跑了98个。他团结和带领当地干部群众,扎扎实实地为改变阿里贫困落后面貌而奋斗,赢得了各族人民的爱戴和尊敬。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把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关怀带给雪域高原,把西藏人民的心同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
如何让孔繁森精神焕发新的活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必须进一步带领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阿里地委书记万超岐表示,要通过组织干部外出参观学习、为阿里发展献计献策等,推动干部率先解放思想,带动广大农牧民群众转变发展观念,树立主动发展、加快发展的意识,并转化为促进发展的具体行动。
科学发展有新气象、和谐稳定有新气象、民生改善有新气象、民族团结有新气象、宗教和睦有新气象、生态保护有新气象、改革开放有新气象、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有新气象,这是自治区党委赋予阿里人民的重托。阿里人更是发扬“先遣连精神”和孔繁森精神,积极投身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火热实践之中。地委、行署创造性地提出: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二要有所作为,奋勇争先;三要精神焕发,昂扬向上;四要用好激励,领导带头。同时,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发挥好带头作用,带好队伍,干好工作。
在阿里,孔繁森精神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近年来,革吉县盐湖乡羌麦村牧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谈及这些发展变化,盐湖乡干部职工和牧民群众都会提起一个人——村党支部书记白玛才旺。羌麦村位于县城以西180公里处,平均海拔4500米,是个纯牧业村。十几年前,牧民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程度低,各项工作困难重重。面对困难,白玛才旺首先与村委会一班人制定了羌麦村发展规划,形成了村党支部谋事制度,理清了全村发展路子。他要求村干部严格要求自己,带头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真心为群众出主意、干实事。为了让群众了解党的各项惠民政策,他一家一户地走访,讲解党的“三农”、“三包”、农牧民安居工程等政策,讲解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好处。他积极倡导群众靠自己的双手致富,过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做遵纪守法、学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牧民。在白玛才旺的带领下,村干部密切了与群众的联系。干群关系和谐了,群众之间的矛盾少了,村“两委”班子有了战斗力,群众有了向心力,基层力量得到充实和保证。经过几年的发展,全村党员人数已由最初的9人增加到现在的77人。2005年,白玛才旺带领群众承包了绒山羊基地的建设项目,参与建设的群众获得人均3000元左右的收入。2009年,全村还清了所有的债务。2010年,羌麦村所有贫困户通过加入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全部脱贫。目前,羌麦村共有盐厂、采石场、扶贫招待所等6个经济实体,固定资产达到1200多万元。
自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对口支援阿里的河北、陕西两省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国家电网公司,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大力支援阿里。20年来,河北、陕西两省对阿里地区援助各类项目343个,援助资金12.01亿元,其中河北省援助项目179个,援助资金6.58亿元;陕西省援助项目164个,援助资金5.43亿元。项目涉及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事业、市政设施、城乡居民住房、基层组织及阵地建设、农牧区和办公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有效地缓解了基础设施差等瓶颈制约,有力地拉动了阿里经济社会发展。
经过20年的实践,对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地委、行署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思路,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积累了宝贵经验。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白玛旺堆告诉记者,“坚持紧抓优势,确立加快发展的产业支撑;坚持项目拉动,保持经济跨越式发展态势;坚持民生先动,发展成果惠及各族人民;坚持深化改革,激活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深化农牧区改革;坚持生态优先,打造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环境”把阿里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推向一个大发展、大跨越的新阶段。
今年,依靠科技创新,在普兰县连片推广种植藏青320品种5000亩、藏青2000号品种300亩,在札达县连片推广种植喜马拉雅19号品种2000亩;加快农牧业转型升级,扶持绒山羊养殖示范户3531户,优质绒山羊养殖规模达到27.54万只,日土县良种场被命名为“西藏山羊(白绒型)原种场”,毛肉品质兼优的象雄半细毛羊国家级品系申报工作扎实推进。打造设施农牧业平台,实施了噶尔、日土、普兰3县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和昆莎乡奶牛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加快牧业改革试点,解决扶持资金200万元,实施了措勤县加荣村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转移就业和革吉县加布村牦牛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建强合作组织,扶持发展农牧民专合组织139家,参加群众1.2万户、4.1万人,正式登记注册86家,注册资金5964万元。在支持专合组织发展、提高组织的数量基础上,选定17家发展潜力大、具有一定规模、运行基本规范的农牧民专合组织进行重点扶持。
如果说坚持一产抓提升,特色农牧业成了富民产业,成了阿里经济腾飞的一只翅膀的话,那么,从2011年以来,逐渐形成的以“藏西秘境·天上阿里”世界旅游目的地为新形象的旅游业,又成了阿里经济腾飞的另一只翅膀。阿里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有着壮美、神秘的世界级自然人文风光。但由于道路遥远和宣传的滞后,使这片30多万平方公里的神秘土地很少被外界所了解。2011年,地区旅游局在《人民日报》上推出了一整版关于阿里旅游主题形象的宣传专刊,通过大力宣传,使阿里旅游的知名度得到大大提高,美誉度进一步增强。今年,阿里旅游业迅猛发展。今年7月底,经国际暗夜协会北京分会认证,西藏阿里暗夜公园投入运营,成为我国首家以星空观测、星空摄影、星空保护为主题的暗夜公园。随着国道219沿线黑帐篷营地计划的实施,今年阿里农牧民旅游从业人员达到3454人,全年预计接待游客突破3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2亿元,旅游人数和收入同比分别增长85%、72%。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为民解难、为民造福当作神圣职责
在孔繁森看来,“一个共产先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他把藏族人民的疾苦看成是自己的疾苦,把藏族人民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幸福。为了藏族人民,他可以献出金钱、献出鲜血、献出健康乃至献出自己的生命。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对家人的爱与对人民的爱的高度统一,体现了民族的传统美德与党的宗旨的高度统一。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已成为阿里广大党员干部的座右铭和行动准则。地委、行署强调,学习弘扬孔繁森精神,践行“阿里精神”,必须从领导干部做起,从增强群众观点做起,把群众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败的尺度,切切实实地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在冈底斯山下、狮泉河畔、草原深处,记者听到了一个个党员干部弘扬孔繁森精神,恪守为民之责,善谋为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的故事。
对口支援阿里的冀陕两省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国家电网公司援藏干部以实际行动向孔繁森同志学习,树立起有口皆碑的援藏干部良好形象。20年来,河北、陕西两省派出援藏干部、教师、医生7批426人,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86余人次。这些援藏干部跨越万水千山,远离故土亲人,克服千难万险,把阿里当作第二故乡,把阿里人民当作亲人,涌现出了像陕西省第六批援藏干部、噶尔县县委原书记张宇这样为阿里援藏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模范。
2012年8月22日,张宇因心脑血管意外引发急性心梗,经抢救无效,不幸因公牺牲,年仅44岁。自2010年赴噶尔工作以来,张宇自觉以孔繁森同志为榜样,勤勉工作、恪尽职守,在促进噶尔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局势稳定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赞誉和衷心拥护。扎西岗乡典角村位于边境一线,气候条件恶劣,距离县城较远。张宇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后,争取援藏资金4200万元,实施了典角边境模范村建设项目,给典角二组的22户群众每户修建了一套两层住房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在改善群众生活条件的同时,更成功树立起了良好的国门形象,成为当地群众拍手称快的民心工程。在张宇担任县委书记的两年里,噶尔县民生工作稳步推进:累计发放各类救助、补助、补贴300多万元,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生前任改则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的其梅,于2012年3月7日,因长期带病工作、积劳成疾,经抢救无效,不幸逝世,年仅49岁。2004年,作为麻米乡党委书记,其梅在全面调查了解麻米乡牧民的生活时发现,该乡还有不少人生活十分贫困,于是,他要求乡干部每人定点联系1户生活困难群众,他自己的联系对象就定为远近闻名的贫困户尼玛石加一家。当时,尼玛石加一家7口人挤在一顶破旧的帐篷内,全部的财产就是36只羊,连转场驮物的大牲畜都没有一头。尼玛石加第一次遇见其梅是在一次暴风雪中。那时,转场的牧民突遇暴风雪,被困在荒野上。刚任麻米乡党委书记的其梅得知这个消息,立即带着乡干部到处寻找失踪牧民。当其梅和尼玛石加一家相遇时,这家人正缩成一团冻得瑟瑟发抖。看到此景,其梅脱下自己的外套披在尼玛石加小女儿身上。此后,其梅多次专程赶来帮尼玛石加盖房子。房子封顶那天,其梅就给帮助盖房的牧民结清劳务费。后来,其梅通过个人关系,在麻米乡附近的硼砂厂给尼玛石加找了一份工作。尼玛石加第一年就挣到了1万4千元钱。几年下来,尼玛石加家的大小牲畜达到350余头,每年都有畜产品可卖,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今年,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阿里地委、行署班子带头调研,按照边查边改的原则,优先办理群众最关注、最迫切的13件实事,让人民群众及时享有政策优惠和发展成果,受到农牧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实施特色项目,带动就业致富。阿里地区加快实施昆莎乡现代畜牧业养殖基地项目,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加大人工种草,新建牛舍、牛圈和牛奶加工、包装、储藏等乳产品生产厂房,配备乳产品加工、包装、储藏、运输设备,奶牛养殖规模达到500头,有效解决了干部职工饮用新鲜牛奶、食用乳制品不方便的问题。在巴嘎、霍尔、多玛、盐湖四个乡建设集超市、娱乐、住宿、农畜产品收购、代销、再生资源回收、费用代收代缴等功能于一体的乡镇商贸中心,解决牧区买难卖难问题,并具备向辐射区内农家店开展商品配送的功能。坚持以转移就业为目标,启动特色小城镇试点建设,在巴嘎、霍尔、门士、多玛、盐湖等乡开展特色小城镇建设,开工建设基础市政设施。
——优化民生供给,便利生产生活。今年,阿里地区在偏远和重要乡镇建设7座撬装加油站、16座埋地式加油点,已完成2个撬装加油站的设备安装工作,3个撬装加油站地基建设。大力实施“菜篮子”工程,解决蔬菜自给难的问题。阿里地区统筹项目资金6671.38万元,招商引资1500万元,实施了噶尔、日土、札达、普兰县生态农业示范园项目,在普兰、噶尔、日土农业示范园新建温室349座,积极探索“公司+农户”或专合组织主导经营等模式,预计四个县大棚蔬菜年产量将达到1115吨。实施了一批牧业转场道路项目,改善牧业转场条件,在牧区修建45条共685公里转场道路及19座桥梁,大力改善牧业转场道路通行条件。截至9月,共争取到牧业转场道路项目9个,投资合计2340万元。新建车辆年检设施,提升偏远区域车辆检测服务水平。在改则县建设一座车辆年检站,为东部三个县牧区群众进行年度车辆检测提供了方便。建设改则、札达、普兰3县县城供水设施,改善城镇居民吃水用水条件。实施好农牧民安居工程和保障性住房,缓解住房紧张的问题,建设农牧民安居工程2652户,建设干部职工周转房598套、公共租赁房918套。
——强化公共服务,加强综合保障。实施等级和标准化创建活动,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完成地区藏医院二甲医院复审工作,启动地区人民医院创二甲医院工作,完成札达、措勤2县一级甲等医院创建,创建10个规范化乡卫生院和20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借助优势教育资源,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建设拉萨阿里高级中学并于9月份开班,开工建设阿里陕西实验学校,在革吉县盐湖乡、普兰县巴嘎乡、日土县热帮乡、札达县香孜乡、改则县麻米乡和古姆乡各建设一座乡级幼儿园,在噶尔县加木村,札达县扎不让村,改则县古昌村和玉多村,普兰县多油村、仁贡村、赤德村、细德村、吉让村各建设一座村级幼儿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双集中”供养水平低的问题,建设地区老年人护理院、儿童福利院和革吉、日土、札达、改则、措勤5县五保户集中供养中心,提升“双集中”供养水平。全面开展乡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加大城镇环境卫生清扫保洁整治力度,建立起全地区地县乡村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长效机制,对重点旅游景区和城镇进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制定了《阿里地区乡村环境综合整治考核办法评分标准细则》,设立100万元奖励基金,初步建立以奖促治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长效机制。
坚持生态优先,打造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环境
2013年,阿里地区按照自治区党委建设“美丽西藏”的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推进跨越式发展的突出位置,进一步因地制宜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切实保护阿里的碧水蓝天。
——深入实施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加强政策宣传,进一步完善各类资料的归档整理,做好入户清点牲畜工作,落实减畜和禁牧休牧计划,引导群众参与草原建设,兑现草补资金2.8亿元,让农牧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加强重点区域生态建设与管理工作。扎实推进玛旁雍错、班公湖、扎日南木措、洞措湿地保护工程项目建设,加大了札达土林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项目前期工作。强化西部四个县县城镇周边造林、荒山荒地造林、退耕还林、防沙治沙造林、城镇道路绿化,强抓造林地块后续管理,提高了林苗成活率和保存率。同时,紧紧抓住开展1288万亩国家和地方重点公益林管护工作的有利时机,全力保护珍稀野生灌木资,紧抓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和疫病监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加强执法检查。深入开展城镇和旅游景区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加大水能、矿产、旅游等重点资源开发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执法监管力度。
今年,阿里地区出台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和《关于强化环境保护第一审批权的意见》,设立100万元的奖励基金,研究上报生态村创建项目5个。狮泉河镇屠宰场废水处理工程全面启动,完成狮泉河镇、札达县、普兰县生活垃圾环保问题整改和塔尔钦旅游集镇环境整治。实施重点区域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建设防沙治沙和防护林体系工程等造林项目6个,完成工程封育造林面积3.47万亩,义务植树面积达到2600多亩,栽种各种苗木31万余株。积极配合开展“两江四河”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噶尔河流域、热帮河流域湿地恢复保护工程扎实推进,玛旁雍错、扎日南木措、洞措、班公湖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顺利实施,玛旁雍错自治区级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及晋升国家级保护区各项工作进展良好,联合那曲地区完成了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期工程可研编制。深入开展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和疫病监测,金丝野牦牛和栖息地得到依法保护,通过政府购买草场的方式扩大金丝野牦牛栖息地面积12.49万亩。
“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20年前, 一幅幅低垂的挽联,倾吐着人们对孔繁森的无限哀思和崇敬之情。
20年后,在3月17日举行的阿里地区学习孔繁森精神报告会上,阿里地委党校教师黄代江从孔繁森精神的丰富内涵、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等方面作了深刻阐释。与会党员干部听完报告后纷纷表示,要把学习孔繁森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用孔繁森精神来衡量自己、要求自己、指导工作。
孔繁森精神已成为展现阿里当代共产党人风采的闪亮名片。面对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阿里人民有信心有能力,在地委、行署的坚强领导下,用“老西藏精神”、“先遣连精神”、孔繁森精神和“阿里精神”建设好新阿里,以改革精神、法治思维,进一步把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做好做扎实,全力推动阿里工作提升新水平、再上新台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