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先援教 发展先育人——天津市开展智力援藏纪实
来源: 西藏日报 作者: 丹增群培 时间: 2014-10-16
昌都素有藏东明珠的美誉,那里有湛蓝的天空、恬淡的云彩、潺潺的流水、广袤无垠的大草原,充满神秘色彩的康巴文化更是令人心驰神往,宛若一幅天然的画卷。天津援藏队伍怀揣理想与憧憬,就此踏上了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援藏期间他们与当地干部群众一道,同心同德、艰苦奋斗,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了新的生机,上演了一幕幕津藏情深的感人故事。
“援藏先援教,发展先育人”,天津市始终把智力援藏作为工作重心,按照“落实精神、当好桥梁、拓展领域、提升水平”的援藏总要求,围绕“整合资源、民生优先、教育支撑、产业带动、夯实基础”的援藏工作思路,抓住“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基础设施薄弱、精神文化领域薄弱”三个薄弱环节,推动援助工作由单纯的“输血式”经济援助向全方位的“造血式”发展快速转变。
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智力援藏,让藏东明珠迸发勃勃生机,切实让人感受到结出的累累硕果。
以智力为重点
推动教师队伍建设
20年来,天津市用于教育援藏的资金多达1.69亿元。今年3月,天津市艺术职业学院承担的为昌都地区培养60名文艺特长生班正式开学。这是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在内地培训艺术特长生规模人数最多、艺术专业培训门类最齐全、专项经费投入最大、学生学制时间最长的一次教育援藏项目。
如果说良好的办学条件是物质基础,那雄厚的师资力量是培养人才的中心。近年来,天津市选派7批325名援藏干部奔赴昌都地区及昌都、丁青、江达三县开展干部援藏工作。津昌两地实现高层互访30余次,120余个各类团组互访交流,洽谈合作,上千名西藏昌都地区党政干部、教育卫生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津培训。2014年,昌都地区丁青县先后精心选派10名优秀教师到天津市重点学校挂职培训,学习先进教学治学管理理念,同时天津市北辰区选派2名优秀教师到丁青开展为期半年的短期支教工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目前,受援培养人才正成为推进昌都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主力军。
以资金为动点
推动教学设施建设
20年来,天津市对口援藏资金、物资累计近9亿元,建成了113个改善民生好项目,其中2014年计划安排援藏资金14087万元、实施项目达30项。为促进当地社会事业整体发展,天津市在江达县组建了昌都地区第一个电视台藏文编辑部,开办藏语新闻自办栏目,率先实现了县级电视节目藏汉双语播出。在昌都县、丁青县投资300万元,新建、维修和改造了教学点和小学教室5个,实现了农牧民适龄儿童“幼有所教”。2014年9月5日,丁青县与天津市华北集团达成协议将无私捐助400万元修建集教育、教研、培训、咨询一体的丁青县学前教育中心,下设幼儿园、早教部、培训部等多个内设机构。教育中心的建成将有效解决学龄儿童受教育程度不高、教育方向单一和教学基础设施薄弱等突出问题。以“优化环境提供平台”为支点,强力推动文化领域建设。
以文化事业为抓手
提升群众综合能力素质
为解决昌都“读书难、借书难”问题,天津市在对口援建的昌都县、江达县、丁青县分别建立了天津图书馆和天津市少儿图书馆分馆,购买添置了数万册藏、汉文图书,填补了昌都地区各县没有图书馆的历史空白,其中在丁青县还建立了西藏自治区首个县级数字图书馆,并与天津市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拥有藏、汉语种图书达6000余种、计8000余册,期刊30余种、报纸3种,为读者提供电子图书、学术期刊、专业论文、教育视频、音乐欣赏等多种类网络资源数据库达30个,其中博士、硕士学术论文达150万篇、学术期刊达9000余种、英文电子书3000余种、中文电子图书达300余万种。
与此同时,来自天津高校的援藏人员带来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为昌都学校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借助内地先进的教学理念,完善昌都的教学制度,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文化事业的不断完善,群众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广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获得明显提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