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抗战老兵的家国情怀
来源: 西藏日报 作者: 时间: 2025-09-12
国歌响起,96岁的史须昌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如炬,仿佛望穿了岁月,回到那个炮火连天的年代。
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正在举行。一大早,抗战老兵史须昌就端坐在电视机旁,胸前戴着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熠熠生辉。
当徒步方队铿锵前行、现代化装备庄严亮相、新型战机呼啸而过,史须昌挺直微驼的脊背,泪光在深邃的眼眶中打转——那不是悲伤,而是一场无声的对话,一场与青春、与烽火、与逝去战友的相逢。
十二岁,史须昌在县城目睹日军放出狼犬,活活咬死一名中国百姓。“那痛苦的叫声和惨烈的景象,我一辈子忘不了……”
正是这一幕,在年幼的史须昌心里埋下了投身抗日的种子。
15岁那年,史须昌毅然参加了新四军,成为一名卫生兵。在枪林弹雨中,他抬担架、救伤员,在血色硝烟中穿梭忙碌。
“怕?顾不上!上前线都是抱着必死的决心的。”战场上的史须昌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把战友救回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老人眼神中依然流露出的急切之情,仿佛那些等着被抢救的战友就在眼前。
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他和战友们相拥欢呼,哭哭笑笑,像一群重获新生的孩子。“那种高兴!简直没法形容。”
抗战结束,战事未止。史须昌随部队投身解放战争,1950年又随十八军进军西藏,踏上“一边修路、一边进藏”的天险征途。
作为53师157团卫生队长,他亲眼见证筑路部队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用最简单的工具开山辟路,看着战士们用铁锹、炸药与血肉之躯,在高原之上凿出川藏天路,眼见战友被塌方吞没,因严寒倒下,却始终无人后退。
更让他触动的是旧西藏农奴的悲惨生活:“他们没吃的也没穿的,娃娃们看着可怜啊,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一定要把路修通,把幸福带给西藏人民!”
1953年冬天,部队在昌都境内的八宿休整期间,老阿妈益西卓玛把战士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每天清早烧热水给战士洗脸,战士们则帮她打扫房屋,送生活用品。虽然语言不通,但情谊相通,那份跨越民族的温暖深深留存在史须昌的心间。(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
正是这份对西藏人民的深情,支撑着史须昌和无数十八军战士跨越生死,把路修到拉萨,把希望带进高原。
1958年,为解决进藏人员子女教育问题,西藏工委(成办)小学成立,史须昌担任校长长达十年。
学校就是孩子们的家,史须昌既当校长又当“家长”,每一个孩子的生活习惯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一年365天都跟学生在一起,我没有离开过他们一天。”
他手中走出的,是西藏第一批教师、医生和干部,成为了西藏发展进步的中坚力量。
“孩子们都老了,我也老了。”老人笑着翻看手机里一年前聚会的合照,每一次重逢,都像是一次家庭聚会。
1972年到1989年间,史须昌先后任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政治处主任,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兰州办事分处党委书记、主任,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西安办事处党委书记。
虽然在西藏的工作时间是短暂的,但每次只要有机会进藏,史须昌总会到处走走看看,拜访曾经的老同事。“只要回去,我必喝酥油茶、吃糌粑……那是回家的味道。”今年1月,得知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地震,他毫不犹豫地在第一时间捐款1万元。“那是我的故乡,我的兄弟姐妹。”
前不久,在布达拉宫广场举行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史须昌也是守着电视看直播。平时,每每看到电视里关于西藏的报道,或是听到身边人提起西藏的变化,他的眼中都会闪烁起光芒。
“我总盼着有一天,能坐上火车从成都到拉萨,哪怕能到林芝都心满意足了。”话音未落,老人抬手拭过眼角,潸然泪下。
电视机里的阅兵盛况已经结束,但老人依然久久凝视着屏幕。历史性的时刻,天安门广场的欢呼声、雪域高原电视机前的赞叹声与抗战历史的回响声交织在一起,完成了一场跨越八十年的时空对话——这盛世,如您所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