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铭刻藏汉情谊—安徽省对口援藏工作综述
来源: 西藏日报 作者: 崔昭 次珍 时间: 2014-12-01
自2003年起,安徽省先后挑选了5批109名援藏干部,跨越千山万水,赴山南地区开展援藏工作。
12年间,在安徽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下,安徽省援藏干部们以一颗赤诚之心,让对口援建的浪卡子、错那、措美三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雪域高原书写着皖藏情谊,汉藏深情。
民生: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行走在错那县城,一条条干净的水泥路面延伸到每一条街巷,路两旁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超市、水果店、服装店、理发店等各种店铺林立,城中心位置的安徽广场,成为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每当夏日傍晚,人们便会聚集在这里,跳起幸福欢快的果谐。
而在12年前,错那县城还没有一条像样的水泥路,沙石街道上,牛羊满街跑;稀拉的几家小商店,商品数量少,品种也少,就连镜子和晒衣架都买不到;整个县城几乎没有一座楼房,全都是低矮灰暗的土坯房,因电力严重不足,房间内的电灯泡不过是奢侈的“装饰品”。
不仅错那县,措美县、浪卡子县也好不到哪去,基本上都处于城市有县无城,办公条件十分简陋,经常是几个人挤在一间房,点着蜡烛过日子。
“让藏族兄弟的日子好过起来!”
12年来,这句话就像接力棒一样,被安徽援藏干部一批接一批地传递着。他们将改善基础设施、保障基础民生作为突破口,把一腔热情和满怀真心化作实实在在的民生福利,让当地群众看得见、摸得着。
为早日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安徽援藏始终坚持援藏资金项目向农牧区倾斜、向基层倾斜,大力实施民生工程。
路通了,水来了,电有了,一个个援建项目,不仅改变了高原城镇面貌,也让农牧民群众过上了幸福生活
浪卡子、错那、措美三县而今都已经是四季瓜果蔬菜不断,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人人手上都拿上了手机,与2001年相比,2013年三县生产总值分别增长452%、853%和507%,财政收入增长1282%、1042%和86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480%、573%和455%。
“现在家里有电了,电冰箱、电视机都能用上了,感觉生活大变样了,援藏干部‘呀咕嘟’。”错那县卡达乡西午村群众次仁的一句“呀咕嘟”代表了村民对援藏干部们最深切的感激。
造血:发展动力更强劲
援藏项目是助推受援地区发展的强劲动力,是造福山南各族人民的重要载体。12年里,安徽省共安排援助资金、物资设备折价合计近9亿元,实施项目165个。
援藏项目早一日建成,就能早一日发挥效益。对此,安徽援藏明确提出了“三年项目两年完成”的目标。安徽第五批援藏工作队总领队、地委副书记张明在援藏工作伊始就明确要求,援藏干部对每一个援藏项目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做到现场要清楚、进度要掌握、质量有保证。
在第五批援藏工作中,安徽援藏资金修建的勒布江淮大道成为山南地区开工最早的援藏工程。截至今年9月底,第五批援藏工程类项目已有25个开工,完成投资18666.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0.2%,年底之前,将有17个项目基本建成。
在投资总量和项目覆盖上,安徽援藏也是不断扩大,项目涉及全地区新农村、市政、交通、财源、产业、稳定等各个方面,为山南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第一批安排援建项目10个、援建资金5200万元;
第二批安排援建项目17个,援建资金1亿元;
第三批安排援建项目27个,援建资金1.2亿元;
第四批安排援建项目62个,援建资金2.46亿元;
第五批安排援建项目30个,援建资金3.1亿元。
而这看似简单的项目和资金总量的增加,其实背后所隐藏的是安徽援藏模式的不断丰富,内涵的不断深化,渠道的不断拓宽。
从单纯的项目建设向培植财源、增强造血功能转变;从无偿援助向促进广泛经贸合作转变;从单一的干部援助向综合性人才、技术、管理援助转变,一个个转变,正如一支支强心针,强壮了山南发展脉搏。2013年,山南地区完成生产总值86亿元,增长17.7%;财政收入、税收收入高位增长,财政收入7.9亿元,增长31%;税收14.7亿元,增长69.6%。浪卡子、错那、措美三县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变化最大、进步最明显、农牧民得到实惠最多的发展快车道。
真情:皖藏情谊更深厚
“我在旧社会是农奴,是共产党救了我。现在,我家有了困难,你们这么关心我,真是比亲人还亲!”十多年前,在看到措美一位80多岁的老人家中缺少劳动力,还有两位病人要照顾,安徽援藏干部冯健和他的援藏同事们不约而同地拿出了自己的生活费塞给老人。
四年前,同样在措美县,每次见到援藏干部熊言松,吾金老人都要双手握住他的手贴在额头上,嘴里不停地说着谢谢。原来,熊言松看到老人家中只有一间又破又旧、几乎要坍塌的小房子。熊言松筹措2万元资金给老人建起了三间新房,并自掏腰包给老人买了一台大屏幕电视机。
安徽援藏干部用自己的真情付出和真心奉献,赢得了当地农牧民群众的认可与好评。
“我们不是过客,要做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援藏干部,真正地把这里当作自己的故乡,把这里的农牧民当成自己的亲人,真诚付出,无私奉献,留下一些值得彼此怀念的真感情。”安徽第五批援藏工作队总领队、山南地委副书记张明曾这样告诫自己的援藏同事。
12年间,安徽援藏干部把工作做到了农牧民兄弟的田间炕头,让藏民族之源的干部群众感受到了来自江淮大地的关心与关爱。
“我在县里工作了十多年,从第一批安徽援藏干部到现在的第五批,看着他们来了又离开,看着他们为错那的老百姓奔波忙碌,看着错那一天比一天好,我从心里感谢他们。感谢他们为错那做的一切。”错那县旅游局局长阿边动情地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