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援藏新模式:家门口的内地西藏班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 时间: 2015-07-06

  思考了大约20秒,常爱民痛快答应了——从2014年9月1日起,这位有着十几年班主任经验的数学教师,就担任西藏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初一三班的班主任。挑战从那一刻开始,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他感受到了太多的“不一样”,也收获了太多的“不一样”。

  和常爱民有同样感受的,还有来自北京各个区县的51名优秀教师。他们远离北京舒适的生活,来到雪域高原,带着办“家门口的内地西藏班”的理想,一同开创了北京教育援藏的新模式。

  享受“和北京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

  2014年9月1日,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建成招生。这所由北京出资2.5亿元兴建的中学,一开始打出的旗号就与众不同:办“家门口的内地西藏班”。校长以及管理团队,均来自北京名校,52名北京优秀教师齐集拉萨,这在西藏教育援藏史上还是第一次。

  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主要来自拉萨周边牧区的2800余名学生在这里享受到了“和北京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北京援藏指挥部总指挥、拉萨市委副书记马新明说:“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完全按照北京示范中学标准建设,所有教学设备也均按北京标准配齐,部分专业实验室甚至填补了西藏教育空白。”

  硬件“首善标准”,软件更向北京看齐。

  一年来,学校管理团队系统梳理了学校的管理制度并新设了教学监控中心保障所有制度得到精细化执行。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宋志军告诉记者,在教研方面做到“送出去,请进来”:先后分两批将60多名教师送到北京学校跟岗学习,同时邀请北京名师来西藏举办讲座,进班诊断。“平常还不定期举办各种教学技能培训、比赛”。宋志军坚信,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教学理念,一定会在雪域高原扎下根。

  远在学校落成之前,为了尽早熟悉拉萨教育状况,校长张大力一行4人就来到拉萨,一个多月的细致调研,使他们对新学校的发展规划有了思路。尽管偶尔要调整,但张大力目标清晰,“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并不是简单地在西藏建一所北京学校,而是适应当地学生需要,形成适合当地学情的教育模式。”

  “咱到西藏干吗来了?”

  说起老师要走,初一三班的白马央金哭了。常爱民一边安慰她,自己的眼泪也掉了下来。

  一年的时光太长又太短,长到可以使得央金这样一个原本腼腆不爱说话,甚至逃避上学的女孩,变得活泼开朗;短到转眼又要分别。“家长们那么信任我们,千里迢迢把孩子交给我们,孩子们那么信任我们,不给他们最好的教育最多的爱,说不过去。”常爱民说,在学校,每天早晚,走廊上、草地上随处可见捧着课本认真读书的学生,在整个拉萨,我们学生努力学习的氛围,绝对是一景,“这说明什么,我们是带着使命来的,我们的努力是不辜负这里的学生。”

  把学校建到牧区学生家门口,免除了西藏孩子远离家乡的痛苦,对北京援藏的50余位干部教师来说,则意味着要适应高原环境和与亲人的长期别离。父亲做手术无法在身边、孩子高考无法陪伴、轻伤不下高原……

  张大力不爱诉苦。他举了一个例子,他们有位老师,有一次在会上哑着嗓子说了半句话:

  “咱到西藏干吗来了?”话只有半句,但老师们都明白,到西藏来不是要待遇混日子的,是真心真意、实实在在干实事的,“我希望我们的努力,能使这里的孩子像雄鹰一样,从群山之巅,俯瞰世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首页 发布厅 新闻中心 五位一体 党的建设 地市动态 群团工作 援藏专栏 反分裂 民族宗教工作 西藏党史 视频中心 资料库 党报党刊
首页>援藏专栏>援藏故事
北京教育援藏新模式:家门口的内地西藏班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06日

  思考了大约20秒,常爱民痛快答应了——从2014年9月1日起,这位有着十几年班主任经验的数学教师,就担任西藏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初一三班的班主任。挑战从那一刻开始,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他感受到了太多的“不一样”,也收获了太多的“不一样”。

  和常爱民有同样感受的,还有来自北京各个区县的51名优秀教师。他们远离北京舒适的生活,来到雪域高原,带着办“家门口的内地西藏班”的理想,一同开创了北京教育援藏的新模式。

  享受“和北京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

  2014年9月1日,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建成招生。这所由北京出资2.5亿元兴建的中学,一开始打出的旗号就与众不同:办“家门口的内地西藏班”。校长以及管理团队,均来自北京名校,52名北京优秀教师齐集拉萨,这在西藏教育援藏史上还是第一次。

  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主要来自拉萨周边牧区的2800余名学生在这里享受到了“和北京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北京援藏指挥部总指挥、拉萨市委副书记马新明说:“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完全按照北京示范中学标准建设,所有教学设备也均按北京标准配齐,部分专业实验室甚至填补了西藏教育空白。”

  硬件“首善标准”,软件更向北京看齐。

  一年来,学校管理团队系统梳理了学校的管理制度并新设了教学监控中心保障所有制度得到精细化执行。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宋志军告诉记者,在教研方面做到“送出去,请进来”:先后分两批将60多名教师送到北京学校跟岗学习,同时邀请北京名师来西藏举办讲座,进班诊断。“平常还不定期举办各种教学技能培训、比赛”。宋志军坚信,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教学理念,一定会在雪域高原扎下根。

  远在学校落成之前,为了尽早熟悉拉萨教育状况,校长张大力一行4人就来到拉萨,一个多月的细致调研,使他们对新学校的发展规划有了思路。尽管偶尔要调整,但张大力目标清晰,“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并不是简单地在西藏建一所北京学校,而是适应当地学生需要,形成适合当地学情的教育模式。”

  “咱到西藏干吗来了?”

  说起老师要走,初一三班的白马央金哭了。常爱民一边安慰她,自己的眼泪也掉了下来。

  一年的时光太长又太短,长到可以使得央金这样一个原本腼腆不爱说话,甚至逃避上学的女孩,变得活泼开朗;短到转眼又要分别。“家长们那么信任我们,千里迢迢把孩子交给我们,孩子们那么信任我们,不给他们最好的教育最多的爱,说不过去。”常爱民说,在学校,每天早晚,走廊上、草地上随处可见捧着课本认真读书的学生,在整个拉萨,我们学生努力学习的氛围,绝对是一景,“这说明什么,我们是带着使命来的,我们的努力是不辜负这里的学生。”

  把学校建到牧区学生家门口,免除了西藏孩子远离家乡的痛苦,对北京援藏的50余位干部教师来说,则意味着要适应高原环境和与亲人的长期别离。父亲做手术无法在身边、孩子高考无法陪伴、轻伤不下高原……

  张大力不爱诉苦。他举了一个例子,他们有位老师,有一次在会上哑着嗓子说了半句话:

  “咱到西藏干吗来了?”话只有半句,但老师们都明白,到西藏来不是要待遇混日子的,是真心真意、实实在在干实事的,“我希望我们的努力,能使这里的孩子像雄鹰一样,从群山之巅,俯瞰世界”。

版权所有: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

备案号: 藏ICP备11000106号-3 藏公网安备5401020200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