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人大 | 自治区政府 | 自治区政协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墨竹工卡县以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为抓手,奏响为民务实清廉的最强音

来源: 西藏日报 作者: 本报记者 杨正林 张晓明 裴聪 见习记者 崔艳 时间: 2014-05-13

    始终坚持活动总要求不变,紧扣“规定动作”不走样,突出“自选动作”有特色……

    墨竹工卡,藏语意为“天边之乡”。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该县党员干部集中精力对行为之垢进行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问症”于群众,“求医”于基层,扑下身子改“四风”、殚精竭虑察民情、办实事,让“天边之乡”劲吹和煦的新风。

    心到基层问农事

    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用、想,是我们党开展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这是教育实践活动中,墨竹工卡县党员干部学习讨论焦裕禄精神时的重要心得。

    县委书记严应骏认为,以前大家也常下基层,但身到基层,心却没到基层,问题在表面,根子在思想认识。思想认识提高了,作风才能真正转变,工作才能真正落实。

    扎西岗乡党委书记刘登贵在讨论中说:“我在乡里工作满3年,自认为做到了为民亲民,但对照中央八项规定、对照‘四风’检查,深感惭愧,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还做得不够。”尼玛江热乡芒热村第一书记拉巴旦增在学习心得中写道:“通过集中学习,才明白为什么搞这项活动,才明白我们干好工作是为了谁、依靠谁。”

    明确了方向,抱着为民、富民、利民、安民的目标,墨竹工卡县组织各级党员干部进村进社区,让民情民意在一线掌握、党的政策在一线落实、进村项目在一线落地、干部作风在一线转变。

    孜孜荣村是甲玛乡重要采矿点所在地,人口流动量大、人员构成复杂。村民小组长旺堆进村入户中随身带着《民情日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谁家有困难和劳务输出等现状如何……

    旺堆说:“作为村民组长,我就是老百姓的嘴,就是他们的手、他们的脚,如果连我都不替他们说话办事的话,他们还能依靠谁。其实他们有困难找我,我很高兴,因为那是他们把我当作自家人。”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活动中,墨竹工卡县40个驻村工作队160余人,与村“两委”班子、民兵、联户代表一道组成2243名群防群治力量,全力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

    为营造藏历新年欢乐氛围,各驻村工作队积极组织开展文娱活动40余场次,通过开展村民运动会,促使干部和群众进一步增进了感情、拉近了距离、密切了联系。

    服务群众反“四风”

    农牧区是一个大熔炉,党员干部只有肯吃苦、多磨练,多干事、干实事、做好事,才能赢得百姓的信任和支持。

    在仁青林村,就有这么一个人,他用自己的言行举止,真心融入群众、真情投入农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当代大学生“村官”的时代风采。他,就是扎西岗乡仁青林村第一书记助理武继斌。

    作为一名刚到基层的干部,语言上的障碍严重制约着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下村后,武继斌根据自身的语言基础 ,购买了藏语基础教材,从网上下载藏语教学视频,充分利用语言环境,经常向村“两委”班子成员、驻村工作队成员以及群众学习藏语。如今的他已基本掌握了工作和生活日常用语,可以完全独立地与群众交流并开具油料证明等。

    大学五年,武继斌学的是医学专业,针灸治病是他的专长。现在,他经常免费给群众看病、治病,教他们一些基本保健常识,绝大多数常年病患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甚至完全康复,被村民亲切称为“武中医”。

    真心赢民心。武继斌深有感触地说:“只要我们真心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群众就会认同。”

    “一些党员干部对群众不闻不问,不关心群众疾苦,摆官架子,使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鱼水关系’变成了‘油水关系’。”

    “有的干部对领导很负责、对前来投资的富豪商人很负责,但对平民百姓不负责,推诿扯皮,敷衍应付。”

     ……

    听得到意见,才能找得到问题。

    墨竹工卡县县直各部门各单位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对“谁来听意见”和“听谁的意见”这两个关键问题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更准确的行动。

    为扩大干部作风监督举报电话知晓率,墨竹工卡县制作了8000张藏汉文版《墨竹工卡县干部作风监督联系卡》,在全县干部职工、群众中发放。全县各处设立征求意见箱60余个,先后召开各级座谈会99场次,开展个别访谈277人次,发放征求意见表400余套,开展走访调研120次(其中,县级领导走访调研30余次),共收集和汇总意见建议140条。

    敢于直面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在去年“提前介入、先行一步”的基础上,墨竹工卡县针对征求到的意见建议,深刻反思,立知立改,确定实施涉及民生的“十件实事”,投资近1亿元集中力量“啃硬骨头”。

    紧密结合反对“四风”问题,向全县发出 “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倡议书9600余份,倡议覆盖率达到了100%,号召大家做“理性消费,杜绝舌尖上的浪费”、“简朴办会,杜绝日常办公浪费”、“树文明新风,反对大操大办”、“勤俭节约,抵制铺张浪费”的模范。同时,对大操大办婚丧喜宴、“吃空饷”、公款大吃大喝、公车私用等问题进行查改。今年,县直各单位公务接待经费全部取消。

    为了让党员形象“亮”出来,县级干部在走访慰问中,创造出“四看四问”工作法,即在走访慰问中“看住所、看粮储、看柴房、看面貌,问家底、问收入、问困难、问打算”,全面了解和掌握农牧民基本情况,积极为农牧民群众出谋划策,努力提高农牧民群众生活水平。

    信访部门在服务群众中创造出“四家工作法”,即把信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群众诉求当“家事”、把群众工作当“家业”,争当群众的贴心人,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和信访工作相互促进。

    县公安局结合实际,提出“微笑多一点、说话轻一点、嘴巴甜一点、脑筋活一点、要求少一点、做事多一点、脾气小一点、肚量大一点、理由少一点、效率高一点”等十点要求为群众热情服务,在检查站等处设置便民医药箱、饮水机、吸氧区、休息区以及便民报刊,并通过帮助过往电动车充电、为过往人员手机充电等细小举措,不断创新服务项目,拓展“微”服务。

    即知即改转作风

    群众诉求无小事,问题和意见面前,最好的是立即行动,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财政资金拨付不透明”是广大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对此,墨竹工卡县财政局完善了财政资金使用监管制度,对县四大班子及县纪委、县监察局、县审计局实施月报送制度,并着手完善网站,打造“阳光财政”,对财政预算、决算、“三公”经费等予以公开。

    窗口和执法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是过去群众意见反映强烈的问题。对此,墨竹工卡县成立了 自治区第一家县级车管所,配齐人员,配全设备,现场为两轮、三轮摩托车车主制证。如今,车主凭身份证、行驶证就可在指定加油站加油,免去了相关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与称赞。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矿山企业的流动人口数量的逐渐增多已成为不可逆转的社会趋势。墨竹工卡县公安局从切实满足群众需求出发,积极创新创优服务工作,积极设立矿山警务室,以便捷有效的工作方式,为流动人员及时办理暂住证,真正做到了让百姓“少跑路,早办完”。

    截至目前,墨竹工卡县七乡一镇派出所、矿山警务室的公安内网已达到全面覆盖,在人口信息、驾驶证、行驶证信息查询方面为辖区群众提供极大的方便。“办事人员态度变了,很热情,还帮我复印了户口簿、身份证,让我不用再来了,等着办好后就将驾驶证送到家里。而以前办事,经常因手续这不全、那不全,白跑好几趟。”日多乡拉龙村村民多吉次仁说。

    各单位围绕“四风”, 从细微做起,解决群众困难。甲玛乡赤康村村委会副主任洛桑群培在结对认亲中的结对户是桑旦老人,同在一个村组,非常了解老人家中的困难。活动中,他多次前往老人家中看望慰问,并一次性为老人送去1000元慰问金。

    墨竹工卡县甲玛检查站站长杨涛在多次用自己的钱买一些慰问品送到有困难的家庭、解决一些群众实际困难问题的同时,还倾情帮助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第三中学的一位孤儿,每月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300元钱予以资助。

    墨竹工卡县工卡镇流动党支部书记付业全带头成立志愿服务队,佩戴红袖标上街巡逻,主动帮助智障家庭,坚持每天义务在县城捡垃圾,用一点一滴的行动,践行着共产党人“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的先进性。

    ……

    没有轻视的思想,没有观望的心态,没有敷衍的态度,认识在反躬自省中深化,共识在交流讨论中达成,行动的自觉立足于磐石,墨竹工卡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一起步便步履稳健……

版权所有: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

备案号: 藏ICP备11000106号-3 藏公网安备5401020200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