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20年:情牵羌塘铸辉煌——北京市对口援助当雄县纪实
来源: 西藏日报 作者: 朱军宇 时间: 2014-10-16
当雄——藏语意为选择出来的好地方。
平均海拔4300米以上的羌塘草原上,雄鹰搏击蓝天、凌风翱翔;即使折断翅膀,也在所不惜,坚守自己最初的方向。
在这片号称世界屋脊的土地上,同样有一群来自内地的干事人,20年间前赴后继,不顾高寒、缺氧、低压、强辐射对生命的威胁,20年来北京市先后派出7批43名援藏干部,带着北京人民的殷切期望与重托,同当雄县干部群众一道,为全县繁荣发展和长治久安而不懈奋斗。
从援藏第一批至第六批共投入资金8364余万元,涉及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特色产业、社会发展事业等项目25个,使当雄县县域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强劲发展势头。
农牧民就业率不断提高。在“四业工程”工作中开发734个就业岗位,安置523人就业(铁路护路518人、消防辅警3人、康马寺管委会2人),183人参加驾驶、其他工种的集中培训,做好了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工作。
教育条件不断改善。2001年筹办当雄龙仁乡中心小学北京蕾女童班,解决了60余名各乡(镇)贫困户和孤儿女童就学和学习、生活用品开支。改扩建村教学点,有效解决了适龄儿童就学难问题。2003年,北京大兴区教委捐资30万元,兴建“北京大兴希望小学”,为当雄县规范化学校建设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通过积极沟通和协调,北京京能集团等有关社会各界多次到当雄考察,设立教育基金,捐赠教学办公设备,援建希望小学,推动了全县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同时,对师资队伍进行培训,提高了该县师资队伍教学水平。
卫生服务机构能力不断提升。通过卫生援藏工作的不断加大,该县卫生人才队伍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北京每年派出3名医生到当雄县医院开展下基层技术指导。通过援藏医生的“传、帮、带”等有效方式,为当雄县培养了一批内、外、儿、妇产科等方面的技术人员。今年援藏医生利用自身专业开通了骨科手术治疗,填补了当雄县医院在该领域的空白。
牧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当雄县基础设施条件、人民生产生活水平与其他县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基于壮大受援地经济实力,夯实科学发展物质基础的考虑,北京市从第四批援藏工作开始援藏项目不断向物质基础设施条件倾斜,相继投入2100万余元,大力开展村组道路维修和桥梁建设为重点的新农村基础建设,为当雄5个乡镇,3.2万余人出行提供了便利,为当雄县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牧民居住条件总体向上向好。在第五、六批援藏项目中投入2100万余元,大力开展了牧民安居工程和国道、旅游沿线民房整治工程,不仅改变了当雄牧民群众住房条件,而且有力地促进了牧区面貌的整体改善和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
开发优势特色产品,推动支柱产业发展壮大。北京市相继投入600万余元,实施了肉篮子工程和绵羊短期育肥基地建设项目,大力开发了当雄县独特牦牛、绵羊绿色肉制品、奶制品优势资源,不仅拓宽了牧民增收渠道、增加了现金收入,还切实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为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畜牧业发展壮大夯实了基础。
干部职工工作生活环境有了新的变化。当雄县气候冬长夏短、常年气候寒冷,干部职工工作生活环境相对恶劣,为此北京市投入3000万余元,实施建设了当雄县供暖示范工程和政府大院篮球场及水源热泵机房319.68平方米。供暖工程惠及当雄县公检法司工作人员400余人、中学学生教职工2100余人。供暖工程建成后有效改善了该县干部职工工作生活条件,提高了广大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工作生活在平均海拔4300米的藏北高原,不是不知道苦,谁不知道高原自然环境的恶劣,多少人天天怀里揣着药,走基层下乡村跑工地。不是不知道难,从祖国首都,来到西部高原,生活习惯、工作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化几乎是“两个世界”。不是没有儿女情长,一位援藏干部告诉笔者,每次过年回家时,看到妻子孩子,心里有的都是内疚与难过。
点点滴滴的描述中,更多的是满怀着对那片雪域高原的眷恋、不舍与深情,既然选择了支援西藏,就要风雨兼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