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人大 | 自治区政府 | 自治区政协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 心中沉淀多少真情——全区开展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工作综述·区(中)直篇

来源: 西藏日报 作者: 王梦敏 时间: 2012-08-06

  “风已带走黄叶,留下一片萧瑟。心像翻腾的白云,在无垠的天空追寻。肩负强基惠民的使命,结冰时节驻扎在小山村。哈达已接青稞酒已喝,思绪万千梳理工作。支部为堡垒,成员为明灯,凝聚人心驱逐浮云。村委会团结清政廉洁,正义公平让村民放心。加强管理化解矛盾润物无声,消除隐情促进和谐维护稳定。立足实际找准关键,拓宽渠道改善民生,人人就业最为重要。”这是去年初冬时节,自治区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驻昌都地区芒康县登巴村工作队(区社科院派驻)队长、区社科院副院长丁勇的一首小诗《驻村思绪》。字里行间流露出驻村工作的艰苦环境,也可看出驻村工作队能吃苦、顾大局,肩负重托、牢记使命,克服困难、满怀豪情的精神状态。

  2011年10月10日,全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全面启动,各区(中)直单位积极响应号召,迅速组成工作队分赴600个驻村点。工作队和村里党员干部群众一起建强基层组织、做好维稳工作、寻找致富门路、进行感恩教育、办实事解难事,树立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体现了机关干部职工良好的精神风貌。

  率先垂范,时刻把群众冷暖挂心上

  2011年10月,阿里高原已进入初冬。区科技厅党组书记、区科技厅驻噶尔县扎西岗乡扎西岗村工作队队长晋美多吉带领区科技厅的工作队进驻到噶尔县扎西岗乡扎西岗村和典角村。从拉萨来到海拔高、气候恶劣的村子,很多队员不适应。晋美多吉提出要发扬“老西藏精神”,不怕苦、不喊累。他对驻村工作提出要求:一要把工作覆盖到全村;二要切实完成区党委提出的任务;三要与村民共同学习、相互交流,共同完成区党委和区科技厅交给的工作任务。在他的带领下,工作队迅速展开调查走访,争取早了解问题、早解决问题、早摸清村里基本情况、早定下发展计划、早让村民增收致富,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在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中,我区各区(中)直单位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率先垂范,勇挑重担,带领驻村工作队深入到全区最偏远、最艰苦、最复杂的600个村子,放下架子、安下心、扑下身、扎下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各项工作特色鲜明、亮点纷呈。

  “我们回家了!” 这是区老干部局副局长、区老干部局驻林周县边交林乡色康村工作队队长谢青林在拉萨办完事返回村时说的一句话。去年11月11日清晨,谢青林一行驻村工作队一早从拉萨出发,他们带上宣传画册、便民联系卡以及采购的生活用品迎着绚烂的朝阳向驻村目的地出发。当车子从平整宽阔的柏油马路驶上颠簸狭窄的土路时,看着两旁挂满黄叶的杨树,谢青林高兴地说:“我们回家了!”简单的一句话,渗透着队员们对驻村的一片深情。同时,也提醒大家要干好工作,否则,对不起“家人”。谢青林说:“驻村工作要把村子当成家,才能付出情感去工作。同时也让驻村工作队员体验基层生活,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素质。” 

  2011年的冬天对于亚东县的群众来说记忆深刻。由于地震的影响,这个冬天许多村民只能在临时搭建的简易房里度过。然而驻上亚东乡岗吉村、嘎林岗、汝丙岗村工作队(区工信厅派驻)筹集的过冬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到这里,让灾区群众倍感温暖。区工信厅厅长李震多次深入到各村进行实地调研、了解群众需求、慰问灾区群众。春节前夕,为切实保障上亚东乡村民安全过冬,工作队想方设法为村民筹集了棉衣、棉裤、棉被、毛毯、皮鞋、砖茶、盐巴等过冬物资。藏历新年前夕,李震再次赴亚东县上亚东乡看望全乡“三老”人员,慰问五保户。

  今年5月21日,阿里地区改则县察布乡马日玛村6户牧民群众房屋遭野兽破坏,受损严重,其中墙体受损面积达18平方米、屋顶随时可能坍塌,帐篷、柜子、床、炉子等家具损毁40余件,粮食、干肉等也被毁。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一时陷入困境。驻改则县察布乡马日玛村工作队(西藏民院派驻)在得知受灾消息后,不畏野兽袭击和路途艰难,驱车行驶200多公里,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对受灾群众进行慰问,调查统计受灾情况。工作队与村干部协商,及时制订救灾方案,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部署,一方面制定具体措施消除安全隐患,确保牧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另一方面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上报理赔,及时解决牧民群众生活所遇到的困难,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在朗县拉多乡吉村,村公告栏上清晰地写着“吉村共有村民60户”,可是,村民们却说这里住了“61户人家”。原来,这多出的1户正是住在村委会里的自治区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驻朗县拉多乡吉村工作队(区新闻出版局派驻)。“他们跟我们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和村里的村民没什么两样。”村委会副主任巴珠告诉记者。“自从我们驻村以来,只回过拉萨一次,其余时间我们都在这里跟群众一起生活。”吉村的“第61户”为村里建起了功能设施齐全的村文化室;联系县里的医生给村里所有的村民进行了一次体检;给村“两委”班子安排了宽敞明亮的办公室;给村里修建了公共澡堂、公共厕所;将村里的出村公路进行了平整和扩宽……

  “只要带着感情去做工作,就没有捂不热的心。”

  “心系群众,才会看到群众的困难;情牵群众,才会全心全意为民服务。”

  “到基层、驻农村,环境和工作内容都变了,我们也要跟着变。要虚心向基层干部群众学习怎样处理具体问题,怎样推进各项工作,学习他们丰富的经验,推动自己的工作。” 

  这些话语是驻村工作队员们的切身体会,他们在改变驻点村的同时,自己也在发生着变化。

  发挥优势,为群众办实事拓富路

  今年春天,琼结县加麻乡昌嘎村村民格桑老人领到了一台收音机,他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装盒子,还不时地和身边的人说着:“这个好,使用简单,不用电池,携带方便,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党的温暖。有了这个携带方便的收音机,今后到地里干活不再冷清了,随时随地听新闻,了解党的各项富民惠民政策。”原来,驻琼结县加麻乡昌嘎村工作队(区政府办公厅派驻)为村民争取来了1960台手摇式发电收音机。当群众拿到收音机时,个个喜笑颜开。

  我区区(中)直驻村工作队在开展强基惠民活动时,结合行业特点,发挥自身优势,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赢得了群众的一片好评。

  驻曲水县才纳乡才纳村工作队(区财政厅派驻),立足驻地实际和职能优势,帮助村里落实了尼布沟防洪堤、人畜饮水、新修水渠等项目。帮助解决村里老党员及困难群众住房问题,改善群众用电条件,帮助维修机井、解决种子、清淤水塘、购买兽药、修复水源以及开办扫盲班、举办种植养殖培训班等。此外,还联系爱心企业与困难学生结对子、牵线搭桥协调企业向才纳小学捐赠课外读物。

  驻申扎县恰乡4村工作队(区党委办公厅派驻)把智力扶持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工作队得知村民索朗扎西的女儿旦巴石曲初中毕业后想到外面打工。工作队利用轮休的机会,把旦巴石曲带到拉萨帮她找了一份工作,队员周正国还自己出钱帮她买了被褥和生活用品。得知3村唯一在拉萨读书的伦珠曲吉由于家境贫寒辍学,工作队便与校方协调,恳请学校允许他返校。经学校同意后,工作队与县教育局协调争取1.38万元资金作为伦珠曲吉的上学费用。队员们还集资帮助他解决了生活费用。伦珠曲吉返校时激动地说:“感谢驻村工作队对我的帮助。回到学校后,我将发奋图强,刻苦学习,将来一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工作队还与拉萨市堆龙德庆县中学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协调,为该村3名青少年争取了免费培训名额,进行绘画、裁缝、木工等方面的技术培训。

  驻日土县多玛村、松西村、东汝村工作队(区旅游局派驻)结合扶贫村工作实际,把旅游惠民与富民作为一个重头戏,强力推进。区旅游局与县乡两级部门共同努力,选派了由15名有一定文化知识和组织能力的农牧民组成考察团到日喀则、拉萨两处民俗度假村以及四川旅游发展较好的三圣乡、黄龙溪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培训,学习乡村旅游的管理模式和服务理念。以逐步提高当地农牧民对旅游景区开发和乡村旅游管理的感性认知,树立经营管理意识、致富意识。

  为了丰富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繁荣基层文化,5月25日、26日,驻改则县察布乡麻木卓玛村工作队(西藏民院派驻)以文化惠民为目的,在驻地成功举办了首届惠民文化节,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了文化生活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5月4日,驻札达县达巴乡达巴村工作队(区纪委监察厅派驻)召开有达巴乡政府、乡驻村干部、达巴村党支部(村委会)、大学生村官和全村适龄男女青年参加的专门会议,研究成立达巴村文艺宣传队。经过节目表演、才能展示、民主推荐、个别酝酿,最后选拔和确定了10名文艺宣传队队员,成立了达巴村文艺宣传队。

  驻噶尔县扎西岗乡点角村工作队(区科技厅派驻)在区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阿里地区农牧技术推广中心的专家和科技工作人员的共同帮助下,启动了绵羊、山羊品种选育与示范项目。

  驻索县嘎木乡3村工作队(区人社厅派驻)切实加强寺庙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5月28日,工作队把协调争取到的200部经书捐赠给扎西炯寺。

  驻嘉黎县林堤乡7村工作队(国电集团西藏分公司派驻)协同县农牧局技术员,冒着刺骨的寒风徒步翻山近15公里,使用GIS手持数据采集机对7村环境恶劣、草原退化严重、草地植被覆盖度低、不宜放牧草场的50个数据点进行采集,作为禁牧封育区,禁牧面积达7500亩,有效推进了改善草原生态环境、遏制草原退化工作。

  驻洛扎县生格乡古局村工作队(区教育厅派驻)帮助建立了古局村幼儿园;

  驻南木林县普当乡娘热村工作队(区党委宣传部派驻)帮助村里112户村民更换了太阳灶锡箔纸;

  驻白朗县玛乡汪学村工作队(区党委政法委派驻)与村干部、水利专家一同调查勘测,形成了汪学村《户户通饮水工程》和《防洪抗灾筑堤工程》两个可行性报告;

  驻工布江达县金达镇德村工作队(区扶贫办派驻)给村里送来了12套农机具和150头犏牛;

  驻尼木县吞巴乡吞达村工作队(区住建厅派驻)为吞达村专门创建了门户网站;

  驻拉孜县扎西岗乡苏村(区科协派驻)帮助苏村完成了村庄搬迁;

  驻墨脱县背崩乡地东村工作队(区交通运输厅派驻)帮助该村申报建立加巴米农民专业合作社;

  驻墨竹工卡县墨竹工卡镇塔巴村工作队(区党委组织部派驻)帮助村“两委”制定了《塔巴村农牧民党员发展和培养计划》。

  ……

  这一桩桩、一件件实事、好事,群众牢牢地记在了心里——嘉黎县措拉乡19村群众竖起大拇指夸奖区歌舞团工作队是他们的“光明使者”,大家说,有了这套太阳能设备,村里将彻底告别没有电的历史;林芝德村村委会副主任朗嘎次仁说:“工作队解决的这些拖拉机,让村民耕地不用愁了,致富有门路了”;拉孜县苏村77岁的央拉搬到新村时说:“ 我有生之年能住上这么漂亮、舒适的新房,就像是在‘人间仙境’。真要感谢工作队!”

  走出大山,让村民开阔视野解放思想

  2011年12月22日一大早,谢通门县卡嘎镇吉丁村、卡嘎村的12名干部群众身着民族服装,在天安门广场,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观看了升国旗仪式。这是驻谢通门县卡嘎镇吉丁村、卡嘎村工作队(京办派驻)组织的一次活动。2011年12月20日——30日,在驻京办驻村工作队的组织下,谢通门县卡嘎镇吉丁村、卡嘎村的12名干部群众到北京进行为期10天的学习考察。在京期间,他们兴奋地登上了雄伟的天安门城楼;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毛主席纪念堂;聆听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专家的专题讲座;在北京西藏中学亲眼目睹了西藏孩子受到的关怀和享受到的优质教育资源;参观考察了北京市现代农业基地——特菜大观园。10天的学习考察,12名基层干部群众感触极深。卡嘎镇镇长普赤说:“这是我人生中最难忘最有意义的10天。这10天,我们开阔了视野,查找了不足,明确了目标。虽然考察学习结束了,但我们建设家乡的这股决心和目标才刚刚踏上新的征程。”

  在开展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期间,我区区(中)直单位利用自身优势,组织村干部、群众走出村庄、走出大山,走到拉萨、成都、北京等地,学习参观考察,开阔了眼界,找到了差距,思想受到了极大启发。

  驻措美县乃西乡工作队(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派驻)组织各驻点村村委会的8名成员,来到拉萨市城关区蔡公堂乡白定村和嘎玛贡桑街道俄杰塘社区居委会考察学习。在城关区特色园艺产业化科技示范区,参观了大棚果蔬种植。在白定村村委会和俄杰塘社区居委会,详细了解党务村务公开、建立健全村规民约情况,村“两委”班子及成员职责分工,以及基层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和妇团组织建设情况等。

  驻安多县扎仁镇1、2、4、9村工作队(西藏日报社派驻)组织了扎仁镇的21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牧民代表到拉萨参观学习。在拉萨,他们参观了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雪城,了解旧西藏农奴的苦难生活,接受了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和新旧对比教育。大家还考察了堆龙德庆县岗德林蔬菜基地、拉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当雄县宁中乡牧民安居工程、城关区新农村小康示范村纳金乡塔玛村、城关区藏热奶牛养殖小区等。在西藏奇圣土特产品有限公司的展销厅,9村村委会主任拉古说:“太受启发了,牛肉、羊肉经过加工和包装后,价格比原来翻了好几番。”

  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所驻村干部及致富带头人到四川进行了为期8天的考察学习;自治区审计厅组织所驻村达孜县德庆镇、唐嘎乡的12名村干部和村民赴云南、四川等地进行为期15天的参观学习取经;驻谢通门县答那达乡让炯、许贵、扎西顶3个村工作队(成办派驻)组织乡村干部赴成都开展为期一周的参观考察……

  在工作队的帮助下,走出去的干部群众感受颇深。措美县乃西乡恰杂村党支部书记次仁欧珠说:“回去以后要把见到的和听到的经验好好梳理,下功夫把村领导班子建设得更加好。” 扎仁镇9村党支部书记曲觉说:“看到别人的养殖业规模如此之大,和市场结合得这么紧密,经济效益这么好,我们也要多想想法子,把我们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扎仁镇4村党支部书记普查说:“回去之后将在引导群众转变观念上做文章,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和牛羊出栏率,让更多的群众致富奔小康。” ……

  村干部的肺腑之言,离驻村工作队“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目标越来越近了。

  时间过去了半年多,这些以前坐在机关办公室的驻村工作队员们习惯了吃糌粑、喝酥油茶、去河里背水、用牛粪炉做饭取暖……虽然他们手掌、脚掌磨出了老茧,但他们的心和群众贴得更近了,为民服务的意识更强了。

版权所有: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

备案号: 藏ICP备11000106号-3 藏公网安备5401020200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