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源自活水来——阿里“两方案一计划”抓整改
来源: 西藏日报 作者: 本报记者 温凯 时间: 2014-12-10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入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环节以来,阿里地区各级党组织紧紧扭住基层组织“一薄弱”不放松,按照整改方案要求,坚持加强组织领导、扩大区域覆盖、强化服务意识、解决突出问题、典型示范带动和健全制度机制“六项措施”,精心部署,狠抓落实,全力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发展。
阿里地区坚持“书记抓、抓书记”的要求,严格执行基层党建工作“一把手”责任制和“联述联评联考”,地、县、乡、村四级党组织书记,层层签订基层党建目标责任书。地委围绕解决“一薄弱”问题,先后7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建工作13个方面的措施。
同时,阿里着眼于把各方面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做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党建工作,继续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及社会组织“协会+支部”、“公司+支部”等党组织组建模式,推动在各驻寺机构、便民警务站、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工作。截至目前,新建党组织9个。
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转变服务理念,多渠道加强党员干部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培训,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对各单位部门职能职责、办事程序、联系方式等信息,通过设立公示栏、印发便民服务手册和便民服务卡等方式,广泛向群众公开。今年,全地区新建乡镇便民服务站8个,其他乡镇值班室统一悬挂便民服务牌,方便群众办事。扎实开展驻村驻寺、结对帮扶、党员公开承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推广“一村一干一官一警”工作法,推动党员干部主动服务、面对面服务、零距离服务,覆盖141个村居,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解决群众实际困难2259件。
围绕地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居)“两委”工作的意见》以及地委组织部下发的《关于加强边境地区党建工作的意见》相关要求,阿里各乡镇、村居及有关单位逐项分解任务、明确到人,地、县两级进一步加强工作督导,切实解决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班子,优化乡镇班子结构,严把党员入口关,今年以来新发展党员296名。全地区举办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班23期,培训基层党组织带头人892人次,选派参加上级调训128人次,组织50名乡村干部赴区外学习交流。坚持以村居党支部为重点,按照一定比例倒排一批后进,扎实开展整顿工作,整改一个销号一个,“一薄弱”得到有效解决,共解决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25个,15个软弱涣散村居党支部实现转化升级。积极探索“一定三有”实现途径,落实村居党支部第一书记安家费和办实事经费166.5万元,选拔9名优秀村居党支部书记进乡镇公务员队伍,各级党组织投入基层党建工作经费660余万元。
抓实《关于在全地区基层党组织中创建党建示范点的意见》落实,通过基层党组织自查申报、上级党组织层层审核,分领域、分层级创建党建示范点。目前,全地区创建地区级党建示范点27个、县级党建示范点36个、乡级党建示范点37个。对工作滑坡、达不到党建示范点标准的,取消其示范点资格,作为重点整顿对象。通过示范带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维护稳定、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党建中积极冲锋在前。
阿里地区还十分注重总结基层党建工作经验,建立健全区党委要求的理论政策学习、坚守岗位、请示报告、干部能上能下、党员队伍进出、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党内生活、责任追究、查办惩处十项制度。针对阿里实际,先后建立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公务车辆管理、开会培训、干部管理、基层调研和岗位工作规范等制度性文件。各级党组织普遍建立健全党员干部岗位职责、请销假、教育培训等管理制度,健全激励保障机制跟踪了解基层党员干部履职情况,督促履职尽责。
阿里地区各县也结合实际,明确整改方向和措施,着力解决“四风”“两问题”“一薄弱”、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和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等方面的问题,使整改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噶尔县整合资金1200万元,解决了职工生活区数十年缺乏供水的“老大难”问题,为每户改造了卫生间和厨房,新修了路灯,还改建干部职工食堂,每月给干部职工发放伙食补助,受益干部职工超过500人。日土县严格落实领导目标责任制、整改方案把关制、限时整改承诺制、问题整改挂牌销号制、整改过程督查制、整改情况公示制“六项制度”,县级以上党员干部个人整改已完成168项,四大班子及检、法两院领导班子已完成整改75项,其中包括1项需长期坚持整改,建立健全制度32条。普兰县按照责任单位、责任人、整改要求、整改时限明确和工作措施落实的要求,对四大班子及县直各单位部门制订严格细致的“两方案一计划”,逐条分解任务,责任落实到人,进一步解决突出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