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标志性变化”之后:发展空间何在——来自代表委员的思考和建议

来源: 西藏日报 作者: 时间: 2012-03-11

  新华社记者  张宗堂 林晖 孙铁翔 李亚楠

  粮食产量实现八连增、城市化率超过50%、扶贫标准与国际接轨、城镇新增就业创历史新高……

  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些引人注目的新发展、新成就,在受到代表委员充分肯定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下一步发展空间何在?

  粮食“八连增”后:

  “多管齐下”拓展增产空间

  2011年我国农业全面丰收,粮食总产量实现了历史罕见的“八连增”,连续5年超过万亿斤,标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跃上新台阶。与此同时,中央财政“三农”支出超过1万亿元。

  “去年国家支持‘三农’支出超过1万亿元,说明每生产1斤粮食,国家的投入就是1块钱啊!”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农科院福州水稻改良分中心主任谢华安说。

  “八连增”后,粮食并非无忧。代表委员们认为,“八连增”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生产格局,农业基础依然薄弱,科技支撑依旧不足,防灾减灾压力依然较大,保障粮食安全面临着不小挑战和压力。

  政府工作报告发出强烈信号——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将安排12287亿元,比上年增加1868亿元。

  “要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保障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必须多管齐下。”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绿色中原现代农业集团董事长宋丰强建议,继续加大补贴力度、逐步适度提高粮食价格,下大力扭转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的问题;加大对设施农业、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对产粮大省和800个产粮大县(市、区、场),在农业补贴上予以特殊倾斜,进一步调动粮食主产区的积极性;加强农业技术开发、推广普及,为粮食增产奠定基础;大力发展农超对接,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

  城镇化率超50%后:

  向城乡一体化要空间

  城镇化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50%,这是我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

  “城镇化是中国发展的现实问题,也是必须走的道路。”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说,城镇化既可以解决城乡一体化问题,也可使更多农民离土不离乡,为发展进一步拓展了空间。对农民来说,城镇化可以使他们就近就业,享受更好的教育、医疗等福利待遇。对城市而言,推进城镇化还可以缓解大城市扩张带来的“城市病”。

  而对于城镇化的发展步伐,政府工作报告在2012年主要任务中也指出:要“积极稳妥”。代表委员们普遍认为,“积极稳妥”的基调正当其时。

  以山西省为例,城镇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要有约30万农民进城。

  “城镇化要更加突出中小城镇建设,减少农民进大城市的成本。”袁纯清认为,农民进城必须有工业产业作为基本就业平台,否则农民就很容易被城镇化。同时,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应该解决好农民土地征用问题,让农民享受到城镇化带来的利益和成果。

  城镇化建设涉及农民安置问题,其中住所的水、电、气、路等基础投资都比较大。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阳城县皇城村党总支书记张家胜建议政府能对农民进城后的安置,特别是基础和公共建设给予持续关注,让成为“城里人”的农民有事干、住得下、留得住。

  扶贫标准与国际接轨后:

  要输血,更要向“造血”要发展空间

  2011年,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说,这意味着到2011年底,对应的扶贫对象规模约为1.28亿人,占农村户籍人口约13.4%。

  扶贫标准与国际接轨,不仅意味着扶贫对象大规模增加,也对未来中国扶贫开发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根据2011年发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未来十年,六盘山区、秦巴山区等11个连片特困地区和西藏、四省(四川、云南、甘肃、青海)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将是扶贫开发的主战场。

  代表委员欣喜看到,今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安排372.86亿元,增长18.7%。

  “要‘扶贫’,更要‘开发’。扶贫开发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不光是解决基本生活,还有教育、卫生等全方位的建设;要输血,更要向‘造血’要发展空间。”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民政厅厅长曹莉莉说。

  城镇新增就业创新高后:

  就业优先,向“扶持企业”要空间

  2011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221万人,创历史新高。

  代表委员表示,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对就业的支持力度,全方位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就业,效果明显。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社会稳定基础。“居安”更要“思危”。

  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680万人,就业压力更大。“我们将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整个就业工作的首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说。

  当前,我国就业最主要的矛盾是总量的压力和结构性的矛盾并存——今年城镇需要安排的就业人数达到2500万人,同时还有900万到10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各级政府务必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缓解招工难问题,关键是要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农业大学校长董常生建议,还要紧抓职业教育不放,这样可以提高农村青年的就业能力。

  李章宏说,高校要特别注意培养年轻人加强动手能力,具备一技之长,而且肯吃苦,就能成为实用型人才。此外,建议国家把中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解决社会青年就业的重要途径。

  “落实就业优先战略,还要重点扶持就业容量大的现代服务业、创新型科技企业和小微型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工商联副主席陈泽民说。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首页 新闻中心 信息公开 党的建设 部门动态 地市动态 民族团结 援藏专栏 视频中心 资料库 西藏党史 党报党刊
首页>新闻中心>专题报道>2012年两会专题报道>两会时评
2011“标志性变化”之后:发展空间何在——来自代表委员的思考和建议
来源:西藏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11日

  新华社记者  张宗堂 林晖 孙铁翔 李亚楠

  粮食产量实现八连增、城市化率超过50%、扶贫标准与国际接轨、城镇新增就业创历史新高……

  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些引人注目的新发展、新成就,在受到代表委员充分肯定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下一步发展空间何在?

  粮食“八连增”后:

  “多管齐下”拓展增产空间

  2011年我国农业全面丰收,粮食总产量实现了历史罕见的“八连增”,连续5年超过万亿斤,标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跃上新台阶。与此同时,中央财政“三农”支出超过1万亿元。

  “去年国家支持‘三农’支出超过1万亿元,说明每生产1斤粮食,国家的投入就是1块钱啊!”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农科院福州水稻改良分中心主任谢华安说。

  “八连增”后,粮食并非无忧。代表委员们认为,“八连增”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生产格局,农业基础依然薄弱,科技支撑依旧不足,防灾减灾压力依然较大,保障粮食安全面临着不小挑战和压力。

  政府工作报告发出强烈信号——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将安排12287亿元,比上年增加1868亿元。

  “要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保障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必须多管齐下。”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绿色中原现代农业集团董事长宋丰强建议,继续加大补贴力度、逐步适度提高粮食价格,下大力扭转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的问题;加大对设施农业、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对产粮大省和800个产粮大县(市、区、场),在农业补贴上予以特殊倾斜,进一步调动粮食主产区的积极性;加强农业技术开发、推广普及,为粮食增产奠定基础;大力发展农超对接,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

  城镇化率超50%后:

  向城乡一体化要空间

  城镇化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50%,这是我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

  “城镇化是中国发展的现实问题,也是必须走的道路。”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说,城镇化既可以解决城乡一体化问题,也可使更多农民离土不离乡,为发展进一步拓展了空间。对农民来说,城镇化可以使他们就近就业,享受更好的教育、医疗等福利待遇。对城市而言,推进城镇化还可以缓解大城市扩张带来的“城市病”。

  而对于城镇化的发展步伐,政府工作报告在2012年主要任务中也指出:要“积极稳妥”。代表委员们普遍认为,“积极稳妥”的基调正当其时。

  以山西省为例,城镇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要有约30万农民进城。

  “城镇化要更加突出中小城镇建设,减少农民进大城市的成本。”袁纯清认为,农民进城必须有工业产业作为基本就业平台,否则农民就很容易被城镇化。同时,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应该解决好农民土地征用问题,让农民享受到城镇化带来的利益和成果。

  城镇化建设涉及农民安置问题,其中住所的水、电、气、路等基础投资都比较大。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阳城县皇城村党总支书记张家胜建议政府能对农民进城后的安置,特别是基础和公共建设给予持续关注,让成为“城里人”的农民有事干、住得下、留得住。

  扶贫标准与国际接轨后:

  要输血,更要向“造血”要发展空间

  2011年,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说,这意味着到2011年底,对应的扶贫对象规模约为1.28亿人,占农村户籍人口约13.4%。

  扶贫标准与国际接轨,不仅意味着扶贫对象大规模增加,也对未来中国扶贫开发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根据2011年发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未来十年,六盘山区、秦巴山区等11个连片特困地区和西藏、四省(四川、云南、甘肃、青海)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将是扶贫开发的主战场。

  代表委员欣喜看到,今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安排372.86亿元,增长18.7%。

  “要‘扶贫’,更要‘开发’。扶贫开发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不光是解决基本生活,还有教育、卫生等全方位的建设;要输血,更要向‘造血’要发展空间。”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民政厅厅长曹莉莉说。

  城镇新增就业创新高后:

  就业优先,向“扶持企业”要空间

  2011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221万人,创历史新高。

  代表委员表示,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对就业的支持力度,全方位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就业,效果明显。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社会稳定基础。“居安”更要“思危”。

  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680万人,就业压力更大。“我们将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整个就业工作的首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说。

  当前,我国就业最主要的矛盾是总量的压力和结构性的矛盾并存——今年城镇需要安排的就业人数达到2500万人,同时还有900万到10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各级政府务必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缓解招工难问题,关键是要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农业大学校长董常生建议,还要紧抓职业教育不放,这样可以提高农村青年的就业能力。

  李章宏说,高校要特别注意培养年轻人加强动手能力,具备一技之长,而且肯吃苦,就能成为实用型人才。此外,建议国家把中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解决社会青年就业的重要途径。

  “落实就业优先战略,还要重点扶持就业容量大的现代服务业、创新型科技企业和小微型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工商联副主席陈泽民说。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

  

版权所有: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

备案号: 藏ICP备11000106号-3 藏公网安备5401020200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