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欢歌奔小康
来源: 西藏日报 作者: 熊裕华 时间: 2012-03-13
这是一幅思改革、谋发展、奔小康的美丽画卷。
这是一篇生机勃勃、气势恢弘、团结奋进的壮丽史诗。
这是一场精彩纷呈、激昂豪迈、积极向上的交响乐章。
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回顾我区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从巍巍喜马拉雅到雅鲁藏布江,从藏西北高原到三江大地,300多万西藏各族人民同全国各族兄弟姐妹一道,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奋斗、奋力奔小康的伟大进程,更加令人振奋;展望明天的美好前程,更加令人憧憬。
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
如今,“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美妙诗句,不仅可以用于内地,同样也可以用来描述雪域高原的许多村落。葱郁茂盛的树木、绿草,波光鳞鳞的河水、溪流,红瓦白墙依山而建的静谧村舍,再加上袅袅炊烟和鸡鸣狗吠……此情此景,不正是如今我区农牧区的真实写照么?
走进我区广大农牧区,最吸引眼球的是一栋栋崭新的农牧民新居,它们或是独家小院,或是整齐划一连成一片。即使在地处偏远的申扎县申扎乡,一栋栋独具牧民格调的藏式房屋,星罗棋布地矗立在草原深处,摩托车、汽车、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等现代交通工具和家用电器也融入了牧民的生活。安居房,已成为新世纪西藏农牧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要“安居”,更要“乐业”。在安居工程的带动下,农牧民找到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在拉萨市,广大群众抓住机遇,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纷纷组建了农牧民采石队、运输队、施工队、木工队、绘画队等参与工程建设,有效解决了农牧区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在林芝地区,农牧民群众纷纷依托自家的新居开起了家庭旅馆,搞起了富有特色的旅游业。风光秀丽的高原牧场、风味别致的美味藏餐、蓝天白云间独特的藏式民居,吸引了众多自驾游爱好者和组团游旅客在此停留。
人均收入日益提高
如何提高群众收入,这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多年来苦苦探索的重大民生课题。加大农牧业科技投入、加强对农牧民的技能培训、引导群众劳务输出、扶持和壮大非公经济发展……所有的这些,既是执政为民的具体思路,也是践行以人文本的鲜活举措。
“十一五”期间,自治区农牧部门高度重视农牧民科技培训工作,先后共投入1787.9万元,对全区4.7万农牧民进行了包括农业标准化技术、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农机保养和使用维修、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技术以及农村沼气技工等实用技术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了农牧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拓宽了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如今的高原大地,劳动光荣、勤劳致富的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劳务输出已成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仅在拉萨市,2011年,全市累计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8.16万人,比2010年增加9100人,实现劳务输出总收入6.25亿元,同比增长19.3%。
好政策来源于党,好生活让我们铭记党。2001年至2011年,我区经济连续以10%以上的GDP增幅在发展。这十年,是西藏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最明显的十年,是城乡面貌发生变化最大的十年,更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最为明显的十年。
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
随着我区安居工程的建设和农牧民群众收入的大幅增加,农牧民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健康消费、文明消费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手机、电脑、汽车等源源不断地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拉萨市达孜县塔杰乡塔杰村村民达瓦喜欢看电影,自从2006年塔杰村建成西藏首座农村流动数字电影院后,他的梦想得以实现。如今,电影已经成为达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电影院的建成,改变了农牧民单调、枯燥的文化生活,我们也和城里人一样,每天都能看到清晰的数字电影。”达瓦说。
目前,农村电影放映室在我区广大农牧区得到普及。全区现有电影放映机构564个、农牧区放映队478个,电影放映已覆盖到98%的行政村,全区农牧民每月人均看电影1.64场。
近年来,我区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不断攀升,分别达到91.67%、92.8%;藏历新年晚会成为我区各族群众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拉萨雪顿节等一系列文化节庆成为全国知名的地域性文化品牌;大型电视政论片《跨越》在央视一频道黄金时段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话剧《扎西岗》、京剧藏戏《文成公主》等一大批精品力作获全国大奖;特色文化产业迈出新步伐,极大地丰富了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2011年底召开的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上,陈全国书记所作的报告从提升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力、提升意识形态领域战斗力等六个方面,对文化改革和发展作出重要部署。同时强调,要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区将根据区情,着力提升特色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使文化产业逐步成为全区新的特色支柱产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