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学专家:中国各民族的生存发展与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有密切联系

来源: 中国西藏网 作者: 时间: 2020-09-28

          中新社拉萨9月16日电 (记者 赵延)“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曾引起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祁连山、阴山、燕山、秦岭等山系的强烈上升,明显地改变了中国各地气候要素的组成。”西藏著名藏学专家车明怀16日表示,历史地看,特别是从青藏高原地理形态演变以及对全中国自然气候的影响看,守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已经关乎中华各民族赖以生存、交流、发展的生态系统。

  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到,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

  

  图为西藏墨脱县果果唐大拐弯。(资料图片) 中新社记者 何蓬磊 摄

  “根据全国气候的形成与变化的成因分析,我国境内自然气候带的分布与变动,与青藏高原隆起阻滞了太平洋暖湿气流西散,并分流印度洋暖湿气流沿高原东侧流动有关。”车明怀介绍,青藏高原的隆起,助推了秦岭山脉不断抬升,造成了南北气候差异的基本格局。例如,四川盆地一带冬季由于受青藏高原阻挡作用影响较大,风速较小,空气湿度较大,加上地形的影响,易出现云雾天气。

  “自然气候的相互影响,是环环相扣的。”车明怀说,正是青藏高原及其过渡区域的地理走向,复杂的地形、多样的气候、千娇百媚的自然景观,为各民族的生存、交流、发展提供了历史舞台。

  

  图为被誉为“拉萨之肺”的拉鲁湿地。(资料图片) 中新社记者 何蓬磊 摄

  车明怀表示,中华文明发祥地长江与黄河均发源于青藏高原,并在流出高原后形成冲波迂回的大河。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中国各民族的融合与发展,基本沿着长江、黄河上溯并向南北扩延。使生活在沿河、沿江一带的各民族极早进入发达的农耕文明时代;同时,那些生活在长江、黄河上游的游牧民族,虽然逐水草而居,但他们也顺河而下寻找更丰足的牧场和物产,因而草原和高原文明也顺流而下,彼此交汇,各民族文化便在黄河、长江的交融中彼此碰撞、彼此接受。“可见,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涵育了中华各民族,并为他们彼此交流提供了适宜的自然、气候、降水等条件。”

  “保护好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离不开科学研究。”车明怀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推进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工作,揭示环境变化机理,准确把握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的影响。

  他表示,推进对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与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也息息相关。但其任务十分艰巨,所涉及的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的问题,而且还涉及到历史、考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层面的人文科学。1975年,中国开始进行第一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留下了大量的科学依据,至今人们做科研、写文章仍在引证第一次科考的结论和数据。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新时代,社会经济、科技水平、人文科学的发展迅速,为科考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车明怀说,应该将本次正在进行中的科考工作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格局,并且与各民族的生存、交流、发展联系起来,努力拓展科考范围,多出快出成果,以过硬的自然、人文科学成就来回答科学研究遇到的问题,回应社会的期待。(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首页 新闻中心 信息公开 党的建设 部门动态 地市动态 民族团结 援藏专栏 视频中心 资料库 西藏党史 党报党刊
首页>新闻中心>专题报道>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
藏学专家:中国各民族的生存发展与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有密切联系
来源:中国西藏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28日
          中新社拉萨9月16日电 (记者 赵延)“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曾引起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祁连山、阴山、燕山、秦岭等山系的强烈上升,明显地改变了中国各地气候要素的组成。”西藏著名藏学专家车明怀16日表示,历史地看,特别是从青藏高原地理形态演变以及对全中国自然气候的影响看,守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已经关乎中华各民族赖以生存、交流、发展的生态系统。

  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到,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

  

  图为西藏墨脱县果果唐大拐弯。(资料图片) 中新社记者 何蓬磊 摄

  “根据全国气候的形成与变化的成因分析,我国境内自然气候带的分布与变动,与青藏高原隆起阻滞了太平洋暖湿气流西散,并分流印度洋暖湿气流沿高原东侧流动有关。”车明怀介绍,青藏高原的隆起,助推了秦岭山脉不断抬升,造成了南北气候差异的基本格局。例如,四川盆地一带冬季由于受青藏高原阻挡作用影响较大,风速较小,空气湿度较大,加上地形的影响,易出现云雾天气。

  “自然气候的相互影响,是环环相扣的。”车明怀说,正是青藏高原及其过渡区域的地理走向,复杂的地形、多样的气候、千娇百媚的自然景观,为各民族的生存、交流、发展提供了历史舞台。

  

  图为被誉为“拉萨之肺”的拉鲁湿地。(资料图片) 中新社记者 何蓬磊 摄

  车明怀表示,中华文明发祥地长江与黄河均发源于青藏高原,并在流出高原后形成冲波迂回的大河。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中国各民族的融合与发展,基本沿着长江、黄河上溯并向南北扩延。使生活在沿河、沿江一带的各民族极早进入发达的农耕文明时代;同时,那些生活在长江、黄河上游的游牧民族,虽然逐水草而居,但他们也顺河而下寻找更丰足的牧场和物产,因而草原和高原文明也顺流而下,彼此交汇,各民族文化便在黄河、长江的交融中彼此碰撞、彼此接受。“可见,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涵育了中华各民族,并为他们彼此交流提供了适宜的自然、气候、降水等条件。”

  “保护好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离不开科学研究。”车明怀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推进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工作,揭示环境变化机理,准确把握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的影响。

  他表示,推进对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与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也息息相关。但其任务十分艰巨,所涉及的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的问题,而且还涉及到历史、考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层面的人文科学。1975年,中国开始进行第一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留下了大量的科学依据,至今人们做科研、写文章仍在引证第一次科考的结论和数据。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新时代,社会经济、科技水平、人文科学的发展迅速,为科考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车明怀说,应该将本次正在进行中的科考工作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格局,并且与各民族的生存、交流、发展联系起来,努力拓展科考范围,多出快出成果,以过硬的自然、人文科学成就来回答科学研究遇到的问题,回应社会的期待。(完)

 

 

版权所有: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

备案号: 藏ICP备11000106号-3 藏公网安备5401020200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