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友好:藏族人民的好儿子好医生

来源: 西藏日报 作者: 时间: 2020-07-03

  武友好,1950年出生在河南省开封市,1966年,他在河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毕业时,正好赶上西藏军区生产建设部队来开封招收一批支边青年。年仅16岁的武友好怀着建设边疆的热情,不顾亲友劝阻从万里之遥的中州大地来到西南边陲米林农垦团连队,当上了一名农场工人,后来当上了卫生员。1971年初,武友好被组织分配到昌都林厂,成了厂里的医生。

  1971年7月,“昌都县柴维区一些乡村麻疹开始流行”的消息传来,对一个时刻把群众的病痛疾苦挂在心上的医生来说,无疑是一声战斗的命令。武友好向厂领导汇报完情况后,立即背起药箱沿着陡峭的山间小道向病区进发。一见到人,武友好就问:“病人在哪里?”可是满怀希望的武友好失望了,人们不相信他能治病,回应他的是冷淡的态度、漠然的目光。当听说一些群众在悄悄请喇嘛念经为病人祈祷“驱邪治病”时,他更着急了。这个一向不太爱说话的小伙子上前拉着乡干部的手大声说:“请你相信我,我能治病!”可是,望着这位只有21岁的“娃娃医生”,围在一起的农牧民们摇摇头散开了。武友好并没有因此而退却,从第二天开始他就深入群众家中,决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赢得人们的信任。他凭借着半懂不懂的“昌都话”,加动作比划,耐心地劝导,终于能为几个年轻的男子、妇女打针、喂药,这些病人的身体很快好转了。“武友好确实是为我们看病治病的‘阿母基啦’”的消息迅速在群众中传播开来。一个月的时间,武友好不辞辛劳,从这个放牧点到那个放牧点专心为群众治病,很快使麻疹得到控制。

  作为一名厂医,伐木工作不是武友好分内的事,可他却说:“我是党员,就应为厂里多干些事”。每次伐木队上山,厂医是轮流去的,但他却总是抢着去。1988年3月15日,武友好接到了地区人民医院的调令,而3月16日又是林厂伐木工人进山顺水放木料的日子。武友好决定再同工人一道进一次山、放一次木料,再去地区医院报到。3月26日,武友好和其他10多位放料工人一起,已经把投入河里的一万多立方米的圆木顺流下放到30多公里处的穷卡乡河段时,让人担心的事发生了。河床中间被乱石滩所阻的圆木还没冲走,上游的木料又一根接一根地冲了下来,越积越多……此时,只有派人涉水登滩,将堆积起来的木料逐一捅散才行。放料人员麻利地扎好四只木筏,武友好自告奋勇登上了一只木筏。石滩两边分流的河水湍急、冰冷刺骨。不要说捅开木料,连登上石滩也很艰难,而且放料的藏族职工都不会游泳,怎么办?武友好对他们说:“你们留在筏子上,我去捅木料。”说完,他寻找到落脚点毅然下水,一根又一根把大圆木推向激流当中。

  哪知意外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哗”的一声,堆积的圆木塌下一角,把武友好撞入深水中。木筏上的工人赶紧将一根长木杆递给他抓住。但在激流带动下,木筏倾斜了,并且向武友好落水的旋涡靠近。为了保护木筏上不会游泳的工人,武友好毅然松开木杆,奋力向岸边游去。刺骨的雪水加上还没完全融化的巨大冰块撞击,几个浪头打过来把武友好卷走了。大家再也没有看到武友好浮上水面,在场的工人顿时痛哭失声。

  消息传到林厂,传到扎曲河两岸的农牧民群众中,大家都悲痛万分。人们主动来到武友好落水的地方,沿扎曲河两岸向下游找去。大家表示:不把武医生的遗体打捞上来,我们就不离开扎曲河。终于在武友好落水后的第10天上午,林厂工人和藏族群众在下游20公里的如意村附近河段,打捞上了武友好的遗体。1988年4月27日上午,昌都林厂为武友好同志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方圆100多里的农牧民纷纷骑马赶来。许多藏族群众痛哭着、呼唤着:“门巴亚古、普桑布(好医生啊、好儿子呀),你怎么这么快就走了?我们舍不得你呀!”噩耗传到武友好的家乡河南开封市,和他生前一同在西藏高原生活战斗过的200多名支边青年,自发地成立了治丧委员会,写下了“黄河咽澜沧泣痛悼英灵,雪山肃中原哀藏汉同悲”的挽联。根据林厂藏族职工和扎曲河两岸藏族群众的请求,按照当地殡葬习俗给武友好遗体洗面、净身后,换上他生前置办的藏装,装入灵柩安葬在昌都烈士陵园。

  巍巍八崩峰低首,涛涛澜沧江垂泪。藏族人民的好儿子、好医生武友好虽然离去了,但他用赤诚、生命浇筑的民族团结丰碑,将永放光彩!

  (本故事文字由西藏自治区党史研究室提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首页 新闻中心 信息公开 党的建设 部门动态 地市动态 民族团结 援藏专栏 视频中心 资料库 西藏党史 党报党刊
首页>西藏党史>党史小故事 传播正能量
武友好:藏族人民的好儿子好医生
来源:西藏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03日
  武友好,1950年出生在河南省开封市,1966年,他在河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毕业时,正好赶上西藏军区生产建设部队来开封招收一批支边青年。年仅16岁的武友好怀着建设边疆的热情,不顾亲友劝阻从万里之遥的中州大地来到西南边陲米林农垦团连队,当上了一名农场工人,后来当上了卫生员。1971年初,武友好被组织分配到昌都林厂,成了厂里的医生。

  1971年7月,“昌都县柴维区一些乡村麻疹开始流行”的消息传来,对一个时刻把群众的病痛疾苦挂在心上的医生来说,无疑是一声战斗的命令。武友好向厂领导汇报完情况后,立即背起药箱沿着陡峭的山间小道向病区进发。一见到人,武友好就问:“病人在哪里?”可是满怀希望的武友好失望了,人们不相信他能治病,回应他的是冷淡的态度、漠然的目光。当听说一些群众在悄悄请喇嘛念经为病人祈祷“驱邪治病”时,他更着急了。这个一向不太爱说话的小伙子上前拉着乡干部的手大声说:“请你相信我,我能治病!”可是,望着这位只有21岁的“娃娃医生”,围在一起的农牧民们摇摇头散开了。武友好并没有因此而退却,从第二天开始他就深入群众家中,决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赢得人们的信任。他凭借着半懂不懂的“昌都话”,加动作比划,耐心地劝导,终于能为几个年轻的男子、妇女打针、喂药,这些病人的身体很快好转了。“武友好确实是为我们看病治病的‘阿母基啦’”的消息迅速在群众中传播开来。一个月的时间,武友好不辞辛劳,从这个放牧点到那个放牧点专心为群众治病,很快使麻疹得到控制。

  作为一名厂医,伐木工作不是武友好分内的事,可他却说:“我是党员,就应为厂里多干些事”。每次伐木队上山,厂医是轮流去的,但他却总是抢着去。1988年3月15日,武友好接到了地区人民医院的调令,而3月16日又是林厂伐木工人进山顺水放木料的日子。武友好决定再同工人一道进一次山、放一次木料,再去地区医院报到。3月26日,武友好和其他10多位放料工人一起,已经把投入河里的一万多立方米的圆木顺流下放到30多公里处的穷卡乡河段时,让人担心的事发生了。河床中间被乱石滩所阻的圆木还没冲走,上游的木料又一根接一根地冲了下来,越积越多……此时,只有派人涉水登滩,将堆积起来的木料逐一捅散才行。放料人员麻利地扎好四只木筏,武友好自告奋勇登上了一只木筏。石滩两边分流的河水湍急、冰冷刺骨。不要说捅开木料,连登上石滩也很艰难,而且放料的藏族职工都不会游泳,怎么办?武友好对他们说:“你们留在筏子上,我去捅木料。”说完,他寻找到落脚点毅然下水,一根又一根把大圆木推向激流当中。

  哪知意外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哗”的一声,堆积的圆木塌下一角,把武友好撞入深水中。木筏上的工人赶紧将一根长木杆递给他抓住。但在激流带动下,木筏倾斜了,并且向武友好落水的旋涡靠近。为了保护木筏上不会游泳的工人,武友好毅然松开木杆,奋力向岸边游去。刺骨的雪水加上还没完全融化的巨大冰块撞击,几个浪头打过来把武友好卷走了。大家再也没有看到武友好浮上水面,在场的工人顿时痛哭失声。

  消息传到林厂,传到扎曲河两岸的农牧民群众中,大家都悲痛万分。人们主动来到武友好落水的地方,沿扎曲河两岸向下游找去。大家表示:不把武医生的遗体打捞上来,我们就不离开扎曲河。终于在武友好落水后的第10天上午,林厂工人和藏族群众在下游20公里的如意村附近河段,打捞上了武友好的遗体。1988年4月27日上午,昌都林厂为武友好同志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方圆100多里的农牧民纷纷骑马赶来。许多藏族群众痛哭着、呼唤着:“门巴亚古、普桑布(好医生啊、好儿子呀),你怎么这么快就走了?我们舍不得你呀!”噩耗传到武友好的家乡河南开封市,和他生前一同在西藏高原生活战斗过的200多名支边青年,自发地成立了治丧委员会,写下了“黄河咽澜沧泣痛悼英灵,雪山肃中原哀藏汉同悲”的挽联。根据林厂藏族职工和扎曲河两岸藏族群众的请求,按照当地殡葬习俗给武友好遗体洗面、净身后,换上他生前置办的藏装,装入灵柩安葬在昌都烈士陵园。

  巍巍八崩峰低首,涛涛澜沧江垂泪。藏族人民的好儿子、好医生武友好虽然离去了,但他用赤诚、生命浇筑的民族团结丰碑,将永放光彩!

  (本故事文字由西藏自治区党史研究室提供)

版权所有: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

备案号: 藏ICP备11000106号-3 藏公网安备5401020200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