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落希夏邦马峰的英魂
来源: 西藏日报 作者: 时间: 2020-05-02
“也许我倒下,将不再起来”,这首上个世纪传唱全中国、让无数人落泪的《血染的风采》讴歌了保家卫国、英勇牺牲的中国军人。在祖国的西南边疆也有这样一群边防军人,为了国防安全、人民幸福,在和平年代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
韩仕伦,贵州省金沙县人,1983年入伍,成为驻藏某部队的一名战士。入伍后,他当过炊事员、给养员、架线员。不论什么工作,他都愉快地服从组织安排。1984年9月的一天,连长对韩仕伦说:“小韩,希夏邦马峰山间的电话线路经常出现故障,为了保证边防通信的畅通,连队决定派你长期驻守通信维护哨所,负责维护线路,有没有困难?”韩仕伦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是共产党员,再大的困难我都能克服。”第二天,韩仕伦背起背包就上了哨所。12月中旬,根据组织安排,来自四川省垫江县的战士谭光友也冒着风雪来到了哨所。从此,韩仕伦和谭光友开始了以哨所为家的生活。
希夏邦马峰位于日喀则市聂拉木县境内,海拔8000多米,峰顶积雪终年不化,天气一日千变,被称为“生命禁区”。哨所建在希夏邦马峰东侧的山腰间,条件十分简陋。每当刮起狂风,屋顶上的铁皮就会被掀起,雨雪便直接灌入房内。
在艰苦的环境中,韩仕伦和谭光友相互关心、相互鼓励。每周星期二、五他们都要背着干粮、水壶和检修工具巡线。爬山坡、过溜索、穿丛林,对每一条的线路进行认真仔细的检修。哨所里没有娱乐设施,他俩就把业余时间都用于学习政策理论和业务知识,互相请教、共同探讨。如果其中一位生病了,另一位就会到离哨所20多公里的连队拿药;如果其中一位遇到了烦心事,另一位总是想方设法地帮助排忧解难。
1985年5月至8月间,电话线路几乎每天都要遭到塌方和泥石流的破坏,两个人维护30多公里的通信线路,任务非常重。每当别人问他们苦不苦时,他们总是回答:“对我们来说,苦一点累一点算不了什么,保证边防通信畅通就是最大的幸福。”一次,韩仕伦在例行的巡线途中滑倒在山崖边,头部撞到石块上,昏迷了过去,被路过的群众发现送进医院才得以生还。事后,有人对他说:“别那么死心眼,只要电话线没出故障,就不要去巡线了。”可他却说:“这是制度,必须执行。”
12月下旬,希夏邦马峰一带连续几天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哨所门前的积雪达2米多深。谭光友患重感冒、发高烧,韩仕伦一边照顾着谭光友,一边关注着天气变化对通信线路的影响。27日下午5时,哨所里响起了急促的电话声,韩仕伦急忙接听电话。电话里连队指导员说:“由于雪崩塌方,康沙桥方向的电话线出了故障,要立即进行排除!”韩仕伦毫不犹豫地保证:“誓死完成任务,请领导放心。”放下电话后,他们迅速出发了!然而,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第二天,肆虐了整夜的暴风雪停息了,一直联系不上哨所的连队指战员们急切地沿着电话线路寻找韩仕伦、谭光友。当战友们找到他们时,他们已经停止了呼吸,身躯与冰雪结为一体,成了两座“冰雕”。韩仕伦倒在电杆下的雪地里,手里拿着工具,肩上依然挂着电缆线;谭光友两腿一前一后,保持着向前爬行的姿式。战友们小心翼翼地把他们的身体与冰雪分开,噙着泪呼喊着他们的名字:“韩仕伦、谭光友,亲爱的战友,我们接你们回家。”
为了边防通信畅通、国防安全,韩仕伦、谭光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86年3月19日,西藏军区追记韩仕伦、谭光友一等功,号召全区部队指战员向他们学习。
(文稿由区党委党史研究室(区地方志办公室)提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