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落实能力的历史必然、现实必要与紧迫性

来源: 西藏日报 作者: 熊英 时间: 2022-05-0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我们要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勇于直面问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抓落实能力是干部应具备的七种能力之一,在落实工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矛盾和困难,面对这些矛盾和困难,能不能抓好落实,考验的是能力。抓落实能力在七种能力中起着保障作用,与其他六种能力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是干部的立身之本。没有抓落实能力,其他几种能力都无从谈起。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指出,要练就狠抓落实基本功,坚持大抓基础的鲜明导向,凭能力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作风,把大会绘就的蓝图变为雪域高原的辉煌现实。全区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坚决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的部署要求,对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号召的要率先做到;对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禁止的要首先不做,在改进作风、狠抓落实上当好表率。

一、抓落实能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

“古今兴盛皆在于实,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实指的是落实,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来看,一是从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来看,在征服和改造自然过程中,中华民族顽强拼搏的实干精神,完美地展现出来。在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大禹带领部众,通过挖山掘石、疏通河道等一件一件治水工程的落实,终于战胜洪灾,实现了老百姓的安居乐业,将中华大地划分为九州,建立了夏朝。各国的历史表明,这场世纪大洪水是真实存在的,圣经里面诺亚方舟的故事,讲的是诺亚遵从上帝的旨意,带着家人,保存地球上的大部分物种,体现的是逃避与服从。古代巴比伦王国的吉尔伽美什史诗中记载大洪水淹没土地,一切都被摧毁了,只有少数在高山的人幸存。这些典籍表明,中华民族在面临灾难时不是选择逃避和服从,而是用实际行动直面困难,敢于与天抗争,解决问题。二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来看,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及社会生产生活的实践过程,也就是我们说的抓落实的过程,随着实践与认识的不断深入向前发展,推动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三是从王朝兴衰成败的历史来看,在古代封建王朝的统治中,有效贯彻实施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政策,就会成就封建王朝的兴盛。如唐太宗李世民实施的选用良吏,提高了行政效能;轻徭薄赋,减轻了农民负担,成就了贞观之治;对边疆少数民族实施怀柔政策,被周边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相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偏安,士大夫崇尚清谈之风,不关心国事民生,皇权被世家大族分割,加之动乱频仍,导致后来国家政权的衰败,很快进入南北朝的分裂时期,整个中华大地纷争不断,战火绵绵,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抓落实能力体现的是历史必然性。历史必然性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符合发展规律的就会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反之,则会阻碍人类社会前进的步伐。

二、抓落实能力的现实必要性

(一)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民本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一个核心思想。《尚书》中记载,“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唐太宗李世民经常提到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告诫官员,一定要把老百姓放在心中,要时刻为老百姓的利益着想,才能巩固封建王朝的根基和政权。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作为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人吸纳了这一传统文化的精髓。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一以贯之,由始而终,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落实必须牢固树立党的宗旨意识和正确政绩观。”因此,领导干部要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增强抓落实的能力,通过践行党的宗旨,努力为人民办实事、解难事,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二)抓落实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

人类社会是在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中不断前进的。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呈现多样且复杂的态势。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之所以能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走在时代前列,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断发展前行。因此,干部应提升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蕴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干部提出的七种能力要求,抓落实的能力是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根本需要。只有在实践中落实好各项工作,逐步深化对事物本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才能不断提高政治能力,更好地指导工作。调查研究是推动工作落地的前提基础,调查研究与抓落实相互促进,抓落实也是一个了解情况、解决问题的过程。抓落实决定着科学决策的最终落地,抓好落实才能更好地实现党的方针政策,才能检验决策是否科学,在落实过程中不断完善决策,提升科学决策水平。抓落实是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的动力,通过抓落实的实践活动,才能解决在改革中遇到的难题,提升改革攻坚能力。抓好落实才能提升应急处突的能力,只有通过抓落实,才能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有效解决问题。群众路线是方法论,解决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坚持群众路线,才能更好地实现既定目标,通过深入基层和依靠群众,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积极性集中调动起来,形成新的决策,把任务变成行动,把目标变成现实。因此,干部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充分认识提高抓落实能力的紧迫性,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切实肩负起时代的重任。

(三)抓落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保障

梦想照进现实,关键在于干部的实干和担当作为,在于干部具备抓落实的能力。干部的抓落实能力决定着组织目标的实现,决定着中国梦的实现。“纸上谈兵,终是空中楼阁;知行合一,愿景方成风景。”目前,广大干部正处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需在实践中求真务实,锤炼抓落实的能力,增强自身的执政能力,在投身实践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三、抓落实能力的现实紧迫性

邓小平同志在1987年指出:“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就这个范围来说,我们的效率是高的,我讲的是总的效率,这方面是我们的优势,保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优越性体现在总的效率高,这与资本主义国家总的效率低形成鲜明对比。在2020年7月上映的美国史诗级记录片《美国大分裂:从奥巴马到特朗普》,记录了2008-2020年这12年间,从奥巴马当选到特朗普执政时期美国两党的政治斗争,以及由于政治上分裂造成的美国民众的心理和社会的分裂,刻画了美国民主政治的虚伪性。我国在落实政策时没有那么多牵扯,没有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情况。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表现出来的从上到下的高效执行力,和西方国家的抗疫形成鲜明对比。

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体现在总的效率高,但不是说我国的政策在落实方面都做得很到位,尤其是在领导干部抓落实的能力方面还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工作方法创新不足,凭教条主义和经验做事,在当今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没有根据变化的形势与任务要求,有针对性地做出相应的策略调整。不同程度地存在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重布置、轻落实,工作来了开会布置,对工作没有跟踪检查抓落实,导致任务不了了之。存在庸、懒、散、软的风气,干工作觉得差不多就行。少数干部缺乏担当,遇到问题绕着走,造成一些工作停滞不前。还有的素质不高能力不强,对政策的领悟力、落实水平不够,在达成目标任务上感到力不从心。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当前,在国内外复杂严峻的形势下,要确保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的顺利实施,还有不少难关要攻克。国家的兴盛,关键在于干部的真抓实干。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这些年来,我国通过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纪委的监督检查等方式,促使干部的抓落实能力得到相应提升,但仍需持续抓下去。干部抓落实的能力,事关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运转效率和工作成败,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党和国家的形象和公信力,事关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推进。

(作者单位:自治区党委党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首页 发布厅 新闻中心 五位一体 党的建设 地市动态 群团工作 援藏专栏 反分裂 民族宗教工作 西藏党史 视频中心 资料库 党报党刊
首页>新闻中心>专题报道>改进作风狠抓落实
抓落实能力的历史必然、现实必要与紧迫性
来源:西藏日报 作者:熊英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09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我们要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勇于直面问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抓落实能力是干部应具备的七种能力之一,在落实工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矛盾和困难,面对这些矛盾和困难,能不能抓好落实,考验的是能力。抓落实能力在七种能力中起着保障作用,与其他六种能力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是干部的立身之本。没有抓落实能力,其他几种能力都无从谈起。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指出,要练就狠抓落实基本功,坚持大抓基础的鲜明导向,凭能力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作风,把大会绘就的蓝图变为雪域高原的辉煌现实。全区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坚决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的部署要求,对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号召的要率先做到;对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禁止的要首先不做,在改进作风、狠抓落实上当好表率。

一、抓落实能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

“古今兴盛皆在于实,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实指的是落实,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来看,一是从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来看,在征服和改造自然过程中,中华民族顽强拼搏的实干精神,完美地展现出来。在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大禹带领部众,通过挖山掘石、疏通河道等一件一件治水工程的落实,终于战胜洪灾,实现了老百姓的安居乐业,将中华大地划分为九州,建立了夏朝。各国的历史表明,这场世纪大洪水是真实存在的,圣经里面诺亚方舟的故事,讲的是诺亚遵从上帝的旨意,带着家人,保存地球上的大部分物种,体现的是逃避与服从。古代巴比伦王国的吉尔伽美什史诗中记载大洪水淹没土地,一切都被摧毁了,只有少数在高山的人幸存。这些典籍表明,中华民族在面临灾难时不是选择逃避和服从,而是用实际行动直面困难,敢于与天抗争,解决问题。二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来看,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及社会生产生活的实践过程,也就是我们说的抓落实的过程,随着实践与认识的不断深入向前发展,推动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三是从王朝兴衰成败的历史来看,在古代封建王朝的统治中,有效贯彻实施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政策,就会成就封建王朝的兴盛。如唐太宗李世民实施的选用良吏,提高了行政效能;轻徭薄赋,减轻了农民负担,成就了贞观之治;对边疆少数民族实施怀柔政策,被周边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相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偏安,士大夫崇尚清谈之风,不关心国事民生,皇权被世家大族分割,加之动乱频仍,导致后来国家政权的衰败,很快进入南北朝的分裂时期,整个中华大地纷争不断,战火绵绵,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抓落实能力体现的是历史必然性。历史必然性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符合发展规律的就会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反之,则会阻碍人类社会前进的步伐。

二、抓落实能力的现实必要性

(一)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民本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一个核心思想。《尚书》中记载,“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唐太宗李世民经常提到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告诫官员,一定要把老百姓放在心中,要时刻为老百姓的利益着想,才能巩固封建王朝的根基和政权。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作为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人吸纳了这一传统文化的精髓。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一以贯之,由始而终,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落实必须牢固树立党的宗旨意识和正确政绩观。”因此,领导干部要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增强抓落实的能力,通过践行党的宗旨,努力为人民办实事、解难事,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二)抓落实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

人类社会是在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中不断前进的。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呈现多样且复杂的态势。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之所以能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走在时代前列,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断发展前行。因此,干部应提升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蕴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干部提出的七种能力要求,抓落实的能力是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根本需要。只有在实践中落实好各项工作,逐步深化对事物本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才能不断提高政治能力,更好地指导工作。调查研究是推动工作落地的前提基础,调查研究与抓落实相互促进,抓落实也是一个了解情况、解决问题的过程。抓落实决定着科学决策的最终落地,抓好落实才能更好地实现党的方针政策,才能检验决策是否科学,在落实过程中不断完善决策,提升科学决策水平。抓落实是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的动力,通过抓落实的实践活动,才能解决在改革中遇到的难题,提升改革攻坚能力。抓好落实才能提升应急处突的能力,只有通过抓落实,才能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有效解决问题。群众路线是方法论,解决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坚持群众路线,才能更好地实现既定目标,通过深入基层和依靠群众,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积极性集中调动起来,形成新的决策,把任务变成行动,把目标变成现实。因此,干部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充分认识提高抓落实能力的紧迫性,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切实肩负起时代的重任。

(三)抓落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保障

梦想照进现实,关键在于干部的实干和担当作为,在于干部具备抓落实的能力。干部的抓落实能力决定着组织目标的实现,决定着中国梦的实现。“纸上谈兵,终是空中楼阁;知行合一,愿景方成风景。”目前,广大干部正处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需在实践中求真务实,锤炼抓落实的能力,增强自身的执政能力,在投身实践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三、抓落实能力的现实紧迫性

邓小平同志在1987年指出:“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就这个范围来说,我们的效率是高的,我讲的是总的效率,这方面是我们的优势,保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优越性体现在总的效率高,这与资本主义国家总的效率低形成鲜明对比。在2020年7月上映的美国史诗级记录片《美国大分裂:从奥巴马到特朗普》,记录了2008-2020年这12年间,从奥巴马当选到特朗普执政时期美国两党的政治斗争,以及由于政治上分裂造成的美国民众的心理和社会的分裂,刻画了美国民主政治的虚伪性。我国在落实政策时没有那么多牵扯,没有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情况。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表现出来的从上到下的高效执行力,和西方国家的抗疫形成鲜明对比。

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体现在总的效率高,但不是说我国的政策在落实方面都做得很到位,尤其是在领导干部抓落实的能力方面还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工作方法创新不足,凭教条主义和经验做事,在当今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没有根据变化的形势与任务要求,有针对性地做出相应的策略调整。不同程度地存在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重布置、轻落实,工作来了开会布置,对工作没有跟踪检查抓落实,导致任务不了了之。存在庸、懒、散、软的风气,干工作觉得差不多就行。少数干部缺乏担当,遇到问题绕着走,造成一些工作停滞不前。还有的素质不高能力不强,对政策的领悟力、落实水平不够,在达成目标任务上感到力不从心。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当前,在国内外复杂严峻的形势下,要确保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的顺利实施,还有不少难关要攻克。国家的兴盛,关键在于干部的真抓实干。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这些年来,我国通过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纪委的监督检查等方式,促使干部的抓落实能力得到相应提升,但仍需持续抓下去。干部抓落实的能力,事关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运转效率和工作成败,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党和国家的形象和公信力,事关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推进。

(作者单位:自治区党委党校)

版权所有: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

备案号: 藏ICP备11000106号-3 藏公网安备5401020200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