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砻绿色经济潮流涌 —山南生态产业一线见闻

来源: 西藏日报 作者: 时间: 2025-09-14

雅鲁藏布江在尼木一带冲出妥峡后,形成贡嘎到桑日间的宽阔河谷,编织出发达水网,造就出无数沙洲。

160公里河谷曾是风沙策源地,如今“绿潮”涌动,绿色经济在这里写下新的注脚。我们行至之处,被山南沿途团团簇绿所惊喜。高原人植绿治沙的坚韧劲感染着每个见证者。

曾经风沙肆虐的扎囊县,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县域面积的近一半。如今,3万亩矮化苹果树列阵成林。4年来,当地累计投入5.45亿元,引进抗寒耐旱品种,年产果品3000吨,并成功进入国际市场,带动600多名果农增收致富。

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植树造林的隆子县,经多年接力种植的连片沙棘,被世界纪录认证机构认定为“世界最大人工沙棘林”,在此基础上衍生的沙棘油、沙棘茶、沙棘化妆品远销区内外。

获益于南北山绿化工程延伸,“贡嘎县从以前黄沙蔽日到现在绿荫掩道,机场周边的山都绿了。”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钰告诉记者。

治沙带来好生态,绿色发展惠及更多群众。山南借力于自治区“一江两河”和“两江四河”造林工程,大力推进防沙治沙、植树造林建设,提出“生态强市”战略,组织干部群众积极投身义务植树、增绿护绿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雅江流域山南段累计实施防沙治沙71.79万亩,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治沙面积5.01万余亩,植树造林面积50.53万亩。

一条长160公里、平均宽1.8公里的沿江林带,从贡嘎县延伸至桑日县,沙地披绿、荒原生金。山南全市形成了“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宜乔则乔、宜灌则灌”的造林新格局,树木成活率提升至85%。

扎囊县章达村里,沙地上的几座温室大棚成了媒体争相报道的“宠儿”。“7月,我们的芦笋开始供港,今年预计销售额可超两千万元。”绿之源公司西藏事业部总经理喻莹说道。记者们细看时,发现绿油油的芦笋苗下还套种了“赤松茸”。“这是今年才开始探索的种植模式,已经采摘了两个月,又多了一份收入喽。”

村民次仁卓玛夫妇,都在该温室里上班,每月纯收入达一万四,“公司还全额给我们交五险,现在的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山南力建“百里生态走廊”“百亿产业走廊”和3个“万亩生态产业”,助力山南构筑生态安全屏障、让老百姓享受绿色福祉,实现“增绿又增收”。

秋收时节,山南市农科所科研育种基地一片金灿灿的丰收景象。今年4月播种藏青2000、山青9号、山油2号和山油4号等5个空间搭载诱变品种,迎来首次收获。这是山南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的重要写照。近年来,山南在扎囊、乃东、桑日等县(区),累计建成苹果、核桃、葡萄等特色经济林(作物)8.87万亩,初步形成“春季赏花、夏季避暑、秋季采摘、冬季加工”的四季产业链。

随着“十四五”规划纵深推进,山南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在生态修复、特色农业、清洁能源、数字经济等多条战线全面发力,绿色经济呈现多点开花、串珠成链的强劲势头,为高原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最近,扎囊县扎其乡罗堆村的50兆瓦光伏治沙示范性项目建设拉开序幕。近年来,山南市依托丰富风、光资源,围绕“双碳”目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梯次推进雅江干流梯级电站、高海拔光伏治沙示范园、分散式风电走廊等项目。目前,山南光伏电站总装机规模达15万千瓦,可实现年发电量超2.5亿千瓦时,每年实际发出电量预计可满足约1.2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

与此同时,“无废机关、无废景区、无废校园等11类99个‘无废细胞’建成并授牌。”山南市生态环境局数据显示,41项“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中34项已提前达到“十四五”规划终期目标。全市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提升至98%、100%、92%。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个、自治区级示范乡镇49个、示范村居420个串点成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各族群众在绿水青山间端稳“生态碗”、吃上“长久饭”。山南市用40年书写了一部生态修复与产业振兴的史诗。绿色涌潮,持续在雅江两岸翻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首页 新闻中心 信息公开 党的建设 部门动态 地市动态 民族团结 援藏专栏 视频中心 资料库 西藏党史 党报党刊
首页>新闻中心>区内要闻
雅砻绿色经济潮流涌 —山南生态产业一线见闻
来源:西藏日报 作者: 时间:2025-09-14

雅鲁藏布江在尼木一带冲出妥峡后,形成贡嘎到桑日间的宽阔河谷,编织出发达水网,造就出无数沙洲。

160公里河谷曾是风沙策源地,如今“绿潮”涌动,绿色经济在这里写下新的注脚。我们行至之处,被山南沿途团团簇绿所惊喜。高原人植绿治沙的坚韧劲感染着每个见证者。

曾经风沙肆虐的扎囊县,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县域面积的近一半。如今,3万亩矮化苹果树列阵成林。4年来,当地累计投入5.45亿元,引进抗寒耐旱品种,年产果品3000吨,并成功进入国际市场,带动600多名果农增收致富。

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植树造林的隆子县,经多年接力种植的连片沙棘,被世界纪录认证机构认定为“世界最大人工沙棘林”,在此基础上衍生的沙棘油、沙棘茶、沙棘化妆品远销区内外。

获益于南北山绿化工程延伸,“贡嘎县从以前黄沙蔽日到现在绿荫掩道,机场周边的山都绿了。”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钰告诉记者。

治沙带来好生态,绿色发展惠及更多群众。山南借力于自治区“一江两河”和“两江四河”造林工程,大力推进防沙治沙、植树造林建设,提出“生态强市”战略,组织干部群众积极投身义务植树、增绿护绿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雅江流域山南段累计实施防沙治沙71.79万亩,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治沙面积5.01万余亩,植树造林面积50.53万亩。

一条长160公里、平均宽1.8公里的沿江林带,从贡嘎县延伸至桑日县,沙地披绿、荒原生金。山南全市形成了“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宜乔则乔、宜灌则灌”的造林新格局,树木成活率提升至85%。

扎囊县章达村里,沙地上的几座温室大棚成了媒体争相报道的“宠儿”。“7月,我们的芦笋开始供港,今年预计销售额可超两千万元。”绿之源公司西藏事业部总经理喻莹说道。记者们细看时,发现绿油油的芦笋苗下还套种了“赤松茸”。“这是今年才开始探索的种植模式,已经采摘了两个月,又多了一份收入喽。”

村民次仁卓玛夫妇,都在该温室里上班,每月纯收入达一万四,“公司还全额给我们交五险,现在的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山南力建“百里生态走廊”“百亿产业走廊”和3个“万亩生态产业”,助力山南构筑生态安全屏障、让老百姓享受绿色福祉,实现“增绿又增收”。

秋收时节,山南市农科所科研育种基地一片金灿灿的丰收景象。今年4月播种藏青2000、山青9号、山油2号和山油4号等5个空间搭载诱变品种,迎来首次收获。这是山南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的重要写照。近年来,山南在扎囊、乃东、桑日等县(区),累计建成苹果、核桃、葡萄等特色经济林(作物)8.87万亩,初步形成“春季赏花、夏季避暑、秋季采摘、冬季加工”的四季产业链。

随着“十四五”规划纵深推进,山南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在生态修复、特色农业、清洁能源、数字经济等多条战线全面发力,绿色经济呈现多点开花、串珠成链的强劲势头,为高原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最近,扎囊县扎其乡罗堆村的50兆瓦光伏治沙示范性项目建设拉开序幕。近年来,山南市依托丰富风、光资源,围绕“双碳”目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梯次推进雅江干流梯级电站、高海拔光伏治沙示范园、分散式风电走廊等项目。目前,山南光伏电站总装机规模达15万千瓦,可实现年发电量超2.5亿千瓦时,每年实际发出电量预计可满足约1.2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

与此同时,“无废机关、无废景区、无废校园等11类99个‘无废细胞’建成并授牌。”山南市生态环境局数据显示,41项“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中34项已提前达到“十四五”规划终期目标。全市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提升至98%、100%、92%。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个、自治区级示范乡镇49个、示范村居420个串点成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各族群众在绿水青山间端稳“生态碗”、吃上“长久饭”。山南市用40年书写了一部生态修复与产业振兴的史诗。绿色涌潮,持续在雅江两岸翻腾。

版权所有: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

备案号: 藏ICP备11000106号-3 藏公网安备5401020200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