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上的好门巴—薛生魁

来源: 西藏日报 作者: 时间: 2020-09-11

  薛生魁,陕西省石泉县人,1964年参军,中共党员。他是查果拉“高原红色边防队”的一名军医,是当地农牧民群众的贴心人,被誉为“雪山上的好门巴”。1978年10月,成都军区党委作出决定,批准薛生魁为“雷锋式的干部”。

  1967年,薛生魁被部队分到了西藏岗巴县查果拉哨所(又称查果拉边防队)当卫生员。他一到这里,就把为群众解除疾病痛苦放在心上。当时,查果拉边防队驻地周围有吉汝和上康布两个乡,因为地处偏僻山区,医疗条件很差。薛生魁不论春夏秋冬、不畏山高路远、不怕风雹雨雪,经常深入乡村巡诊,热心为农牧民送医送药。他在哨所里是军医,下牧场就是赤脚医生,走遍了每间住房、每顶帐篷。薛生魁在巡诊中把群众的健康状况、需要防治的疾病写在小本子上。哪家群众有病,哪家孕妇何时分娩,他都了如指掌。一次,薛生魁到阵地上巡诊回来,已经是深夜了。他习惯地拿出巡诊登记簿,里面详细地记载着吉汝乡群众的病历。发现一位孕妇临产期已到,就连忙起来叫醒卫生员和战士,背起药箱,打着手电筒,连夜向吉汝乡奔去。他们翻过两座雪山,涉过一道冰河,来到了孕妇家。一进房门,只见那孕妇躺在卡垫上呻吟。屋里挤满人,大家带着一副焦愁的面容,急得团团转。原来,孕妇头一天就开始腹痛,今天又一整天没有生下孩子来。薛医生赶忙上前,摸了摸孕妇的脉搏,听了听胎心音,给孕妇吃了一些药,接着就动手接生。天亮的时候,胖胖的婴儿落地了,可是没有哭声,也不见动弹。薛医生发现婴儿的喉管被羊水堵塞,造成假死,这时,他毫不犹豫地双手抱起婴儿,嘴对嘴地吸出婴儿喉咙里的羊水。孩子哭出声来了,在场的人如释重负、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大家惊喜交集,夸奖薛医生是雪山上的“神医”。产妇全家为感谢薛医生的救命之恩,决定给孩子起名“查救”,意思是查果拉边防队医生救活的孩子。

  1977年秋末冬初,查果拉山区下了一场大雪,平地积雪两三米厚,被暴风雪围困的许多牧民患上了重感冒和雪盲,有的被冻伤。薛生魁不辞艰辛,冒着风雪出诊。当他得知,有两户牧民在达古牧场被风雪所困,就不顾乡干部的劝阻,决心把医药送到牧民的帐篷里。他在漫天大雪里,翻过一座海拔5000米的雪山,趟过四道冰河,跋涉一天一夜,终于在一座冰峰下找到了这两户牧民。这时,薛生魁的双脚冻肿了,牧民心疼地把他的脚抱在怀里。就这样他在冰峰雪岭战斗了14天,使病人转危为安。1980年7月,薛生魁从成都军医学校毕业后,再次回到了西藏高原。他回到部队的第二天,就下乡为群众治病。上康布乡第三生产队副队长班登得重病,几天没有起床了,他感到自己没有康复的希望,就把孩子们叫回来安排后事。正在这时候,薛医生来到了班登家,给班登打了针,服了药。之后,每天都来给班登送药打针。十多天过去了,原先感到已经没有盼头的班登终于恢复了健康。他逢人就说:“要不是薛医生来得快,我早就不在人世了”。

  薛生魁在查果拉16个冬春的日日夜夜里,身背药箱,爬雪山、趟冰河,走村串户,为藏族群众治病防病,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在人民群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不完全统计,十多年来,他下乡720多次,步行28900多公里,为藏族农牧民治病达12.5万多人(次),抢救过100多名危重病人。他还利用下乡巡诊的机会,向藏族群众宣传防病治病常识,帮助当地赤脚医生提高医疗水平,言传身带,把高原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方法,一条一条地向他们讲,手把手地教,做好传帮带。

  薛生魁在海拔5300多米的查果拉,不顾高寒缺氧、气候恶劣,把最宝贵的青春献给了西藏牧区救死扶伤第一线,不愧为雪山上的好门巴。

  (本故事文字由西藏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首页 新闻中心 信息公开 党的建设 部门动态 地市动态 民族团结 援藏专栏 视频中心 资料库 西藏党史 党报党刊
首页>西藏党史>党史小故事 传播正能量
雪山上的好门巴—薛生魁
来源:西藏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11日

  薛生魁,陕西省石泉县人,1964年参军,中共党员。他是查果拉“高原红色边防队”的一名军医,是当地农牧民群众的贴心人,被誉为“雪山上的好门巴”。1978年10月,成都军区党委作出决定,批准薛生魁为“雷锋式的干部”。

  1967年,薛生魁被部队分到了西藏岗巴县查果拉哨所(又称查果拉边防队)当卫生员。他一到这里,就把为群众解除疾病痛苦放在心上。当时,查果拉边防队驻地周围有吉汝和上康布两个乡,因为地处偏僻山区,医疗条件很差。薛生魁不论春夏秋冬、不畏山高路远、不怕风雹雨雪,经常深入乡村巡诊,热心为农牧民送医送药。他在哨所里是军医,下牧场就是赤脚医生,走遍了每间住房、每顶帐篷。薛生魁在巡诊中把群众的健康状况、需要防治的疾病写在小本子上。哪家群众有病,哪家孕妇何时分娩,他都了如指掌。一次,薛生魁到阵地上巡诊回来,已经是深夜了。他习惯地拿出巡诊登记簿,里面详细地记载着吉汝乡群众的病历。发现一位孕妇临产期已到,就连忙起来叫醒卫生员和战士,背起药箱,打着手电筒,连夜向吉汝乡奔去。他们翻过两座雪山,涉过一道冰河,来到了孕妇家。一进房门,只见那孕妇躺在卡垫上呻吟。屋里挤满人,大家带着一副焦愁的面容,急得团团转。原来,孕妇头一天就开始腹痛,今天又一整天没有生下孩子来。薛医生赶忙上前,摸了摸孕妇的脉搏,听了听胎心音,给孕妇吃了一些药,接着就动手接生。天亮的时候,胖胖的婴儿落地了,可是没有哭声,也不见动弹。薛医生发现婴儿的喉管被羊水堵塞,造成假死,这时,他毫不犹豫地双手抱起婴儿,嘴对嘴地吸出婴儿喉咙里的羊水。孩子哭出声来了,在场的人如释重负、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大家惊喜交集,夸奖薛医生是雪山上的“神医”。产妇全家为感谢薛医生的救命之恩,决定给孩子起名“查救”,意思是查果拉边防队医生救活的孩子。

  1977年秋末冬初,查果拉山区下了一场大雪,平地积雪两三米厚,被暴风雪围困的许多牧民患上了重感冒和雪盲,有的被冻伤。薛生魁不辞艰辛,冒着风雪出诊。当他得知,有两户牧民在达古牧场被风雪所困,就不顾乡干部的劝阻,决心把医药送到牧民的帐篷里。他在漫天大雪里,翻过一座海拔5000米的雪山,趟过四道冰河,跋涉一天一夜,终于在一座冰峰下找到了这两户牧民。这时,薛生魁的双脚冻肿了,牧民心疼地把他的脚抱在怀里。就这样他在冰峰雪岭战斗了14天,使病人转危为安。1980年7月,薛生魁从成都军医学校毕业后,再次回到了西藏高原。他回到部队的第二天,就下乡为群众治病。上康布乡第三生产队副队长班登得重病,几天没有起床了,他感到自己没有康复的希望,就把孩子们叫回来安排后事。正在这时候,薛医生来到了班登家,给班登打了针,服了药。之后,每天都来给班登送药打针。十多天过去了,原先感到已经没有盼头的班登终于恢复了健康。他逢人就说:“要不是薛医生来得快,我早就不在人世了”。

  薛生魁在查果拉16个冬春的日日夜夜里,身背药箱,爬雪山、趟冰河,走村串户,为藏族群众治病防病,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在人民群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不完全统计,十多年来,他下乡720多次,步行28900多公里,为藏族农牧民治病达12.5万多人(次),抢救过100多名危重病人。他还利用下乡巡诊的机会,向藏族群众宣传防病治病常识,帮助当地赤脚医生提高医疗水平,言传身带,把高原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方法,一条一条地向他们讲,手把手地教,做好传帮带。

  薛生魁在海拔5300多米的查果拉,不顾高寒缺氧、气候恶劣,把最宝贵的青春献给了西藏牧区救死扶伤第一线,不愧为雪山上的好门巴。

  (本故事文字由西藏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版权所有: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

备案号: 藏ICP备11000106号-3 藏公网安备5401020200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