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布江达—“内生发展”催生“绿色高地”

来源: 西藏日报 作者: 麦正伟 王雅慧 见习记者 索朗群培 时间: 2014-07-31

  工布江达,藏语意为“凹地大谷口”,林芝地区的西大门。

  这里,山水秀美,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景观独特,民俗风情多姿多彩。近年来,这块具有厚重历史的神奇土地又在发生着新的深刻变化……

  “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和福建省泉州市第七批援藏工作组,聚力工布江达县发展稳定事业,转变思路、拓宽领域,助推发展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型过渡。”县委书记张朝阳介绍说,在深入调研、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该县确定了“1331”发展思路,即:围绕“大文化、大旅游、大发展”这一主线,充分发挥政策、资源、援藏三大优势,大力实施小康村、城镇、产业三大建设,努力实现强县强乡强村目标,提出“内生发展”的经济模式。

  据张朝阳介绍,工布江达县“内生发展”的经济模式,就是在保持和维护本地生态环境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培养基于内部的发展能力,提高自身发展水平,实现经济发展绿色崛起和农牧民持续快速增收致富,加快全面建成小康步伐。

  扭住支柱产业 增强内生能力

  “以生态旅游与文化产业为主线、特色农牧产业为基础、水电矿产业蓄力后发。”这是工布江达县委、县政府和泉州市第七批援藏工作组在打造工布江达县“内生发展”经济模式中确立的产业思路,其目的在于注重主线产业的主导和作用的发挥,以此实现自身发展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同时带动其他产业并驾齐驱。为此,他们多角度、全视野地对全县旅游进行重新审视、考量和思索,提出“发展大巴松错”这一新的旅游发展理念,把优秀的自然禀赋和厚重的文化进行深度融合,赋予旅游深刻的文化内涵,对全县大小56个景点资源进行整合,把旅游定位于“户外天堂巴松错、精品观光尼洋河、珍品体验巴嘎山”,以此着力打造历史文化游、农业观光游、生态休闲游、养生度假游、高原湖泊游、科考探险游等多种类型的旅游产品……

  “为搭建好旅游的软硬件平台,在对口援藏的泉州市的大力援助下,未来几年,工布江达县投入财政资金2亿元,建设基础设施;招商引资40亿元,建设商业配套设施,着力打造大巴松错景区,最终塑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品牌,提高旅游核心竞争力。并通过成立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实现公司上市,推进旅游的规范化开发、有效管理和科学运作。”县长甘丹平措欣喜地憧憬着未来:

  工布江达县还力争在2年内将巴松错景区提升为国家5A级景区,将秀巴古堡、太昭古城、甲嘎东赞等景区申报为国家3A级景区,5年内实施巴松错“世界双遗”的申报工作,使旅游接待突破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亿元大关,真正使旅游业成为农牧民群众持续快速增收的主要产业和渠道,促进全县经济绿色崛起。

  今年2月,工布江达县还启动了全区首个县级旅游微信平台——“林芝巴松错旅游区”官方微信平台。截至目前,“林芝巴松错旅游区”微信粉丝已达3.24万人,宣传覆盖22.4万余人次,位列林芝地区所有官方微信公众号第1名。今年1至7月,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13万人次,同比增长12.7%,实现旅游总收入2120余万元,同比增长27.4%,农牧民参与旅游服务收入达87万元,人均增收3952元,同比增长4.7%。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给工布江达县“内生发展”的主线产业形成插上了翅膀。

  巩固农牧产业 蓄积内生动力

  “在发展支柱产业的同时,工布江达县始终把特色农牧产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牧区经济发展,实现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作为实现强县强乡强村目标的基础,作为提高发展能力和水平的重要载体。”张朝阳说,去年,随着“工布江达藏猪原产地”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成功申报和升阳、雏鹰公司的成功引进,推出了“天豚”、“邦杰塘”、“天之秘”等系列产品,引进了孚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投资9.2亿元实施育种场、养殖基地、深加工厂建设,以群众增收为目标,提升了牦牛养殖和深加工能力。从而开启了工布江达县农牧特色产品形成的先河,为“内生发展”蓄积了动力。

  尝到特色产品加工甜头的错高乡错高村村民旦增罗追喜滋滋地对记者说:“没想到,县里引进的农牧企业还能把我们养的藏猪加工成这么好的产品,销售到西藏各地和内地省份,大大增加了我们群众的收入。哑咕嘟啊!”

  为规范和解决工布江达县特色农牧产业产品深加工、细加工、增加附加值和持续增加群众收入的问题,目前,工布江达县特色农牧产品深加工园区建设规划已完成,并即将在巴河镇开工建设。“这一园区的建设,一定会给我们群众带来更多的实惠,我们一定要养更多更好的藏猪满足市场的需求。”旦增罗追对特色农牧产品的精细加工充满希望和信心。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工布江达县已有藏猪养殖基地7个、养殖专业户200户,全县存栏藏猪达8.5万余头。今年1至6月,共出栏藏猪2万余头,实现产值4800多万元,群众增收1000余万元。

  统筹城乡发展 推动内生实力

  在构建“内生发展”的经济模式中,工布江达县注重基础,做好基础。自去年以来,他们坚持把小康村建设作为引领农牧区发展、确保农牧区稳定、带动农牧民致富、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现代文明、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他们通过统筹各级资金2亿元,到2016年上半年,全县将完成58个小康村建设,实现基层基础设施完善,农牧区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提高,筑牢“内生发展”的基础条件,改善环境。

  在加快小康建设的同时,工布江达县还率先在全区对各乡镇和县城进行同步建设。通过2亿元的资金投入,将把各乡镇和县城全面建成集休闲娱乐、旅游度假、商贸流通为一体的新型城镇,打造出文化特色鲜明、街道美化净化、生活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管理文明有序的特色城镇。

  工布江达县通过国际旅游集镇的重点打造,促进主线产业形成;通过小康村建设,实现强村目标;通过城镇建设,实现强乡目标;通过产业建设,实现强县目标。现在,“内生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已在全县经济发展中日益增强。1至7月,工布江达县实现产值8.17亿元,同比增长24%,财政总收入完成4563万元,其中地方本级收入2640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6550元,现金收入4585元,同比分别增长22%和17%。

  “通过‘内生发展’,工布江达县的经济绿色崛起实践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农牧民群众的生活一定会更加幸福!”工布江达县委书记张朝阳、县长甘丹平措和各族干部群众对此充满信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首页 新闻中心 信息公开 党的建设 部门动态 地市动态 民族团结 援藏专栏 视频中心 资料库 西藏党史 党报党刊
首页>援藏专栏>援藏成果
工布江达—“内生发展”催生“绿色高地”
来源:西藏日报 作者:麦正伟 王雅慧 见习记者 索朗群培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31日

  工布江达,藏语意为“凹地大谷口”,林芝地区的西大门。

  这里,山水秀美,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景观独特,民俗风情多姿多彩。近年来,这块具有厚重历史的神奇土地又在发生着新的深刻变化……

  “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和福建省泉州市第七批援藏工作组,聚力工布江达县发展稳定事业,转变思路、拓宽领域,助推发展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型过渡。”县委书记张朝阳介绍说,在深入调研、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该县确定了“1331”发展思路,即:围绕“大文化、大旅游、大发展”这一主线,充分发挥政策、资源、援藏三大优势,大力实施小康村、城镇、产业三大建设,努力实现强县强乡强村目标,提出“内生发展”的经济模式。

  据张朝阳介绍,工布江达县“内生发展”的经济模式,就是在保持和维护本地生态环境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培养基于内部的发展能力,提高自身发展水平,实现经济发展绿色崛起和农牧民持续快速增收致富,加快全面建成小康步伐。

  扭住支柱产业 增强内生能力

  “以生态旅游与文化产业为主线、特色农牧产业为基础、水电矿产业蓄力后发。”这是工布江达县委、县政府和泉州市第七批援藏工作组在打造工布江达县“内生发展”经济模式中确立的产业思路,其目的在于注重主线产业的主导和作用的发挥,以此实现自身发展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同时带动其他产业并驾齐驱。为此,他们多角度、全视野地对全县旅游进行重新审视、考量和思索,提出“发展大巴松错”这一新的旅游发展理念,把优秀的自然禀赋和厚重的文化进行深度融合,赋予旅游深刻的文化内涵,对全县大小56个景点资源进行整合,把旅游定位于“户外天堂巴松错、精品观光尼洋河、珍品体验巴嘎山”,以此着力打造历史文化游、农业观光游、生态休闲游、养生度假游、高原湖泊游、科考探险游等多种类型的旅游产品……

  “为搭建好旅游的软硬件平台,在对口援藏的泉州市的大力援助下,未来几年,工布江达县投入财政资金2亿元,建设基础设施;招商引资40亿元,建设商业配套设施,着力打造大巴松错景区,最终塑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品牌,提高旅游核心竞争力。并通过成立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实现公司上市,推进旅游的规范化开发、有效管理和科学运作。”县长甘丹平措欣喜地憧憬着未来:

  工布江达县还力争在2年内将巴松错景区提升为国家5A级景区,将秀巴古堡、太昭古城、甲嘎东赞等景区申报为国家3A级景区,5年内实施巴松错“世界双遗”的申报工作,使旅游接待突破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亿元大关,真正使旅游业成为农牧民群众持续快速增收的主要产业和渠道,促进全县经济绿色崛起。

  今年2月,工布江达县还启动了全区首个县级旅游微信平台——“林芝巴松错旅游区”官方微信平台。截至目前,“林芝巴松错旅游区”微信粉丝已达3.24万人,宣传覆盖22.4万余人次,位列林芝地区所有官方微信公众号第1名。今年1至7月,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13万人次,同比增长12.7%,实现旅游总收入2120余万元,同比增长27.4%,农牧民参与旅游服务收入达87万元,人均增收3952元,同比增长4.7%。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给工布江达县“内生发展”的主线产业形成插上了翅膀。

  巩固农牧产业 蓄积内生动力

  “在发展支柱产业的同时,工布江达县始终把特色农牧产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牧区经济发展,实现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作为实现强县强乡强村目标的基础,作为提高发展能力和水平的重要载体。”张朝阳说,去年,随着“工布江达藏猪原产地”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成功申报和升阳、雏鹰公司的成功引进,推出了“天豚”、“邦杰塘”、“天之秘”等系列产品,引进了孚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投资9.2亿元实施育种场、养殖基地、深加工厂建设,以群众增收为目标,提升了牦牛养殖和深加工能力。从而开启了工布江达县农牧特色产品形成的先河,为“内生发展”蓄积了动力。

  尝到特色产品加工甜头的错高乡错高村村民旦增罗追喜滋滋地对记者说:“没想到,县里引进的农牧企业还能把我们养的藏猪加工成这么好的产品,销售到西藏各地和内地省份,大大增加了我们群众的收入。哑咕嘟啊!”

  为规范和解决工布江达县特色农牧产业产品深加工、细加工、增加附加值和持续增加群众收入的问题,目前,工布江达县特色农牧产品深加工园区建设规划已完成,并即将在巴河镇开工建设。“这一园区的建设,一定会给我们群众带来更多的实惠,我们一定要养更多更好的藏猪满足市场的需求。”旦增罗追对特色农牧产品的精细加工充满希望和信心。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工布江达县已有藏猪养殖基地7个、养殖专业户200户,全县存栏藏猪达8.5万余头。今年1至6月,共出栏藏猪2万余头,实现产值4800多万元,群众增收1000余万元。

  统筹城乡发展 推动内生实力

  在构建“内生发展”的经济模式中,工布江达县注重基础,做好基础。自去年以来,他们坚持把小康村建设作为引领农牧区发展、确保农牧区稳定、带动农牧民致富、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现代文明、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他们通过统筹各级资金2亿元,到2016年上半年,全县将完成58个小康村建设,实现基层基础设施完善,农牧区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提高,筑牢“内生发展”的基础条件,改善环境。

  在加快小康建设的同时,工布江达县还率先在全区对各乡镇和县城进行同步建设。通过2亿元的资金投入,将把各乡镇和县城全面建成集休闲娱乐、旅游度假、商贸流通为一体的新型城镇,打造出文化特色鲜明、街道美化净化、生活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管理文明有序的特色城镇。

  工布江达县通过国际旅游集镇的重点打造,促进主线产业形成;通过小康村建设,实现强村目标;通过城镇建设,实现强乡目标;通过产业建设,实现强县目标。现在,“内生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已在全县经济发展中日益增强。1至7月,工布江达县实现产值8.17亿元,同比增长24%,财政总收入完成4563万元,其中地方本级收入2640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6550元,现金收入4585元,同比分别增长22%和17%。

  “通过‘内生发展’,工布江达县的经济绿色崛起实践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农牧民群众的生活一定会更加幸福!”工布江达县委书记张朝阳、县长甘丹平措和各族干部群众对此充满信心。  

版权所有: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

备案号: 藏ICP备11000106号-3 藏公网安备5401020200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