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地区驻叶城办事处:回到远方的家

来源: 西藏日报 作者: 达珍 李有军 温凯 洛桑旦增 时间: 2021-08-28

图为叶城办事处物资中转站,现在主要用于储存和转运每年运往阿里的约10万吨煤炭。本报记者 温凯 洛桑旦增达珍 扎西罗布 摄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内容。

运粮的18峰骆驼,已经走得很疲累了。这些骆驼是在从未经历过这么恶劣气候的条件下超期役用的。高耸的驼峰干瘪了、倒塌了,深厚的胸腹凹陷下去,仿佛用枯柴支起的立架。他们分成两个作业班,一班休息,一班运粮,轮换着干。

叮当声夹杂在暴风雪的呼啸中,风声铃声交织成风雪高原的运粮曲。

300多里驮运,极富悲壮色彩,不管是人还是牲畜,都充满了英雄气概。

他们白天放赶骆驼,夜间行走,很少休息,披星戴月,顶风冒雪,有时捡不到牛粪柴火,没有燃料,无法做饭,只能啃几口冻成冰疙瘩的干馍馍,渴了就吃几把雪,累了就躺在雪窝里睡觉,冻醒了,又上路。

——摘自《进藏英雄先遣连》

漂泊异乡,何处为家?

6月9日,我们“追寻先遣连足迹”采访报道组早上6点从狮泉河镇出发,沿着新藏线驱车1000多公里,经过20多个小时的跋涉,于次日凌晨3点终于抵达了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

此时的叶城县正值夜阑人静、沉沉入梦之际,而阿里地区行政公署驻叶城办事处党支部书记廖福海和党支部副书记、纪检委员李新杰却依旧等候着我们。

“到了办事处,就到家了。”虽然是初次见面,李新杰脸上却有着亲人般温暖的笑容。

长期以来,新藏线是阿里地区沟通外界、物资往来的主要通道,而叶城则是从阿里沿新藏线进入新疆的第一个县城,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人员歇脚点。可想而知,成立于1960年的叶城办事处,作为阿里地区行署设立在当地的对外协调、对内服务机构,其职责十分重大、任务极其繁多。

“改革开放以前,阿里地区90%以上的物资和食物靠新疆这边拉上去,行署在叶城设立了物资公司、建材公司、工业品批发公司、粮食公司四大公司,负责采购和运输,而这四大公司都归咱们办事处管理。”说起当年的辉煌,工龄已经36年的廖福海颇有些自豪,“那时候,办事处的干部职工加起来有100多人,下辖的招待所是全县条件最好的,一到夏天随时住满。”

到了1987年,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四大公司独自承担起运输任务,办事处仅负责煤炭运输和协调服务工作,职责削减了一大半,干部职工人数也逐步缩减到今天的不到10人。

“虽然办事处看起来没有以前那么壮大了,但这反映了时代的进步,是个好事。目前,我们还承担着阿里地区每年约10万吨煤炭的运输监管工作,特别是热电联产工程竣工后,供暖消耗的煤炭全部要从我们这里运过去。”廖福海说。

去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最为严重期间,出于管控形势需要,新藏线全线封堵,气温零下20多度的阿里地区用煤告急。廖福海和李新杰赶紧协调当地政府,紧急协调了5万吨煤炭运往阿里。

“想着那么多人等着用煤取暖,晚上真的是睡不着觉。”李新杰笑着说,“幸好不辱使命,保障阿里人民过了一个暖冬。”

接待和服务是目前办事处的另一大主要职责。据不完全统计,每年途经叶城进出阿里的各类人员达到1万余人次,到办事处寻求帮助、进行咨询的超过1000人,不管是党员干部、普通群众、内地游客还是司乘人员,只要走进了办事处的大门,大家都会热情接待、尽心服务。

据李新杰回忆,几年前,有位藏族群众到叶城卖羊皮,由于天气原因,皮子全部坏掉,受此打击,他精神几乎失常,整天呆在宾馆里不出门。李新杰得知情况后,不仅替他保管身上的6000元现金,还找了个仓库存放坏掉的羊皮,直到羊皮全部处理完,挽回了损失。等到这位群众情况好转后,李新杰把现金还给他,并把他平安地送上了返回阿里的汽车。

李新杰说,他们每年都要帮助好几位得了急难重症的阿里干部群众。在叶城看病的,要陪到他出院;在其他地方看病的,要把他安全送上车。

就在记者进行采访时,办事处院子里还停着好几辆大货车,司机全是从阿里过来找工作的,吃住都在办事处。李新杰这几天一直在四处寻找工地,想方设法把他们安顿好。

接待和服务工作看似简单,实则琐碎,需要工作人员足够耐心和细心,好在廖福海和李新杰都是工龄30年以上的老同志,经验丰富、热情周到。

“跑一趟新藏线过去要四五天,现在起码也要一整天,十分辛苦,特别是从阿里过来的,在新疆人生地不熟,什么都不方便,这就需要办事处帮他们分忧解难。”廖福海说,“幸亏大家对我们的评价还不错,都说到了办事处就像到了家一样,这就足够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为无数人提供一个远方的家的同时,办事处全体同志的家却颇为寒酸。大家住在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砖木房里,面积不到60平方米,已经被当地政府列为危房,有的同志的家出现了墙体变形和裂缝,只能自掏腰包进行加固和改造。由于相关政策限制,新的周转房建设迟迟不能批下来,大家只能继续坚持。

“没关系,住得差一点就差一点吧,只要不耽误工作就行。”李新杰说,“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听着先遣连的故事长大的,有些同事还是部队子弟,比起解放阿里的先烈们,我们这点委屈不算啥。”

1983年,23岁的帅小伙李新杰从老家河南千里迢迢来到阿里普兰工作,7年后被组织安排到叶城办事处,随后如同院子里的柏杨一般,就此扎根,再也没有离开。

30多年过去了,他和办事处一起经历了时代的变革,见证了阿里的发展。时至今日,年满60岁的他,依然和同事们坚守在叶城办事处那栋3层白色小楼里,微笑着迎接每一位来自阿里的朋友,温暖着每一颗刚从雪山上下来的心。

异乡虽远,有家足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首页 新闻中心 信息公开 党的建设 部门动态 地市动态 民族团结 援藏专栏 视频中心 资料库 西藏党史 党报党刊
首页>地市动态>阿里
阿里地区驻叶城办事处:回到远方的家
来源:西藏日报 作者:达珍 李有军 温凯 洛桑旦增 发布时间:2021年08月28日

图为叶城办事处物资中转站,现在主要用于储存和转运每年运往阿里的约10万吨煤炭。本报记者 温凯 洛桑旦增达珍 扎西罗布 摄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内容。

运粮的18峰骆驼,已经走得很疲累了。这些骆驼是在从未经历过这么恶劣气候的条件下超期役用的。高耸的驼峰干瘪了、倒塌了,深厚的胸腹凹陷下去,仿佛用枯柴支起的立架。他们分成两个作业班,一班休息,一班运粮,轮换着干。

叮当声夹杂在暴风雪的呼啸中,风声铃声交织成风雪高原的运粮曲。

300多里驮运,极富悲壮色彩,不管是人还是牲畜,都充满了英雄气概。

他们白天放赶骆驼,夜间行走,很少休息,披星戴月,顶风冒雪,有时捡不到牛粪柴火,没有燃料,无法做饭,只能啃几口冻成冰疙瘩的干馍馍,渴了就吃几把雪,累了就躺在雪窝里睡觉,冻醒了,又上路。

——摘自《进藏英雄先遣连》

漂泊异乡,何处为家?

6月9日,我们“追寻先遣连足迹”采访报道组早上6点从狮泉河镇出发,沿着新藏线驱车1000多公里,经过20多个小时的跋涉,于次日凌晨3点终于抵达了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

此时的叶城县正值夜阑人静、沉沉入梦之际,而阿里地区行政公署驻叶城办事处党支部书记廖福海和党支部副书记、纪检委员李新杰却依旧等候着我们。

“到了办事处,就到家了。”虽然是初次见面,李新杰脸上却有着亲人般温暖的笑容。

长期以来,新藏线是阿里地区沟通外界、物资往来的主要通道,而叶城则是从阿里沿新藏线进入新疆的第一个县城,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人员歇脚点。可想而知,成立于1960年的叶城办事处,作为阿里地区行署设立在当地的对外协调、对内服务机构,其职责十分重大、任务极其繁多。

“改革开放以前,阿里地区90%以上的物资和食物靠新疆这边拉上去,行署在叶城设立了物资公司、建材公司、工业品批发公司、粮食公司四大公司,负责采购和运输,而这四大公司都归咱们办事处管理。”说起当年的辉煌,工龄已经36年的廖福海颇有些自豪,“那时候,办事处的干部职工加起来有100多人,下辖的招待所是全县条件最好的,一到夏天随时住满。”

到了1987年,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四大公司独自承担起运输任务,办事处仅负责煤炭运输和协调服务工作,职责削减了一大半,干部职工人数也逐步缩减到今天的不到10人。

“虽然办事处看起来没有以前那么壮大了,但这反映了时代的进步,是个好事。目前,我们还承担着阿里地区每年约10万吨煤炭的运输监管工作,特别是热电联产工程竣工后,供暖消耗的煤炭全部要从我们这里运过去。”廖福海说。

去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最为严重期间,出于管控形势需要,新藏线全线封堵,气温零下20多度的阿里地区用煤告急。廖福海和李新杰赶紧协调当地政府,紧急协调了5万吨煤炭运往阿里。

“想着那么多人等着用煤取暖,晚上真的是睡不着觉。”李新杰笑着说,“幸好不辱使命,保障阿里人民过了一个暖冬。”

接待和服务是目前办事处的另一大主要职责。据不完全统计,每年途经叶城进出阿里的各类人员达到1万余人次,到办事处寻求帮助、进行咨询的超过1000人,不管是党员干部、普通群众、内地游客还是司乘人员,只要走进了办事处的大门,大家都会热情接待、尽心服务。

据李新杰回忆,几年前,有位藏族群众到叶城卖羊皮,由于天气原因,皮子全部坏掉,受此打击,他精神几乎失常,整天呆在宾馆里不出门。李新杰得知情况后,不仅替他保管身上的6000元现金,还找了个仓库存放坏掉的羊皮,直到羊皮全部处理完,挽回了损失。等到这位群众情况好转后,李新杰把现金还给他,并把他平安地送上了返回阿里的汽车。

李新杰说,他们每年都要帮助好几位得了急难重症的阿里干部群众。在叶城看病的,要陪到他出院;在其他地方看病的,要把他安全送上车。

就在记者进行采访时,办事处院子里还停着好几辆大货车,司机全是从阿里过来找工作的,吃住都在办事处。李新杰这几天一直在四处寻找工地,想方设法把他们安顿好。

接待和服务工作看似简单,实则琐碎,需要工作人员足够耐心和细心,好在廖福海和李新杰都是工龄30年以上的老同志,经验丰富、热情周到。

“跑一趟新藏线过去要四五天,现在起码也要一整天,十分辛苦,特别是从阿里过来的,在新疆人生地不熟,什么都不方便,这就需要办事处帮他们分忧解难。”廖福海说,“幸亏大家对我们的评价还不错,都说到了办事处就像到了家一样,这就足够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为无数人提供一个远方的家的同时,办事处全体同志的家却颇为寒酸。大家住在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砖木房里,面积不到60平方米,已经被当地政府列为危房,有的同志的家出现了墙体变形和裂缝,只能自掏腰包进行加固和改造。由于相关政策限制,新的周转房建设迟迟不能批下来,大家只能继续坚持。

“没关系,住得差一点就差一点吧,只要不耽误工作就行。”李新杰说,“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听着先遣连的故事长大的,有些同事还是部队子弟,比起解放阿里的先烈们,我们这点委屈不算啥。”

1983年,23岁的帅小伙李新杰从老家河南千里迢迢来到阿里普兰工作,7年后被组织安排到叶城办事处,随后如同院子里的柏杨一般,就此扎根,再也没有离开。

30多年过去了,他和办事处一起经历了时代的变革,见证了阿里的发展。时至今日,年满60岁的他,依然和同事们坚守在叶城办事处那栋3层白色小楼里,微笑着迎接每一位来自阿里的朋友,温暖着每一颗刚从雪山上下来的心。

异乡虽远,有家足矣。

版权所有: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

备案号: 藏ICP备11000106号-3 藏公网安备5401020200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