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雪域和谐画卷——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区民族团结工作综述
来源: 西藏日报 作者: 尼玛潘多 时间: 2012-08-30
在自治区强基惠民活动中,区政府办公厅驻南木林县别晋村工作队在田间与百姓同劳动,有力促进了民族团结。(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格桑吉美 摄
“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她们的妈妈叫光明……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这首深情的歌多年来传唱不衰。
在西藏这片古老而圣洁的土地上,自古以来就生活着藏、汉、回等十几个民族。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各族人民建立了团结友爱、同甘共苦的深厚情谊,党的十六大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在国家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区各族儿女和睦相处,凝聚智慧,团结奋斗,创造了西藏发展稳定的大好局面,为西藏的跨越式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民族团结的花朵,如同草原上的格桑花,经历风雨的洗礼,在灿烂的阳光下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民族团结是财富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关系到西藏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几十年来,我们党在领导西藏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西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高举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旗帜,始终把民族工作作为一项重大工作来抓,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不断促进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繁荣发展,我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
历史的经验,长期的实践,都在告诉我们,民族团结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全区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我们能够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不断胜利前进的重要保证。
维护民族团结,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紧紧围绕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等重大节庆,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人心,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局面不断巩固发展。同时,还通过持续深入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三个离不开”思想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营造了各民族和睦相处的和谐氛围,使各族群众对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认识更加深刻,进一步激发了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热情。
从1990年开始,我区每4年举行1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在2011年11月召开的西藏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上,自治区党委将每4年召开1次的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改为每年度召开1次。
我区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利用各种节庆活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2011年,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期间,先后举办了“西藏自治区首届大中专学生‘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西藏’民族团结进步演讲大赛”、“感恩伟大祖国、建设和谐西藏”各族各界召开座谈会等一系列活动。从2011年开始,西藏自治区每两年举办一次不同主题的全区大中专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演讲大赛。平日里,利用节假日,通过召开座谈会、发宣传资料、知识竞赛等方式集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2012年,申报“西藏自治区博物馆”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2012年5月9日,自治区党委、政府在拉萨召开全区视频会议,隆重表彰2012年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会议要求全区上下要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表彰民族团结先进典型为契机,激励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始终做到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促进各民族和谐共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全区党政军警民的共同呵护下,民族团结更加深入人心,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财富。
民族团结是生命
如今,走进拉萨市八廓街曲折幽深的小巷,随意推开一扇大门,都可以看到各民族和谐相处的动人画面:汉族大嫂去买菜,出门时总是问一下藏族阿妈需不需要捎点什么;藏族阿妈晒太阳时,总是看着学步车里的回族小孩;蒙古族大哥上班还会顺便把邻居家上小学的维吾尔族小姑娘送到学校大门口…… 这些,已成为许多生活在雪域高原人们的日常习惯。然而,就是在这种日常习惯中,体现的是远亲不如近邻,融入的是民族大爱。
对西藏各族人民来说,民族团结如同生命般宝贵。
2008年,拉萨“3·14”事件发生时,从甘肃来西藏经商的封永海夫妇的服装店遭到了不法分子的破坏,夫妇俩心里十分恐慌,想起了住在绕嘎麦藏康大院、平时待人十分热心的古桑大叔。于是夫妇俩跑到他家说:“大叔,我们的店子被砸了,能不能在你家躲几天。”古桑大叔毫不犹豫就答应了。想到封永海的店子里还摆着很多待卖的衣服,古桑大叔立即叫了五六个人,帮他们把衣服搬到自己的家里。封永海说:“我们非亲非故,语言上也不能顺利沟通,但他们却给予了如此大的帮助,让我们十分感动。”
类似各民族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故事,在我区举不胜举。一段段民族团结故事的产生,得益于我区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打牢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思想基础。
汉族生意人庞士刚于上世纪90年代进藏经商,如今的他已在大昭寺广场租了7个摊位。“3·14”事件发生后,他的生意一直很差。拉萨市城关区鲁固居委会的负责同志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减少了他的摊位租金,切实解决了他的实际困难。居委会的热心帮助,让庞士刚深受感动,每年藏历新年来临之际他要自发为鲁固居委会所辖贫困居民捐款,前后捐了11万元左右。庞士刚说:“无论在治安方面,还是在工商办理各类手续证明方面,甚至在居住方面,凡是居委会能出面解决的,都尽其所能,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方便,让我们安心做生意。”
“什么时候都离不开民族团结,只有搞好民族团结,各民族才有凝聚力,干事业才能形成合力,也才能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实践证明,民族团结是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社会稳定是西藏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自治区政协委员普旺如是说。
筑牢民族团结基石
民族区域自治是彰显民族平等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石。长期以来,我区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维护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确保了西藏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为我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根本保证。
据统计,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全区3.4万多名各级人大代表中占94%以上,这个数据充分说明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区取得的重要成效,各民族合法权益得到充分尊重和切实保障。
与此同时,我区始终关注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极大地增强了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打下牢固的群众基础。
林芝地区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800多名珞巴族村民不会忘记:是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和藏汉等各族兄弟的帮助,使世代贫穷的珞巴人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世居中尼边境聂拉木县樟木镇的夏尔巴人也从山上搬了下来,在藏汉兄弟的帮助下,把边陲山村变成了闻名遐迩的边贸重镇。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已经成为西藏民族关系的主旋律。
每年的藏历新年,家住辽宁大连的刘家延老师总忘不了拨通西藏的电话,和他的藏族学生聊聊家庭、工作。刘老师是上世纪70年代的援藏教师。从1976年离开日喀则至今,已有30余年时间,他教过的学生大部分已经退休,可他们的通话从来没有间断过。2007年,刘老师来到西藏,他的学生从四面八方赶来见老师。听着两鬓花白的学生一声一声“格刘啦,格刘啦(刘老师)”的亲切声音,身材高大的刘家延老师眼眶湿润。刘老师的学生央金说:“刘老师援藏时正是我们生活最艰苦的时候,他不仅教我们学知识,也帮我们解决生活困难,是我们一生的良师。”
刘家延老师的故事,折射出整个西藏民族团结的情谊。
从藏东峡谷,到阿里高原;从藏北羌塘草原,到“西藏江南”林芝,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已成为我区各族人民的共识,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和衷共济的美好画卷正在雪域高原绘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