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人大 | 自治区政府 | 自治区政协

胡岩: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加强文化认同

来源: 中国民族宗教网 作者: 时间: 2014-10-20

  近日,中国西藏网记者就我国民族工作问题,采访了中共中央党校民族与宗教理论教研室的胡岩教授。他认为,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不仅仅是物资交流、人员流动和民族间通婚,更重要的是思想的碰撞、情感的融洽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

  在刚刚落幕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中央提出要“努力创造有利于各民族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环境;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创新载体和方式,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这是中央继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第一次和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后,第四次强调“交往交流交融”的概念。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00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间不断迁徙、交往交流、互相影响、共生共长的历史。”胡岩认为,交往交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互通了解、发展变革和社会进步的。

  “俞正声主席曾提出:对口援藏的一个意义就是‘交往交流交融’。”作为第二批对口援藏干部,胡岩以切身经历阐述了“三交”的意义。“援藏20年,内地丰富的物资,先进的技术为高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更深刻、更重要的变化则是汉藏两个民族对彼此了解的深入,文化的尊重和感情的增强。西藏当地各族干部群众通过援藏切切实实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援藏干部不仅为民族团结做出了重要贡献,学到了“老西藏”精神,大家都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对这一提法,胡岩表示赞同。“交融不单是经济建设、物质方面的你来我往,也不是单纯的民族通婚,更应该是民族感情的融洽与和谐,是民族文化的向心力、认同感和自豪感。”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胡岩将我国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先生的这句名言稍作修改,他认为“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和谐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

  胡岩说,目前的民族工作,将“和而不同”改为“不同而和”更为合适。我们的56个民族虽然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各有特色,但是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文化认同绝不是磨灭掉一个民族的文化,去强求它顺从另一种文化。而是各民族之间能够以尊重平等的态度,去欣赏对方优点,包容对方缺点,互相学习,互帮互助,增加民族之间的感情,增强文化认同和民族共同体意识。

  胡岩强调,我们要有民族自信心,要有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意识,各民族要学会与不同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多元发展,像会议强调的那样,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多看民族团结的光明面,在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同时,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团结。

  胡岩,男,汉族,1955年10月生于北京。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民族与宗教理论教研室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副会长。

  胡岩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西藏历史以及中国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撰写和发表有关中国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及西藏近、现代历史研究的专著、中英文论文和译文150余篇(部),共计180余万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

备案号: 藏ICP备11000106号-3 藏公网安备5401020200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