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气,依靠双手干出好日子——山南市浪卡子县“造血”扶贫小记

来源: 西藏日报 作者: 时间: 2018-08-05

 

  

  在山南市浪卡子县,微风拂过的羊卓雍错,错落有致的藏式民居,随处可见的成群牛羊,与群众的欢声笑语一起构成了一幅幸福乡村的美丽图景。过去,这里的农牧民以当贫困户为荣的事例见怪不怪,如今,这里主动申请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倒也算不上什么新鲜事了。

  扶志

  2017年9月,浪卡子县浪卡子镇道布龙居委会6户贫困户集体向村委会提交了退出贫困户申请书,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道布龙居委会第一书记兼扶贫专干洛桑平措介绍,村里6户贫困户不当“贫困户”的志气,为全村脱贫攻坚注入了一股强劲的精气神,极大地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在道布龙村,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共252户955人,经确认建档立卡贫困户79户275人。以前,由于村民思想观念陈旧、产业发展滞后、地理环境和气候相对恶劣,缺资源、缺技术、缺资金、缺动力成为制约当地发展的因素。

  走进道布龙居委会,洛桑平措从文件柜里拿出贫困户退出申请书给大家看:“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经过家庭成员的努力,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112.8元,达到了‘三不愁’‘三有’‘三保障’,符合脱贫条件,现申请脱贫,望村委会按程序予以评议。”落款人是索朗,名字上还摁着鲜红的手印。

  前几年,索朗的两个孩子都在读书,每年的学费、生活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生活一度陷入困境。

  正在他一筹莫展时,脱贫攻坚的利好政策给他带来了希望——他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孩子每年的学费全免,而且每年都能享受到“羊湖教育基金”1000元的补助,实实在在地给这个家庭减轻了不少负担。

  回忆起以前的生活,索朗感慨万千:“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在帮扶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我们家总算脱贫了,大女儿也顺利完成了学业,所以我自愿退出贫困户。”

  扶贫离不开“扶志”。针对部分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现状,近年来,浪卡子县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不断在“落小、落细、落实”上下真功,真正做到了从“输血型”扶贫到“造血型”扶贫转变,从贫困群众“要我富”的被动式脱贫到“我要富”的主动式脱贫转变。

  扶智

  “如今村里最好的房子是学校,人贫志不贫、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教育可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所以我们经常和群众说,能读书的孩子就必须要供到底,更何况有教育‘三包’政策,我们绝不能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驻浪卡子县道布龙居委会工作队队长洛桑达瓦说。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在脱贫攻坚中,浪卡子县始终致力于将“志智双扶”作为脱贫攻坚重点来抓。据统计,2018年以来,浪卡子县落实“三包”经费314.78万元,为57名计划外大学生落实28.5万元资金,出台计划外大学生资助帮扶政策。同时,加强群众技能培训,积极安排落实摩托车维修、中式烹调师培训等项目。

  生活有了保障,还需要转变思想,开阔群众的致富视野。为促进扶贫工作深入开展,浪卡子县把当前全区正在深入开展的“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与脱贫攻坚工作结合起来,将党和国家的各项扶贫政策、惠民政策,通过农牧民宣讲员、驻村工作队向广大贫困户宣传,教育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利用好党的惠民利民政策,进一步增强自强意识,提升致富能力。

  授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发挥好贫困户脱贫主体作用是关键。当来到巴桑家时,妻子白玛卓嘎正在自家的家庭茶馆忙得不亦乐乎。“一直以来,驻村工作队经常到我家帮助我们谋发展、做规划、寻致富路,这个茶馆就是在他们的帮助下开起来的。我家的房子租出去了,巴桑在工地上开车,加上茶馆的收入,预计今年能有8万多元的收入。”她乐呵呵地说。

  据了解,考虑到浪卡子县工程多的实际,巴桑心想买个大车在工地上拉货要比打工赚得多,苦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只能贷款5万元,这与50多万元的购车款相差甚远,所以去年9月两口子就商量退出贫困户,在银行多贷一点钱买车。最近,巴桑和妻子正忙着贷款的事。如果顺利,他们很快就能买车跑运输挣钱了。

  “现在我家已经达到了脱贫条件,我想好了,退出生态补偿岗位,把好政策留给更困难、更需要的人吧!”德吉坚定地说道。

  “这几年,我通过技能培训,当上了村里的电工、兽医,我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递交脱贫申请的拉巴旺堆同样也说出了他家自愿退出贫困户的意愿。

  浪卡子县副县长边巴次仁表示,下一步,浪卡子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将本着对百姓高度负责的态度,结合中央、区、市三级扶贫攻坚各项工作要求和目标,立足于本县实际,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乘发展之风、享政策之优、举全县之力,强力推进精准扶贫各项工作,着力提升脱贫精准度和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农牧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首页 新闻中心 信息公开 党的建设 部门动态 地市动态 民族团结 援藏专栏 视频中心 资料库 西藏党史 党报党刊
首页>地市动态>山南
争气,依靠双手干出好日子——山南市浪卡子县“造血”扶贫小记
来源:西藏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05日
 

  

  在山南市浪卡子县,微风拂过的羊卓雍错,错落有致的藏式民居,随处可见的成群牛羊,与群众的欢声笑语一起构成了一幅幸福乡村的美丽图景。过去,这里的农牧民以当贫困户为荣的事例见怪不怪,如今,这里主动申请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倒也算不上什么新鲜事了。

  扶志

  2017年9月,浪卡子县浪卡子镇道布龙居委会6户贫困户集体向村委会提交了退出贫困户申请书,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道布龙居委会第一书记兼扶贫专干洛桑平措介绍,村里6户贫困户不当“贫困户”的志气,为全村脱贫攻坚注入了一股强劲的精气神,极大地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在道布龙村,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共252户955人,经确认建档立卡贫困户79户275人。以前,由于村民思想观念陈旧、产业发展滞后、地理环境和气候相对恶劣,缺资源、缺技术、缺资金、缺动力成为制约当地发展的因素。

  走进道布龙居委会,洛桑平措从文件柜里拿出贫困户退出申请书给大家看:“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经过家庭成员的努力,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112.8元,达到了‘三不愁’‘三有’‘三保障’,符合脱贫条件,现申请脱贫,望村委会按程序予以评议。”落款人是索朗,名字上还摁着鲜红的手印。

  前几年,索朗的两个孩子都在读书,每年的学费、生活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生活一度陷入困境。

  正在他一筹莫展时,脱贫攻坚的利好政策给他带来了希望——他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孩子每年的学费全免,而且每年都能享受到“羊湖教育基金”1000元的补助,实实在在地给这个家庭减轻了不少负担。

  回忆起以前的生活,索朗感慨万千:“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在帮扶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我们家总算脱贫了,大女儿也顺利完成了学业,所以我自愿退出贫困户。”

  扶贫离不开“扶志”。针对部分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现状,近年来,浪卡子县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不断在“落小、落细、落实”上下真功,真正做到了从“输血型”扶贫到“造血型”扶贫转变,从贫困群众“要我富”的被动式脱贫到“我要富”的主动式脱贫转变。

  扶智

  “如今村里最好的房子是学校,人贫志不贫、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教育可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所以我们经常和群众说,能读书的孩子就必须要供到底,更何况有教育‘三包’政策,我们绝不能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驻浪卡子县道布龙居委会工作队队长洛桑达瓦说。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在脱贫攻坚中,浪卡子县始终致力于将“志智双扶”作为脱贫攻坚重点来抓。据统计,2018年以来,浪卡子县落实“三包”经费314.78万元,为57名计划外大学生落实28.5万元资金,出台计划外大学生资助帮扶政策。同时,加强群众技能培训,积极安排落实摩托车维修、中式烹调师培训等项目。

  生活有了保障,还需要转变思想,开阔群众的致富视野。为促进扶贫工作深入开展,浪卡子县把当前全区正在深入开展的“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与脱贫攻坚工作结合起来,将党和国家的各项扶贫政策、惠民政策,通过农牧民宣讲员、驻村工作队向广大贫困户宣传,教育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利用好党的惠民利民政策,进一步增强自强意识,提升致富能力。

  授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发挥好贫困户脱贫主体作用是关键。当来到巴桑家时,妻子白玛卓嘎正在自家的家庭茶馆忙得不亦乐乎。“一直以来,驻村工作队经常到我家帮助我们谋发展、做规划、寻致富路,这个茶馆就是在他们的帮助下开起来的。我家的房子租出去了,巴桑在工地上开车,加上茶馆的收入,预计今年能有8万多元的收入。”她乐呵呵地说。

  据了解,考虑到浪卡子县工程多的实际,巴桑心想买个大车在工地上拉货要比打工赚得多,苦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只能贷款5万元,这与50多万元的购车款相差甚远,所以去年9月两口子就商量退出贫困户,在银行多贷一点钱买车。最近,巴桑和妻子正忙着贷款的事。如果顺利,他们很快就能买车跑运输挣钱了。

  “现在我家已经达到了脱贫条件,我想好了,退出生态补偿岗位,把好政策留给更困难、更需要的人吧!”德吉坚定地说道。

  “这几年,我通过技能培训,当上了村里的电工、兽医,我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递交脱贫申请的拉巴旺堆同样也说出了他家自愿退出贫困户的意愿。

  浪卡子县副县长边巴次仁表示,下一步,浪卡子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将本着对百姓高度负责的态度,结合中央、区、市三级扶贫攻坚各项工作要求和目标,立足于本县实际,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乘发展之风、享政策之优、举全县之力,强力推进精准扶贫各项工作,着力提升脱贫精准度和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农牧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版权所有: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

备案号: 藏ICP备11000106号-3 藏公网安备5401020200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