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山村新画卷——区环保厅践行教育实践活动扎实开展驻村工作综述
来源: 西藏日报 作者: 贾小华 王杰 陈志强 时间: 2014-04-21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自治区环保厅紧密结合实际,在结合上做文章,切实做到了工作与活动两不误、两促进、双丰收,特别是在与驻村工作的结合上,取得了明显效果。
拉亚村,位于南木林县甲措乡南部,距县城24公里,辖三个自然村,共91户532人。
在自治区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中,拉亚村一批批驻村工作队(区环保厅派驻),始终按照区党委驻村工作和厅党组的要求,沉下心、扑下身、扎下根,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狠抓“住村、助村、筑村”工作,把基层当家园、把村民当亲人、竭诚为群众谋发展,真心实意帮助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在拉亚村绘就出一幅幅乡村发展新画卷。
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我们几批驻村工作队通过岗位培训、制度建设等工作,使驻村点的基层党建得到了大大提高,如今,村委会班子成员和党员已成为村里谋发展促和谐的主力军。”区环保厅第三批驻村工作队队长陈强的一席话,道出了驻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记者了解到,自驻村以来,区环保厅驻村工作队按照“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要求,把夯实基层、打牢基础作为驻村工作的首要任务。工作队帮助村“两委”完善村规民约、村务公开栏、党支部工作职责、支委会工作职责、“三会一课”制度、“双培双带”制度、“党员承诺”制度等,并建立健全村“两委”班子成员的职责、党风廉政建设、民主监督机制等规章制度,推进基层组织规范化、制度化。
一系列制度的完善,让村基层党组织发生了看得见的变化,村“两委”班子和党员群众在全村发展稳定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如今的村“两委”班子和党员群众已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促进和谐的重要力量。
制度的完善,更使村党组织建设进入良性发展。近一年来,全村培养入党积极分子5名和新党员2名,培养1名党员为致富能手、1名致富能手为党员、1名党员致富能手为村“两委”班子成员。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驱车来到拉亚村,远远就能看到一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蜿蜒曲折地通往村庄,路两旁一盏盏路灯让村落更显现代气息,再加上错落有致的藏式民居,村委会前各式各样的体育健身器材,拉亚村尽显美丽和谐。
“我们拉亚村,不比城里的现代社区差吧。”驻村工作队员边走边向记者介绍道,我们脚下的这条入村道路总长1.2公里,路宽4.5米,是我们第一批驻村工作队争取的项目,总投资80.53万元。
说笑间,一群孩子骑着自行车从我们身旁飞弛而过。看着欢乐的孩子们,村党支部书记旺堆告诉记者:“村里有了水泥路后,很多人家都给孩子买了自行车,如今,在光滑的水泥路上骑自行车,已是村里孩子们经常玩的一个游戏。”
走进村庄,记者发现,不仅村里通了水泥路,而且硬化路面更是通到了各家各户的门口,村民们出门再也不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了。
自工作队入驻以来,积极与自治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沟通协调,实施了拉亚村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通过电话采访,第一批驻村工作队队长张宁向记者介绍道,项目总投资107.6万元,项目内容包括:村庄内道路建设、村委会院内地面硬化、路灯、垃圾池、体育设施、农家书屋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拉亚村村容村貌。
有了好的村容环境,还要有好的卫生环境。为了让村庄更美,村里制定措施,采取门前三包的方式,保证全村卫生清洁;驻村工作队还计划每年组织村民植树造林,绿化村庄,使村庄有个干净舒适的环境。
谈起村里的变化,83岁的次仁巴宗老人说,“以前村里都是土路,一下雨,大伙出门是一身泥浆,而且路上到处是水坑,摩托车出门也不方便。如今好了,村里到处是水泥路面,连我出门家里人也放心了” 。
致富门路多样化
走进拉亚村村委会,记者看到一大堆绘制精美的奇石,让人眼花缭乱。“这是冬闲时节,驻村工作队带领村民开发的旅游特色产品。”第二批工作队队长边巴拉姆和土登格勒在电话中介绍道。
原来,拉亚村地处山沟,鹅卵石资源非常丰富。驻村工作队结合外来游客喜欢西藏奇石的特点,决定开发这一资源,通过把西藏文化元素中的吉祥八宝等代表性图案绘制在石头上,做成精致美观的旅游特色产品。
在项目开发中,村里群众利用农闲时间捡选形状奇特、美观好看的石头,工作队进行定时收购,然后请村里的画匠在石头上绘画,再由工作队寻找销售渠道。第三批驻村工作队副队长贾小华介绍,一些村民一年靠这项收入就有1000-2000元。
缝纫培训是工作队助民增收的又一手段。工作队了解到,拉亚村素有制作藏式服装的传统,至今村里还有几户人家在制做藏式服装,每年的收入远比外出打工要高出很多。
经过市场调研,工作队认为制作藏式服装大有可为。经过积极争取,驻村工作队投入前期资金2万余元,购买数台缝纫机和相关原材料,在年初组织村民开展了第一期缝纫培训班。
谈起制作销售藏式服装的前景,负责培训班工作的拉亚村副村长边巴告诉记者:“今年制作的第一批藏式服装早已销售一空,销售收入共8500元,主要是卖给附近乡的牧民,从销售情况看,真是供不应求。”
边巴介绍,村里下一步准备继续开展缝纫培训工作,让村里有缝纫基础的人都来学习,争取把制作藏式服装做大做强,把服装销售到那曲、申扎等更大的市场,让群众从中受益。
外出打工也是拉亚村村民增收的一大途径。南木林县作为人口大县,农牧民素有外出打工的传统。为了提高农牧民外出打工技能,驻村工作队还将组织开展建筑、绘画等培训,让村民们有一技之长,外出打工能吃上“技术饭”。
村民顿珠正是参加了绘画培训班,学会了这一门技术。去年,靠着这门技术,顿珠前往那曲打工,一年下来,收入超过12000元,这比过去的收入足足增加了1倍。看着顿珠挣了钱,村民们对技能培训更热心了。
记者还了解到,工作队下一步计划提高村民外出务工的组织化程度,通过争取资金,准备成立村里的农牧民施工队,让致富能手带头,有计划、有组织地外出务工,增加现金收入。
小项目改善大民生
驻村工作队的到来,不仅使群众增收有了新途径,而且各项民生更是得到了改善。
正是中午时分,走进村民坚参家,家里的女主人正在自家院子里的自来水池前洗菜。“自从有了自来水,家里人再也不用到外面背水了,不仅方便,吃的水还干净卫生。”坚参高兴地说。
记者了解到,过去,整个拉亚村500多人加牲畜都饮用河沟水,水质没有保障,村民每天还得花时间去背水。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工作队积极协调,争取到投资18.5万元的拉亚村人畜饮水工程项目。从此,自来水通到了拉亚村的拉亚组和朗森组的每家每户,村民们饮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村里多年没有磨面房,村民们磨面、榨油都要到乡里甚至县里,很不方便。为解决群众羊毛梳理和磨面、榨油的困难,工作队争取资金12万元,在村里建起了以羊毛梳理为主,磨面和榨油为一体的综合加工房。
作为庄户人家,土地收成是村里人永远关心的话题。拉亚村由于信息闭塞,用的青稞种子是多年前的老品种,产量低、品质差。第一批工作队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协调有关部门,投入资金7.8万元,从日喀则市聂日雄乡调拨了30000斤喜马拉雅19号一级种子,组织实施了拉亚村良种换代工程。村民嘎桑告诉记者,自从用上新种子后,去年青稞收成从过去的每亩350斤增加到了450斤,每亩增产达100斤。
工作队还了解到,拉亚村作为半农半牧村,常有大小牲畜踩踏、啃吃农作物现象,导致青稞产量低。经过实地调研,工作队协调有关部门投入资金17.2万元,对全村进行了农田基本保护建设,防止牲畜对农作物的破坏。
拉亚村农作物生长素来是“靠天吃饭”,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提高农田灌溉面积,工作队积极协调水利部门,争取资金74万元用于拉亚村水塘及配套水渠项目建设。目前,工程正在施工。工程完工后,将保证300亩耕地灌溉。村支部书记旺堆介绍,有了水的保障,青稞还能增产上百斤。
……
像这样的项目还有很多很多,这一个个的项目,使拉亚村民生切实得到了有效改善。
对于下一步的驻村工作,区环保厅党组书记、副厅长王亚蔺的话可说是情真意切:“我们在开展驻村工作时,要紧密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环保的重点工作,不断将驻村工作引向深入,推向纵深,切实使活动”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创新;切实做到活动工作两不误、两促进、双丰收;切实通过驻村工作,帮助更多的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使更多的群众在活动中得到更多实惠。”
听着这掷地有声的话语,我们相信,有了党的好政策,有了驻村工作队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一个美丽和谐的村庄必将崛起于湘河之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