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足迹 感受沧桑巨变——走进昌都解放广场
来源: 西藏日报 作者: 段增艳 时间: 2021-06-09
昌都解放广场,总占地面积16500平方米,于2013年开工建设并竣工。LED显示屏、音乐喷泉、绿化、亮化等设施一应俱全。不同的是,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高19.50米,碑体呈“1”字且三面有红旗造型的纪念碑。
为何广场命名为“解放”?为何要在广场中央建造一座纪念碑?
1950年,为和平解放西藏,解放军兵分四路,从川、青、新、滇四个方向进藏。其中,十八军主力从四川乐山出发,途经康定、甘孜,到达昌都。“昌都战役”打通了进军西藏的道路,为和平解放西藏奠定了基础,昌都也成为西藏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
旧时的昌都,在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下,农奴主占有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并控制、奴役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农奴,农奴们“生命虽由父母所生,身体却为官家所有;纵有生命和身体,却没有做主的权利。”生产几乎停滞、社会矛盾尖锐。如今的昌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一切翻天覆地的变化,都由“解放”而始。
行至纪念碑前,刚劲有力的藏汉双语烫金大字“昌都解放纪念碑”映入眼帘,下标银色的“1950.10.19”。五个栩栩如生的铜铸人物雕塑以扛军旗、吹号角、捧哈达、负钢枪姿态,目视前方,或站立、或半跪于基座上。
随行的“老昌都”解说道,昌都解放在和平解放西藏中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因而以“丰碑”形式体现。纪念碑的碑高、基座、碑体等,均有特殊意义。碑高19.50米,代表昌都解放的时间为1950年;基座高2.013米,代表修建于2013年;碑体呈“1”字的寓意是昌都是西藏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碑体三面的红旗造型分别代表国旗、党旗、军旗;碑体侧面似“帆”字的造型,寓意昌都发展乘风破浪、扬帆前行。
碑前的铜铸人物雕塑,再现了解放军为解放昌都英勇奋战、不惧流血牺牲的历史画卷,代表着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藏族同胞的支持拥护下,军民齐心,在1950年10月19日获得了“昌都战役”的伟大胜利,揭开了昌都乃至西藏历史的新篇章。
基座四周均有浮雕,以“昌都解放”这一事件为线索,分为四个篇章:一是“挺进西藏”,呈现了十八军进藏受到昌都同胞的热烈欢迎以及修筑川藏公路运送物资的画面;二是“昌都旧事”,呈现了昌都的商队、赛马的康巴汉子等形象;三是“军民鱼水情”,呈现了藏族群众与解放军和睦相处,军民一家亲的情景;四是“今日昌都”,呈现了解放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昌都社会繁荣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祥和画面。
71年后的今天,进藏可坐飞机、可乘火车、可自驾,而当年的西藏没有一条公路。十八军的先辈们在挺进西藏的过程中,“一面进军,一面建设,一面修路”,为“不吃地方”,自带粮食物资,人均负重六十斤以上,翻越十几座雪山,横渡百来条江河,艰难跋涉,进入昌都,为藏东大地的群众带来了光明。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保留下来的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以及口口相传的一个个故事,无不为我们再现了红色岁月里的壮烈与艰辛。
为传承和纪念红色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为广大群众提供户外活动场所,当时的昌都地委、行署决定修建昌都解放广场。建成后的解放广场,既是昌都人民纪念革命先烈的场所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也成为了市民户外休闲的好去处。
离去时,回望碑体背面,藏汉双语书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愈发清晰、醒目。革命先烈、人民英雄就如这座纪念碑般,坚定、伟岸、不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