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村为家 率先垂范—记自治区红十字会驻村工作队
来源: 西藏日报 作者: 王菲 孙文娟 巴桑旺姆 时间: 2014-08-21
本报记者 王菲 孙文娟 实习生 巴桑旺姆
有一支工作队记载了这么一组数据:与村“两委”班子座谈186次,与村干部走访联系群众3000余人次,征得加强组织建设、健康教育、完善制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意见和建议共66条。这就是自治区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驻日喀则市谢通门县车多村工作队(自治区红十字会派驻),驻村以来,他们紧紧围绕自治区强基惠民“五项任务”,弘扬红十字精神,争取资金加强车多村基层组织、基础设施、交通水利和卫生健康等方面建设,不断改善驻在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
真情融入 以村为家
“将真情融入到工作中去、融入到基层去。”这是区红十字会驻车多村工作队一直以来恪守的原则。他们把车多村的发展建设当作自己的内部建设,摆到党组的日常议事日程,践行在朝朝暮暮。
党组成员王法顺、次仁旺堆先后主动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身先士卒与牧民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先后两届党组书记杨国庆、肖白多次莅临车多村检查指导工作。每批驻村工作队与群众既做到“三个离不开”,即工作离不开、生活离不开、议事离不开;又做到“五同”,即与群众共同查找制约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群众共同协商解决问题的办法、与群众共同完善村规民约、与群众共同制定维稳措施、与群众共同解决民事纠纷。
车多村所辖面积100平方公里,有12个自然村,100户牧民,525人,居住十分分散,交通不便。
为了贴近群众生活、密切群众关系,每批队员都会逐户上门认亲,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建立牧户、困难群众、“三老”人员、富裕家庭信息档案,听取群众心声、采纳群众意见,掌握牧民生产生活的详实情况,联系村民覆盖率达到100%。
车多村海拔高、气候恶劣、村委会基础设施简陋、交通通讯不畅,每批驻村队员日夜坚守,经受住恶劣气候的严峻考验。
谈到家人,他们都会表露出愧疚的神色,次仁旺堆的妻子患严重心脏病、司机江白的妻子长期卧病在床,失去了丈夫的照顾;副队长、第一支书刘清国将正需要自己照顾的10岁儿子扔给80岁高龄的父母,远离亲人的他们在通讯不畅的牧区,给家里通一次电话都是奢望,队员们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以超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以村为家,坚守在最基层,尽心竭力帮助牧民办实事、解难题。车多村主任次多激动地说道:“区红十字会工作队换了一茬又一茬,人换了、人瘦了、脸都黑了,可他们艰苦奋斗、尽心为民的工作作风没有变。”
带领群众 发展致富
车多村为纯牧区,牧民生产单一、自给自足的放牧养殖、“等、靠、要”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车多村的经济发展。
区红十字会结合实际,加强惠民政策的宣传,传递健康向上生活正能量,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一是带领牧民自觉服从党的领导,安居乐业;二是带领牧民转变思想,树立市场观念。树立村党员干部科学养殖、勤劳致富的思想观念,加强牛羊的新老更替,带领牧民从传统自给自足转变到市场化养殖上来,不断增收;三是带领牧民科学计划,生态养殖。针对草场逐年沙化的问题,大力开展“先养草再养畜”环保宣传活动,利用村民大会和走访机会,为牧民讲解牛羊过剩破坏生态的关系,从思想上提高牧民的生态意识;四是带领牧民寻找路子,多渠道增收致富。
“要想富、先修路”, 工作队深深理解这个道理。他们围绕村情民意,争取自治区强基惠民办实事经费和项目经费共计260万元,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修建防洪水渠防洪防灾;改善饮水,解决人畜饮水健康问题等,举办卫生、教育、养殖、种植、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培训。
工作队还为车多村修建了卫生院,配备药品和医疗设施。积极争取区红十字会“博爱送万家活动”,带领医疗卫生队巡诊牧民,宣讲健康知识,慰问困难群众,共计80万元。
队员结对帮扶困难群众32户,自愿出资3.6万元,帮助牧民就医就学、修缮房屋;协调解决民事纠纷12起;联系西藏军区总医院,为15岁的巴桑解除胆囊切除后的后遗病痛;成功为患儿顿珠进行免费唇腭裂手术;对长期患病致贫的10户家庭实施救助;用工作车运送病人30人次;援助乡小学、看望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