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孔繁森精神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写在孔繁森同志殉职20周年之际
来源: 西藏日报 作者: 益西加措 时间: 2014-11-29
今天是领导干部的楷模、阿里地委原书记孔繁森同志殉职20周年的日子。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同志在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的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他殉职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于1995年4月29日亲笔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
孔繁森同志把自己的一生完全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领导干部的优秀品质。孔繁森同志两次进藏,历时十载,为西藏的发展稳定和改革开放作出了突出贡献,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奉献之歌、奋斗之歌。广大干部群众热爱他、敬佩他、怀念他、学习他,称他为“新时期的雷锋”、“90年代的焦裕禄”。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是光辉的一生、壮丽的一生。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与焦裕禄精神和孔繁森精神高度契合,我们要把学习弘扬“老西藏精神”、 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始终,做到深学、细照、笃行。
孔繁森精神是西藏各族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坚强党性;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满腔热忱;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孔繁森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西藏各族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永远向孔繁森同志学习。
1961年,17岁的孔繁森光荣参军,在部队连年被评为“五好战士”。1966年9月,孔繁森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他从部队复员后,先当工人,后被选拔为国家干部。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山东省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并写下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豪言壮语。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赴西藏工作,担任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3年,孔繁森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88年,山东省再次选派进藏干部,组织上认为孔繁森在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藏工作经验,便决定让他带队第二次赴藏工作。进藏后,孔繁森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到任仅4个月时间,他就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奔波操劳;为了结束尼木县续迈等3个乡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他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农牧区缺医少药,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药箱,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工作之余就给农牧民群众认真地听诊、把脉、发药、打针,直到小药箱空了为止。孔繁森用实际行动努力实践了自己最喜爱的那句名言:“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强烈地震,孔繁森在羊日岗乡的地震废墟上,领养了3名藏族孤儿——12岁的曲尼、7岁的曲印和5岁的贡桑。收养孤儿后,孔繁森生活更加拮据,为此他曾3次以“洛珠”的名义献血900毫升,900毫升的鲜血蕴含着孔繁森对藏族孤儿深深的爱。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这一任命意味着孔繁森将继续留在西藏工作。面对人生又一次重大选择,他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党的决定、人民的需要。在孔繁森的勤奋工作下,阿里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上年增长6.7%。
20年前,在阿里,在沉痛悼念孔繁森同志的仪式上,悬挂着一副挽联,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同志的一生,也道出了孔繁森同志为人民服务,亲民、爱民、为民的情怀:“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两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孔繁森同志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他讲党性,顾大局,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经受锻炼;他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心里时刻装着人民,用自己的汗水和生命,实践着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廉洁奉公,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为祖国的改革和建设、为民族的团结和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我们要加倍珍惜孔繁森精神这一宝贵精神财富,进一步把孔繁森的事迹与精神作为思想、工作、生活上的一面镜子、一把尺子,经常照一照、量一量,使自己真正经得起各种严峻考验,真正无愧于我们的时代,无愧于党和人民。
准确把握孔繁森精神的深刻内涵
坚守理想信念是孔繁森精神的灵魂,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道德情操,是孔繁森精神的时代内涵。和焦裕禄、雷锋同志一样,党和人民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信念,始终支撑着孔繁森同志,始终是孔繁森砥砺奋进、恪尽职守的强大精神动力。孔繁森的事迹之所以感人至深,孔繁森同志之所以经得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考验,成为新时期一位杰出的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楷模,就是因为他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当年,为了完成好党和人民的重托,孔繁森同志含弃了家庭的温暖,舍弃了比较舒适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舍弃了许多本来可以享受的东西,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献给了加快西藏建设、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伟大事业,靠的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在西藏,孔繁森精神给我们今天的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的光辉榜样,他的事迹是对今天的党员干部进行党性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极为宝贵、也极为重要的内容,也是推动各级领导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
现在,尽管环境发生了变化,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不能变,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能变。
对于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比喻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这段论述,把人的生命元素“钙”引入政治生活领域,高度概括了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科学分析了信仰迷茫的严重危害,进一步强调了加强理想信念对于矢志不渝地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巨大作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在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中,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归根到底是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不断增强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才能“强筋健骨”,在困难和挑战面前站稳脚跟、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才能凝聚和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有新建树、有新作为。
孔繁森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和鼓舞西藏各族人民积极投身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火热实践之中。
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中弘扬孔繁森精神
当前,各种思想观念交锋碰撞,群众诉求多元多样,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十分艰巨。这些都对弘扬孔繁森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学习弘扬“老西藏精神”和孔繁森精神。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究其根本,就是要以作风转变推动各项工作深入开展,着力解决各族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持续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让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党的优良作风,更深刻体会亲如鱼水的干群关系,更多更好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阿里地处西藏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这里地广人稀,常年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最低温度达零下40多摄氏度,每年7级至8级大风占140天以上。可是,1993年春天,孔繁森赴任阿里地委书记后,在短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他跑遍了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阿里高原到处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阿里经济发展的思路在孔繁森的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在地委、行署联席会议上,孔繁森列举了阿里发展的六大优势:畜产品优势、矿产品优势、旅游优势、边贸优势、政策优势、人口少的优势。
事实证明,孔繁森精神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和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体现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操。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弥足珍贵的。“精神是人的‘精气神’,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灵魂,是文化层面的立国之本、强国之魂。‘精神’一旦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就能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我们要通过学习弘扬“老西藏精神”和孔繁森精神,使广大党员干部要进一步转变作风,真正沉下身、沉下心、沉下力去干事创业。多到驻村、驻寺点、“结对认亲”户、挂钩的项目现场去,多到矛盾和困难集中的地方去,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自觉抵制安于现状、浮躁浮夸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多办顺民心、惠民生、利发展的实事好事。立说立行,着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解决一些干部精神状态“庸、懒、散”的问题,以作风建设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归根结底就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只有牢固树立深入群众、一心为民的公仆意识,努力保障改善民生,着力解决那些影响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关系人民群众福祉的突出问题,尽最大的努力造福于民、取信于民,才能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赢得群众的真诚拥护。
“冰山愈冷情愈热,耿耿忠心照雪山。”正如孔繁森同志在一首诗中所写,他把自己一颗火热的心献给了西藏高原,献给了党的事业。新的世纪涌现新的时代精神、新的时代风貌。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在奋力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征程中,一定会涌现出更多的孔繁森式的好党员、好干部,我们的事业一定会无往而不胜!
(作者为西藏日报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