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人大 | 自治区政府 | 自治区政协

为雪域高原插上腾飞的翅膀—纪念对口援藏20周年系列述评之七

来源: 西藏日报 作者: 时间: 2014-07-20

src="./W020201113417774584061.jpg"

辽东古城辽阳一中的老师为西藏班学生解答学习中的疑惑。 本报通讯员 曹精义 摄

    本报记者 次仁罗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在拉萨北京小学里电脑室、语音室、电子琴音乐室、教师电子备课室、塑胶跑道等设施一应俱全,与内地的重点小学相比,一点也不逊色。而在墨竹工卡县,南京实验小学和南京希望小学房屋建设已完成使用,告别了土坯房的学生们可以在现代化的教学楼里上课。

    全国对口援藏20年来,教育援藏作为智力援藏的一项最为重要的内容,有效增强了西藏的自我“造血”能力、发展的内生动力,无论是从已取得的成就来看,还是着眼于未来,都是把援藏援在了根子上。

    教育援藏,犹如阳光雨露,滋养着藏乡,让高原大地,迸发出勃勃生机。

    英明的决策 伟大的实践

    与内地发达地区相比较,长期以来,由于底子薄、条件差,西藏教育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收教育的需要。教育水平的落后和各级各类急需人才的短缺,成了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最大的“瓶颈”和最重要的制约因素。

    也正是基于西藏这样的实际困难和迫切的现实需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党中央先后召开了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研究部署包括教育援藏在内的全国援藏事宜。与此同时,教育部多次召开教育援藏工作会议,就贯彻落实好中央历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明确细化教育援藏工作的任务落实。

    回首教育援藏所走过的历程,我们从一个个重大决策,一次次全新的实践中,真切地感受和体会到,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各援藏中央国家机关、企业和各省市,对西藏倾注的无限关心和无私帮助——

    1984年,中共中央发出(84)22号文件,要求在内地举办西藏班并筹建西藏中学。翌年,全国16省市的西藏初中班同时开学;

    1987年召开的中央第二次援藏工作会议,确定了智力援藏、发展西藏教育的方针;

    1992年,国家教委发布《全国民族教育发展与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西藏教育有特殊困难,全国要给予支援,要认真办好内地西藏班(校);

    1993年,国务院委托教委召开教育援藏工作会议,就对口单位对教育的援藏任务、形式、经费、责任、义务等进行研究部署;

    1994年,国务院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确定认真贯彻“长期坚持,努力搞好,不断完善”的长远发展方针,实行“对口、定点、包干责任制”,不断改善内地西藏班办学条件,使内地西藏办学日益规范化、制度化;

    2002年,教育部召开全国教育支援西藏工作会议,要求从2003至2007年,采取“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和“定点、包干、负责”的办法支援西藏教育发展;

    2004年,全国内地西藏班办学和教育援藏工作会议,要求承担教育援藏任务的有关省市要采取“分片、分校负责,定点对口支援,包干落实对口任务”的办法,落实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教学和管理水平。要求承担教育援藏任务的内地高校要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和承担为西藏培养急需人才和培训干部的任务,多渠道为西藏培养人才。要求教育部有关直属单位要加强对口支援工作,支持西藏教育事业单位改善工作条件。

    2007年,教育部启动新一轮教育对口支援西藏工作,由18个省、直辖市对口支援我区7个地市发展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帮助我区15所普通高中学校和7所中等职业学校。每年为对口支援地市培训12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60名教育行政管理骨干。由内地35所高等学校分别对口支援我区6所高校。中国人民大学等8所高校继续培养我区在职干部。

    2010年,教育部召开内地西藏高中班扩招暨内地西藏中职班开班工作部署会。在内地12省市的42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设立西藏中职班,首批计划招生3000人。

    2011年,国家启动新一轮教育对口援藏工作。教育部等国家五部委印发了《关于推进西藏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意见》,继续采取“分片、分校负责,定点对口支援,包干落实对口任务”的办法对口支援西藏教育。

    ……

    随着教育援藏政策力度逐步加大和措施日渐完善,如今教育援藏,已在高原大地落地生根结出累累硕果——

    截至2013年1月,教育援藏项目达1641个,项目规模达59万平方米,培训人员达6000多人次、人员援助2632人次,援助图书资料87万余册,计划援助资金超11亿元人民币,内地西藏班在校生总数超过3万余人……

    改善办学条件 提升师资力量

    犹如拉萨北京小学、墨竹工卡县南京实验小学一样,20年的对口支援,西藏城乡的成千上万所学校,正在经历着全新的蜕变。无论从教室到操场、还是从食堂再到宿舍,每一处无不彰显着以硬件为主的办学条件在显著改善。

   在办学的硬件条件得到改善的同时,软件也在各对口援藏力量的帮助下不断跟进。

    在比如县中学,来自宁波市江北区第十五中学的徐嘉勇,第一次讲课就为前来听课的师生上了一堂英语多媒体教学课。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初体验”、“原来英语课还可以这样上”——许多老师听完课后发出了由衷的赞叹,看来这堂课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

    作为中央直属机关援藏干部,王齐荣从西南交通大学来到西藏大学,被任命为西藏大学工学院第二任院长。3年援藏任务出色地完成了,王齐荣又主动提出再延长一期。他说:“那里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做完。”

    在西藏大学,王齐荣的工作从培养人才抓起。他把工作重点确定为全力以赴抓好工学院的管理队伍、师资队伍、学生工作队伍的“三支队伍”建设,为把“藏文信息技术”打造成精品学科,他和师生们一起努力,实现了藏文信息化“由世界转移到中国,由中国转移到西藏”的目标。在西南交通大学的支援下,西藏大学陆续新建了交通运输、土木工程、建筑学、信息工程等4个工科本科专业,建成了工程测量、网络移动通信、光通信、交通模拟等实验室以及建筑美术专用教室、计算机中心。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先后选派国内著名的新闻传播学学者到西藏民族学院及西藏地区开坛讲学,联合开展《西藏地区信息传播方式研究》等重大项目研究,指导新闻专业学科建设,为培养学科梯队,新闻专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打下了深厚基础。”西藏民族学院周德仓教授说。

    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是学校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今,像徐嘉勇和王齐荣老师一样,一批批来自内地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踏上世界屋脊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带动着受援单位教师和管理队伍水平的提高,提升了教育教学的软实力。

    区教育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为了提高西藏中小学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教育部启动实施了“教育部援助西藏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从2007年开始,采取“送培进藏”形式,每年为西藏培训中小学骨干教师1000名以上,并将培训资源编辑制成光盘,免费发放到全区1000多所中小学校。高校对口支援由过去选派教师已发展到加强学科建设、开发科研项目、培养培训师资、援建实验室、选派院系行政管理人员等全方位对口支援的新局面,成效显著。对口支援使西藏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教师队伍的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援藏先援教 发展先育人

    “援藏先援教,发展先育人”,这是实践中得出的成功经验,更是教育援藏历程中不断完善的重要路径和有效举措。

    出生在西藏普通农家的尼玛卓玛,受惠于国家教育援藏政策,顺利读完小学、中学,并从西北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如今,尼玛卓玛不仅拥有一个幸福家庭,并成长为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经济作物研究室主任,是一位屡获表彰的优秀农科工作者。

    罗布是林芝地区波密县玉许乡人。他告诉记者:“1998年,我考入广东省惠州八中西藏班读初中,高中是在湖南省岳阳市一中的西藏班读的,最后高中毕业考进了中南大学。”如今已是基层公务员的罗布说:“我的爱人也是内地生,她从陕西师范大学毕业后就在家乡当高中教师。”“我们都很庆幸,当年能有机会在内地上学,受到良好的教育。毕业后能用所学为家乡建设做点贡献。”

    “如果当初没到内地西藏班学习,也许我就失去了上学的机会,也就不会有今天的工作和成绩。如今,欣喜地看着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我真切地感受到,内地西藏班不光对我个人成长有莫大的帮助,也对我们整个西藏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时任拉萨市当雄县龙仁乡副乡长的次仁卓嘎,1991年考上天津市红光中学,1998年从辽宁省营口第一职专毕业。

    如今,像尼玛卓玛、罗布、次仁卓嘎一样,从一批批内地西藏班走出来的西藏学生,已经成长为各级各类人才,奋战在建设西藏的各行各业。

    “多年来,内地各省市采取财政投入优先、政策支持优先、人才安排优先等措施,加大对内地西藏班的投入,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内地办学已成为西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内地西藏班为西藏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也为他们插上了实现梦想的翅膀。”时任自治区教育厅厅长宋和平在谈到内地西藏班发展时说。

    资料显示,从1984年到2004年,内地西藏班创办20年里,累计投入基建和设备经费6.8亿元(其中中央1.805亿元,省、市5亿多元),全国先后有20个省、直辖市的28所学校开办内地西藏班(校),有53所内地重点高中、90多所高等学校招收西藏插班生,累计招收初中3.49万人。为西藏培养输送了2万名各级各类建设人才。目前,内地西藏班在校生总数近1.8万人。

    为了把内地西藏班办得更好,各地还在不断地努力——天津市为了把天津市红光中学西藏班办成示范性学校,投资8300万元易地重建;湖北省西藏班从荆州迁至武汉,核拨一次性基建经费2700万元;北京市近年来投资4000多万元,加强北京西藏中学的建设……

    目前,部分省市西藏班办班学校已接近或达到当地省级示范性中学的办学标准,部分省市把当地西藏班办班学校列入了省级示范性学校建设计划。

    “人才资源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之一,西藏的快速发展与人才匮乏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本地培养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西藏发展的需要。在教育援藏的好政策下,内地西藏班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层次日益齐全,为西藏培养输送了2万余名各级各类建设人才,这些人才已成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区教育厅巡视员多吉才旺说。

    在对口援藏20周年的时间节点,我们回首过往,能深切地感受到一点——是坚持不懈、不断深化的教育援藏,已让雪域腾飞的羽翼生长得更加丰满;

    在对口援藏20周年的时间节点,我们展望未来,会更加坚信这一点——有锲而不舍、不断升级的智力援藏,定能把西藏未来的图景描绘得更加绚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

备案号: 藏ICP备11000106号-3 藏公网安备5401020200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