穰明德与康(川)藏公路

来源: 西藏日报 作者: 时间: 2020-03-07

  70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各族民工、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10余万人筑路大军,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奋勇拼搏,凭借双手和智慧,用钢钎、铁锤、铁镐和炸药,劈开悬崖峭壁,降服险川大河,在雪域高原上开凿出了一条长达2255公里的康藏公路(1955年后改称川藏公路),创造了中国公路史乃至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穰明德就是筑路大军中的一员。他是一位经历过长征的干部,是一位性格倔强、雷厉风行的实干家,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精神的具体实践者,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1951年5月12日,康藏公路修建司令部成立,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副部长的穰明德兼任政治委员,从此,穰明德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康藏公路的修建中。在修筑康藏公路的4年里,不论春夏秋冬他一直住的是工地的帐篷,除了去北京汇报工作以外,他没有去内地看过病、休过假、探过亲。在康藏公路全线,“穰部长”无人不知。他在工作中坚持原则、铁面无私,在生活中关心群众、体恤下情,始终与修路工人同吃同住,人们都喜欢称他为“穰青天”。他曾说过:“对党内的人我特别严,对我亲近的人我不能有丝毫的宽。”

  1952年秋,筑路先头部队到达昌都。为了确定昌都至拉萨段公路的走向,穰明德带领600多人组成的十多支踏勘队在千山万水之间进行探索。他们有时在原始森林里露宿,有时在石崖上和山洞中过夜,翻越了200多座大山,徒步行程1万多公里,收集、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计算出许多原始数据,为选择最佳线路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经向上级详细汇报南、北两条线路的地形、地质、气候、经过的地方以及工程的难易和利弊,最后,中央同意了穰明德的意见。 为了更好地领导康藏公路的修建,穰明德善于发挥技术工人的作用,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特别重视发挥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攻破了一道道筑路技术难题。部队在抢修飞仙关大桥时遇到了技术上的难题,穰明德带了一瓶酒、四两花生还有二斤面,找到了三位比较有经验、懂技术的工人,请他们为架设钢桥出主意。工人们感动地哭了,说:“做了一辈子工人,还没有这样一位首长和我们碰过杯。”发誓要把桥修成,当即提出了可行的方案。穰明德非常重视施工规范和技术标准。曾有一位作家在歌颂高原驾驶兵的作品中写道“半个轮子悬在崖边开了过去……”,穰明德看过后毫不客气地说:“这样的路能让汽车走吗?这哪里是人修的?是狗啃的嘛。表扬了开车的,却批评了修路的。”

  怒江是筑路中的一道天险。岸边的山从水中直插云霄,高达1900米,江水的最深处达29米,流速8-9立方米/秒,最大流量时可达到12立方米/秒。那浪涛在峡谷中的轰响,那灌满天地的回声,使人们站在一起讲话都听不清楚。穰明德亲自在工地坐镇指挥。他依旧穿一身很久没洗的中山装,留着短短的头发,脸面被高原的强紫外线晒得黝黑。

  穰明德喜爱读书、善于钻研业务,从一个外行变成了修筑公路专家。他总结了很多修筑康藏公路的经验,先后出版了《公路测量设计中若干问题的商榷》《公路施工中若干问题的商榷》以及《西南公路建设中的若干问题》等专著,真正成为了一名公路专家。

  (本故事文字由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首页 新闻中心 信息公开 党的建设 部门动态 地市动态 民族团结 援藏专栏 视频中心 资料库 西藏党史 党报党刊
首页>西藏党史>党史小故事 传播正能量
穰明德与康(川)藏公路
来源:西藏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0年03月07日

  70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各族民工、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10余万人筑路大军,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奋勇拼搏,凭借双手和智慧,用钢钎、铁锤、铁镐和炸药,劈开悬崖峭壁,降服险川大河,在雪域高原上开凿出了一条长达2255公里的康藏公路(1955年后改称川藏公路),创造了中国公路史乃至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穰明德就是筑路大军中的一员。他是一位经历过长征的干部,是一位性格倔强、雷厉风行的实干家,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精神的具体实践者,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1951年5月12日,康藏公路修建司令部成立,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副部长的穰明德兼任政治委员,从此,穰明德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康藏公路的修建中。在修筑康藏公路的4年里,不论春夏秋冬他一直住的是工地的帐篷,除了去北京汇报工作以外,他没有去内地看过病、休过假、探过亲。在康藏公路全线,“穰部长”无人不知。他在工作中坚持原则、铁面无私,在生活中关心群众、体恤下情,始终与修路工人同吃同住,人们都喜欢称他为“穰青天”。他曾说过:“对党内的人我特别严,对我亲近的人我不能有丝毫的宽。”

  1952年秋,筑路先头部队到达昌都。为了确定昌都至拉萨段公路的走向,穰明德带领600多人组成的十多支踏勘队在千山万水之间进行探索。他们有时在原始森林里露宿,有时在石崖上和山洞中过夜,翻越了200多座大山,徒步行程1万多公里,收集、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计算出许多原始数据,为选择最佳线路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经向上级详细汇报南、北两条线路的地形、地质、气候、经过的地方以及工程的难易和利弊,最后,中央同意了穰明德的意见。 为了更好地领导康藏公路的修建,穰明德善于发挥技术工人的作用,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特别重视发挥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攻破了一道道筑路技术难题。部队在抢修飞仙关大桥时遇到了技术上的难题,穰明德带了一瓶酒、四两花生还有二斤面,找到了三位比较有经验、懂技术的工人,请他们为架设钢桥出主意。工人们感动地哭了,说:“做了一辈子工人,还没有这样一位首长和我们碰过杯。”发誓要把桥修成,当即提出了可行的方案。穰明德非常重视施工规范和技术标准。曾有一位作家在歌颂高原驾驶兵的作品中写道“半个轮子悬在崖边开了过去……”,穰明德看过后毫不客气地说:“这样的路能让汽车走吗?这哪里是人修的?是狗啃的嘛。表扬了开车的,却批评了修路的。”

  怒江是筑路中的一道天险。岸边的山从水中直插云霄,高达1900米,江水的最深处达29米,流速8-9立方米/秒,最大流量时可达到12立方米/秒。那浪涛在峡谷中的轰响,那灌满天地的回声,使人们站在一起讲话都听不清楚。穰明德亲自在工地坐镇指挥。他依旧穿一身很久没洗的中山装,留着短短的头发,脸面被高原的强紫外线晒得黝黑。

  穰明德喜爱读书、善于钻研业务,从一个外行变成了修筑公路专家。他总结了很多修筑康藏公路的经验,先后出版了《公路测量设计中若干问题的商榷》《公路施工中若干问题的商榷》以及《西南公路建设中的若干问题》等专著,真正成为了一名公路专家。

  (本故事文字由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版权所有: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

备案号: 藏ICP备11000106号-3 藏公网安备5401020200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