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雪域高原播撒大爱——记援藏干部的榜样周广智

来源: 新华社、西藏日报 作者: 时间: 2011-11-02

  曲水,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地名。

  在西藏,这个本来名不见经传的小县正在经历着风生水起的巨大变化——经济蓬勃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周广智,一位从发达地区志愿来援藏的县委书记。

  他牢记使命,无私奉献;创新理念,谋求发展——一切为了曲水的发展进步、百姓的幸福安康。

  信念——

  “到了西藏,才知道发展意味着什么”

  曲水,地处西藏中南部的拉萨河下游,藏语意为“流水沟”。

  援藏前,周广智在江苏省泰州市工作,从没到过西藏,更不晓得有一个叫曲水的小县。

  尽管对这个自己将要工作至少3年的地方进行过种种想象,但当身处曲水时,现实还是让周广智吃了一惊:全县仅有人口3.5万,年财政收入更只有区区850万元。

  “以前一直在发达地区工作,即使是曾经过工作的乡镇,每年的财政收入也会过亿。”周广智感慨地说,“到了西藏,才知道发展意味着什么。”

  “曲水这么落后,当一把手的无论如何也坐不住啊。”尽管有强烈的高原反应,头痛与恶心不断袭来,但到曲水的第二天,周广智还是一头扎了下去。

  跑基层,访群众,听汇报,理思路……在曲水当县委书记的头一个月,周广智就在高原反应与高强度工作交替中度过了。

  跑遍了全县五乡一镇和部分村户,晒黑了脸,记满了流水账,摸清了“家底”。“消失”一个月后再次出现在县委大院,机关工作人员这才有机会好好端详一下新来的书记——架着一副眼镜,面容和蔼,说起话来带着浓重的江南口音……

  周广智很快主持召开了他到任后的第一次县委常委会,果断提出了“农业抓调整、工业抓园区、农村抓配套、城市出形象”的工作思路。

  “周书记工作经历丰富,看问题非常准,一下子就找到了曲水的症结所在,不得不叫人佩服。”曲水县委副书记、县长孙宝祥如此评价道。

  说一千,道一万,落实是关键。要把县委的工作思路变成现实,必须找到发展的突破口。

  周广智将目光投向了曲水连片的大棚。曲水县原有300多座大棚,大多由政府投资建设,供当地农牧民免费使用,可真正用大棚种经济作物的却寥寥无几。

  曲水是典型的农业县,传统作物是青稞。农牧民种植青稞是靠天吃饭,即使收成不好,也能自给自足。

  对于大棚、设施农业这些新鲜事物,既需要技术,又要耗时间,祖祖辈辈靠种青稞过来的曲水老百姓自然难以接受。

  “好习惯要坚持,坏习惯一定要打破,不然发展就是一句空话。”看着一排排闲置的大棚,周广智恨不得亲自去种。

  既然当地人不愿意尝试,那就去外面请人,弄出个榜样给大家看。周广智利用冬天回乡休假的机会,奔波于江浙一带,一靠优惠政策,二靠各方帮助,终于引来了浙江商人俞国庆。

  “刚来时人生地不熟,语言沟通也困难,要不是周书记找我长谈,我真的不想干了。”忆起过往,俞国庆多少有些愧疚。

  好在他用实实在在的业绩给了周广智一个交代,承包的92个大棚,种出了西藏以往难见的水果、花卉,特别是这里出产的草莓,一举打破了西藏人吃外地草莓的历史,市场价能卖到20元一斤。

  俞国庆种大棚赚得盆满钵满,周边村镇的百姓再也坐不住了。这时,周广智给了俞国庆一个硬任务:“你是我请来的,要毫无保留地把种植技术传授给当地百姓,带动他们一起致富。”

  曲水许多农牧民逐渐靠大棚富了起来。在南木乡,608个高效节能温室整齐排列,建成了曲水县的西瓜基地。

  “以前我们对大棚种植很排斥,后来周书记让外地人种,我们才看到好处。现在全乡80%的农户都种起西瓜,每户年收入可以达到七千元到一万元,比种青稞强多了。”南木乡副乡长德吉琼宗告诉记者。

  “农业搞好了,老百姓小富即安可以,要让曲水全县富起来,非上工业不可。”周广智于是又在县城边上的一片空地上开辟了又一个“战场”。

  2008年,周广智提出大园区发展思路,将曲水县的绿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和聂当工业园区合并为雅江工业园区。两园并作一园,面积扩大至2.4平方公里,便于统一招商和管理。

  园区有了,但现实的地理和自然环境,使招商引资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靠优惠政策的吸引,一些企业会来这里投资建厂。可要留住他们,非用真情真意不可。”周广智深知在曲水搞工业的难处。

  在园区投资建厂的西藏远征纸业公司总经理王隆跟周广智已经是老熟人了。“当初在这里建厂电压不足,周书记多方协调,最终给我们从电厂拉出了一条专线。”王隆说,“我们厂子离县城很近,周书记空闲的时候就会到厂里转一转,反复问我们还有什么困难。周书记发展曲水工业的痴情真是让人感动。”

  情谊打动人心。就冲着周广智的真性情,远征纸业决定再上一条生产线,公司总产值可达5亿元,为曲水上缴的利税可达4000万元。

  “如果没有周书记,我们公司早就关门了。”每次说到周广智,入驻园区的西藏金哈达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扎西总是很激动。

  原来,这家公司成立后,生产批件一直未获批复,只能靠贴牌生产勉强维持。周广智来到曲水得知情况后,亲自帮助这家企业跑批件,最终获得了藏药研发资格,生产和销售由此步入正轨。

  周广智不止让这一家企业起死回生。位于聂当乡的西藏信通水泥有限公司由于工艺落后,设备老旧,产量低下,一直处于低迷境况。为了挽救企业,周广智一到拉萨开会,就去找各个相关部门反映情况。

  功夫不负有心人。自治区最终拿出一个方案,让这家企业与外县的另一家水泥厂合并重组,成立了一家年产120万吨的大型水泥企业。

  让周广智欣慰的是,今天的雅江工业园区已迅速崛起,成片入驻的65家企业与县城连为一体,这座小县由此诞生出令周边几个县艳羡不已的产业集群。

  而让曲水县人民感到振奋和骄傲的是一组漂亮的数字——2010年,曲水实现人均生产总值13023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890元,工业总产值4.2亿元,财政收入2274万元,全都是2006年的两倍以上。

  责任——

  “援藏干部必须处理好团结稳定问题,否则再好的发展思路都是白搭”

  在西藏做县委书记,两件大事要抓,一是发展,一是稳定。

  2008年,拉萨发生“3·14”事件,正在内地休假的周广智接到这个紧急电话后,立即动身返回西藏。 

  回到曲水的当天,周广智直奔维稳工作一线,连夜带领干部职工加强对各个要害部门的防控,进行24小时不间断巡逻。

  重返高原加上过度劳累,周广智在晚上巡逻途中突然晕倒。被人抬回宿舍后,他一边吸氧,一边指挥工作。

  据县委工作人员回忆,在处理“3·14”事件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周书记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甚至没洗过一次热水澡。

  “援藏干部必须处理好团结稳定问题,否则,再好的发展思路都是白搭。”这是周广智事后反复讲的一句话。

  在西藏,稳定无小事,特别是涉及群众利益的事件,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出大问题。

  2010年9月,连接拉萨和日喀则的拉日铁路开工建设。这条全长253公里的铁路,有三分之一的路程在曲水县境内。

  建设铁路,对曲水县和曲水百姓来说都是好事,可征地拆迁补偿、工地劳资利益分配等问题和矛盾也接踵而至。

  工程开工不久,因为一起拆迁纠纷,一些群众聚集起来,找施工方要说法,双方由此对峙且情绪激动。

  周广智得知消息后,组织群众和施工方坐下来。为了调解双方的对立,周广智一气说了几个小时,最终提出了“三个坚决”的原则:坚决支持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坚决维护群众合法利益,坚决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经过深入细致的工作,矛盾平息了,双方满意了。

  最终,拉日铁路涉及曲水段施工的3个乡镇、9个行政村的征地全部完成,工程顺利进行,农牧民群众也按时足额领到了征地拆迁补偿费,社会治安井然有序。

  民族团结是西藏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周广智深知其中的道理。

  “客观地讲,一开始进来,我还有藏族、汉族这样的概念。”周广智坦言道。

  “呆了四年多以后,我完全感觉不到藏、汉有什么区别,在我的眼里,只有同事、兄弟、朋友这样的关系。”

  “只有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把这里的人民当成自己的亲人,对这里的一切投入真挚的感情,我的工作才能有依有靠、有所作为。”周广智说。

  关爱——

  “对领导干部来说,群众冷暖永远是大事”

  腰间别个小酒壶,手上提个酥油茶瓶。直到今天,周广智依然记得他刚到曲水时在街上看到的景象。

  “那时候老百姓主要从事传统种植业、养殖业,相对来说,事情少一些,喝青稞酒、酥油茶的时间也就多一些。”周广智说。

  有了青稞酒、酥油茶,并不代表日子好过了。怎么样让百姓忙起来、富起来,一直是周广智思考的一个大问题。

  让百姓致富,周广智点子多,办法好,往往一用就灵。

  这几年,地势平坦的几个乡通过搞设施农业,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可地势较高的茶巴拉乡、达嘎乡却不具备搞设施农业的条件。

  “都是曲水的兄弟姐妹,不能有的穷,有的富,要一碗水端平。”周广智想。

  有一段时间,一到周末,周广智就叫上司机其加,专门去茶巴拉和达嘎。其加说:“书记一般不带其他人,下了车直奔田间地头,一边问家长里短,一边打听农业生产情况,常常顾不上吃饭。”

  实地探访,咨询专家,周广智为两个乡开出了“药方”——种植土豆。

  当地人对此很是纳闷:“我们一直种青稞、小麦,哪会种土豆啊?”

  周广智的理由却很充分:“茶巴拉和达嘎都是沙质土,种土豆产量高,每亩收入可以达到青稞的几倍。”

  老百姓不相信,周广智就做起来给他们看。

  他找了一片试验田,收获时节亲自参与采挖、过秤,最后算账给农户看。

  达嘎乡色达村格龙一家看明白了这笔账——以前种青稞亩产几百斤,种土豆亩产最高能达到7000斤,两种作物收购价格差不多,收入肯定能翻上好几倍。

  第二年,格龙家的8亩地全部种上了土豆,当年每亩的纯收入有3000多元。格龙说:“周书记真是替我们老百姓着想,有这样的书记,真是曲水的福分。”

  达嘎乡党委书记色珠告诉记者:“现在全乡有1.5万亩土地,土豆种植面积达到9300亩,去年仅种土豆,全乡人均就增收2600元。”

  “我们的土豆已经卖到了土豆种植大省甘肃和青海了。”色珠骄傲地说道。

  就业是民生之本。“老百姓多赚一块钱,生活就会好一点。”抱着这样的想法,周广智不放弃一切可以让百姓谋生、增加收入的机会。

  拉日铁路开工后,周广智看到施工工地有大量的就业机会,但是附近百姓却不愿意去。原来,施工方开出的劳务费价格过低,老百姓赚不到多少钱。

  周广智决定亲自出马,找沿线的施工队一个一个谈。跟施工队老板摆事实、讲道理,周广智硬是将运输土方的劳务报酬由每方两三元讲到了每方6元以上。

  与他共事两年的县委常务副书记李维生说:“老百姓在他心中的地位太重了,只要有关系到百姓的事情,无论大小,他事必躬亲。”

  老百姓这下乐了,纷纷出资甚至贷款购买车辆,几百人跑起了运输。

  可问题又来了。周广智算了一下,全县现有各类重型机械800多辆,资产累计超过两个亿,90%以上都是百姓为了拉日铁路工程自己购买的。可是,这项工程的路基填方施工今年年底就要结束了,那么多的车辆怎么办?老百姓的贷款怎么还?

  想到这些,周广智不禁忧心忡忡。他找来相关部门,商量对策,提出必须在老百姓遇到困难前找到出路。

  当老百姓忙着跑运输的时候,周书记已经替他们找好了后路——卖掉一部分机械,组建专业运输队,成立运输合作社,到外地承揽工程。

  周广智常对身边工作人员说:“对领导干部来说,群众冷暖永远是大事。”

  正因如此,事关百姓利益的事,他总是能做到未雨绸缪。

  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前夕,自治区第一条高速公路机场高速通车了。这条公路有十几公里从曲水境内穿过。

  一天工作间隙,周广智突然问时任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阿贵:“高速通车了,你觉得怎么样?”

  “很好啊,很方便啊。”阿贵随口答道。

  不过,周广智想到的不是路,而是百姓的生计。

  原来,曲水境内的318国道在高速通车前是去往首府拉萨的必经之路。国道两侧分布了大量的大棚,种植户则在路边摆摊,售卖水果。

  说到这里,阿贵终于明白了书记的意思。他带着几个人下去调查,果然发现了书记担心的问题:318国道通行车辆大幅减少,种植户的水果销量也随之下降。

  “老百姓想不到的,我们要为他们早想一步,想深一步,这样才能有备无患。”周广智这样说道。

  解决方案很快拿了出来,包括组建专业销售队伍、实现农超对接、创建果品节等。没过多久,果品种植户就由悲转喜,有了固定销路,再也不用在路边摆摊,风里来、雨里去了。

  四年过去了,今天的曲水百姓给周广智的又是什么印象?周广智说:“人们的脚步加快了,行色匆匆的人多了,这说明他们都有事情干了,有钱赚了,有奔头了。”

  深情——

  “我熟悉百姓,热爱百姓,百姓在我心中的地位很高”

  周广智对曲水百姓有一种深沉的爱。

  2008年,周广智在茶巴拉乡下乡时,无意中了解到,茶巴拉村一位叫德琼的村民丈夫去世,唯一的儿子在上学,孤儿寡母生活困难,一直住在低矮破旧的土坯房中。

  周广智当即决定,把德琼家作为自己的扶贫联系户,并从自己不多的工资中拿出一万元,结合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资金,先为她家修起新房。

  当年,德琼家住进了新房。周广智仍不放心这对母子的生活,又委托乡里,让德琼在乡政府食堂打零工,增加点收入。

  这位没有多少文化的藏族妇女逢人便说:“周书记是好人,对我这样一个陌生人,像对待自己的亲人。”

  自己掏钱帮贫困百姓建房,周广智并不只有这一次。第二年,他又把同村的普琼、索朗确定为自己的扶贫联系户,为两家各出资4万元,盖起了新房。同时,他还为普琼的两个儿子联系在企业就业,让全家人的生活好了起来。

  四年时间,周广智对口帮扶了5个贫困户,为他们建起了4座新房。

  这是援藏干部的情怀,这是共产党人的大爱。

  扶贫只能帮一阵,建立扶贫制度才是长久之计。

  2009年藏历新年前夕,周广智到才纳乡慰问群众。走到才纳村时,周广智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躺在破旧的土坯房前。

  周广智走上前去,关心地询问起来。老太太叫白玛,69岁了,家里有两个还没出嫁的女儿,生活很困难。前不久,白玛得了肾病,因为没有钱去医院,只能在天好的时候出来晒晒太阳。

  再一打听,原来白玛是1966年入党的老党员。一向温和的周广智对乡里的工作人员发了脾气:“一位老党员,曾经作出那么大的贡献,如今却没钱治病,叫人寒心啊。”

  “这是我自己的失职,我对不起群众。”周广智随后又作起了自我批评。

  他马上安排车辆,把老人送到县医院治疗。

  回到县里,他立即召开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整合资金60万元,为全县党龄在40年以上的困难老党员免费新建住房,提供免费医疗,同时将党内激励帮扶基金增加到20万元。

  周广智常常对人说:“我是从农村出来的,我熟悉百姓,热爱百姓,百姓在我心中的地位很高。”

  曲水县委办公室主任任映绮说:“只要是关系到老百姓的事,即使有再大的危险和困难,周书记也总是走在最前面。”

  无论什么时候,特别是有急、难、险、重任务和灾情发生的时候,周广智都坚持到现场和第一线组织指挥,直到险情完全排除,群众全部平安。

  2008年10月6日,邻县当雄发生里氏6.6级地震,曲水县有强烈震感。周广智迅速与县委班子的其他同志分头深入各乡镇查看灾情,组织群众疏散,并积极为受灾群众申请活动板房、帐篷、棉被等救灾物资,确保无一人在危房中过夜,无一人受冻挨饿。

  去年7月30日,一场特大暴雨导致曲水境内318国道被泥石流淹没。当晚9点多,得知消息后,周广智亲自带队赶赴现场。

  天黑雨急,他卷起裤脚在泥泞中深一脚浅一脚,指挥抢险救灾。整整一个通宵,全身湿透,周广智却浑然不知。

  周广智还十分注重群众关心的教育问题。

  下乡走访中,周广智得知,曲水县教学点布局分散,办学条件较差,严重影响了办学质量。周广智说:“在一些偏远乡村教学点,甚至一个老师教5个年级,学生在校玩的时间超过上课时间,完全是在‘放羊’。”

  “再苦,不能苦了孩子!”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周广智带领曲水干部群众用两年时间,将原来的13所完小、19个教学点优化整合为7所完小,实现了“中学生集中到县、小学生集中到乡”。

  从此,曲水原有的办学模式被彻底打破,教学质量迅速提高,越来越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开心上学。

  坚守——

  “留下是为了让曲水的发展基础更扎实,让藏族群众早点过上好日子”

  留下,还是离开?

  2010年7月,3年援藏期满,是回到工作生活环境优越的江苏,还是继续坚守在青藏高原?是回到日思夜想的亲人身边,还是继续带领藏族同胞过上好日子?

  这样的问题,一度让周广智陷入纠结当中。

  他想起3年前,组织确定他到曲水援藏时,瘫痪在床的老母亲跟他说:“儿子,你放心去,把工作搞好,我还有家里其他人照顾。”

  他仍深深记得,刚踏上曲水这片土地时,迎接他的是洁白的哈达和醇香的美酒,还有一张张真诚而充满期盼的笑脸。

  决定,在刹那间完成,且义无反顾。周广智选择留在曲水,再干3年。

  周广智说:“留下是为了进一步改变当地落后面貌,使曲水的发展更具科学性和连续性,让曲水的发展基础更扎实,让藏族群众早点过上好日子。”

  周广智和曲水群众越来越亲近了,越来越像曲水人了。可群众也心疼地发现,周书记和来的时候相比,面容苍老了,皮肤黑了,白头发多了。

  周广智的母亲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她不知道西藏在哪个方向,也不知道西藏有多远。但她知道国家需要儿子到西藏去,说明儿子有出息。周广智到西藏后,老人每天若有所思地好像在等待什么人。别人问她:“你在等谁呀?”她回答:“我在等我儿子!”

  今年5月,母亲病情突然加重,不幸离开人世,远在曲水的周广智强忍悲痛,坚持处理完拉日铁路上的事情后才匆忙赶回家中。跪在母亲的灵柩前,周广智不禁失声痛哭。没有很好地孝顺母亲,没能见老母亲最后一面,这是他一辈子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前年,因一次意外事故,周广智妻子张德全的胳膊被摔成粉碎性骨折,做手术时,周广智赶了回去。想到曲水的工作,想到曲水更多的兄弟姐妹,周广智对妻子说:“我不能照顾你了,好多事情等着我处理呢,我得回曲水。”就这样,回去没几天,他又返回了工作岗位。

  今年7月,张德全所在的单位给了她两个月时间到西藏探亲。可7月正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大庆最忙的时候,周广智天天早出晚归,张德全待在宿舍连他人影也难见着。本来,早就商量好,让丈夫陪着出去好好玩玩,看看风景,逛逛八廓街,谁知结果是这样。

  周广智清楚自己确实没时间陪妻子,就对宿舍里呆了十多天的妻子说:“你还是回去吧。”

  相知莫如妻,张德全最了解周广智。她明白,丈夫每天给家里打一个电话,虽然通话时间不长,同样的话说了很多遍,但字字牵肠挂肚,句句情真意切。

  由于长期的高强度工作,周广智经常头痛失眠。去年10月,他得了肺炎,医生要求他住院治疗,但他放不下工作,一天也没有住院。

  整整10天,他每天中午和晚上下班后到县医院输液,输完液便回到办公室坚持工作。同事们看到他难受的样子,都劝他到内地休养一段时间,但是他坚决不肯。这次患病让周广智元气大伤,身体大不如前。 

  今年已经46岁的周广智就像个陀螺,不知疲倦地旋转着。“按规定,援藏干部四年援藏该有8个月的假期,可周广智加在一起只休息了80多天。”江苏省第六批援藏干部领队、拉萨市委常务副书记焦建俊告诉记者。

  坚守,是周广智作为一名援藏干部不变的信念。

  “西藏在我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援藏是我最大的心愿,就年龄而言,这次援藏也是我最后的机会。如果组织上能批准我的请求,我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西藏曲水人民满意,为泰州干部争光。”

  这是2007年5月9日周广智写给江苏省泰州市委组织部的援藏申请书。语言虽然平实无华,但字句之间却透露出一名共产党员无私奉献、勇于争先的精神光芒。

  有一种态度叫坚守;

  有一种性格叫执着;

  有一种人生叫追求;

  有一种情怀叫大爱无疆!

  周广智正是用自己的执着和坚守,为了曲水这方热土上各族百姓的福祉而不懈追求,把无疆大爱倾情播洒在雪域高原!

  (新华社11月1日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首页 新闻中心 信息公开 党的建设 部门动态 地市动态 民族团结 援藏专栏 视频中心 资料库 西藏党史 党报党刊
首页>援藏专栏>援藏人物
在雪域高原播撒大爱——记援藏干部的榜样周广智
来源:新华社、西藏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02日

  曲水,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地名。

  在西藏,这个本来名不见经传的小县正在经历着风生水起的巨大变化——经济蓬勃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周广智,一位从发达地区志愿来援藏的县委书记。

  他牢记使命,无私奉献;创新理念,谋求发展——一切为了曲水的发展进步、百姓的幸福安康。

  信念——

  “到了西藏,才知道发展意味着什么”

  曲水,地处西藏中南部的拉萨河下游,藏语意为“流水沟”。

  援藏前,周广智在江苏省泰州市工作,从没到过西藏,更不晓得有一个叫曲水的小县。

  尽管对这个自己将要工作至少3年的地方进行过种种想象,但当身处曲水时,现实还是让周广智吃了一惊:全县仅有人口3.5万,年财政收入更只有区区850万元。

  “以前一直在发达地区工作,即使是曾经过工作的乡镇,每年的财政收入也会过亿。”周广智感慨地说,“到了西藏,才知道发展意味着什么。”

  “曲水这么落后,当一把手的无论如何也坐不住啊。”尽管有强烈的高原反应,头痛与恶心不断袭来,但到曲水的第二天,周广智还是一头扎了下去。

  跑基层,访群众,听汇报,理思路……在曲水当县委书记的头一个月,周广智就在高原反应与高强度工作交替中度过了。

  跑遍了全县五乡一镇和部分村户,晒黑了脸,记满了流水账,摸清了“家底”。“消失”一个月后再次出现在县委大院,机关工作人员这才有机会好好端详一下新来的书记——架着一副眼镜,面容和蔼,说起话来带着浓重的江南口音……

  周广智很快主持召开了他到任后的第一次县委常委会,果断提出了“农业抓调整、工业抓园区、农村抓配套、城市出形象”的工作思路。

  “周书记工作经历丰富,看问题非常准,一下子就找到了曲水的症结所在,不得不叫人佩服。”曲水县委副书记、县长孙宝祥如此评价道。

  说一千,道一万,落实是关键。要把县委的工作思路变成现实,必须找到发展的突破口。

  周广智将目光投向了曲水连片的大棚。曲水县原有300多座大棚,大多由政府投资建设,供当地农牧民免费使用,可真正用大棚种经济作物的却寥寥无几。

  曲水是典型的农业县,传统作物是青稞。农牧民种植青稞是靠天吃饭,即使收成不好,也能自给自足。

  对于大棚、设施农业这些新鲜事物,既需要技术,又要耗时间,祖祖辈辈靠种青稞过来的曲水老百姓自然难以接受。

  “好习惯要坚持,坏习惯一定要打破,不然发展就是一句空话。”看着一排排闲置的大棚,周广智恨不得亲自去种。

  既然当地人不愿意尝试,那就去外面请人,弄出个榜样给大家看。周广智利用冬天回乡休假的机会,奔波于江浙一带,一靠优惠政策,二靠各方帮助,终于引来了浙江商人俞国庆。

  “刚来时人生地不熟,语言沟通也困难,要不是周书记找我长谈,我真的不想干了。”忆起过往,俞国庆多少有些愧疚。

  好在他用实实在在的业绩给了周广智一个交代,承包的92个大棚,种出了西藏以往难见的水果、花卉,特别是这里出产的草莓,一举打破了西藏人吃外地草莓的历史,市场价能卖到20元一斤。

  俞国庆种大棚赚得盆满钵满,周边村镇的百姓再也坐不住了。这时,周广智给了俞国庆一个硬任务:“你是我请来的,要毫无保留地把种植技术传授给当地百姓,带动他们一起致富。”

  曲水许多农牧民逐渐靠大棚富了起来。在南木乡,608个高效节能温室整齐排列,建成了曲水县的西瓜基地。

  “以前我们对大棚种植很排斥,后来周书记让外地人种,我们才看到好处。现在全乡80%的农户都种起西瓜,每户年收入可以达到七千元到一万元,比种青稞强多了。”南木乡副乡长德吉琼宗告诉记者。

  “农业搞好了,老百姓小富即安可以,要让曲水全县富起来,非上工业不可。”周广智于是又在县城边上的一片空地上开辟了又一个“战场”。

  2008年,周广智提出大园区发展思路,将曲水县的绿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和聂当工业园区合并为雅江工业园区。两园并作一园,面积扩大至2.4平方公里,便于统一招商和管理。

  园区有了,但现实的地理和自然环境,使招商引资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靠优惠政策的吸引,一些企业会来这里投资建厂。可要留住他们,非用真情真意不可。”周广智深知在曲水搞工业的难处。

  在园区投资建厂的西藏远征纸业公司总经理王隆跟周广智已经是老熟人了。“当初在这里建厂电压不足,周书记多方协调,最终给我们从电厂拉出了一条专线。”王隆说,“我们厂子离县城很近,周书记空闲的时候就会到厂里转一转,反复问我们还有什么困难。周书记发展曲水工业的痴情真是让人感动。”

  情谊打动人心。就冲着周广智的真性情,远征纸业决定再上一条生产线,公司总产值可达5亿元,为曲水上缴的利税可达4000万元。

  “如果没有周书记,我们公司早就关门了。”每次说到周广智,入驻园区的西藏金哈达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扎西总是很激动。

  原来,这家公司成立后,生产批件一直未获批复,只能靠贴牌生产勉强维持。周广智来到曲水得知情况后,亲自帮助这家企业跑批件,最终获得了藏药研发资格,生产和销售由此步入正轨。

  周广智不止让这一家企业起死回生。位于聂当乡的西藏信通水泥有限公司由于工艺落后,设备老旧,产量低下,一直处于低迷境况。为了挽救企业,周广智一到拉萨开会,就去找各个相关部门反映情况。

  功夫不负有心人。自治区最终拿出一个方案,让这家企业与外县的另一家水泥厂合并重组,成立了一家年产120万吨的大型水泥企业。

  让周广智欣慰的是,今天的雅江工业园区已迅速崛起,成片入驻的65家企业与县城连为一体,这座小县由此诞生出令周边几个县艳羡不已的产业集群。

  而让曲水县人民感到振奋和骄傲的是一组漂亮的数字——2010年,曲水实现人均生产总值13023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890元,工业总产值4.2亿元,财政收入2274万元,全都是2006年的两倍以上。

  责任——

  “援藏干部必须处理好团结稳定问题,否则再好的发展思路都是白搭”

  在西藏做县委书记,两件大事要抓,一是发展,一是稳定。

  2008年,拉萨发生“3·14”事件,正在内地休假的周广智接到这个紧急电话后,立即动身返回西藏。 

  回到曲水的当天,周广智直奔维稳工作一线,连夜带领干部职工加强对各个要害部门的防控,进行24小时不间断巡逻。

  重返高原加上过度劳累,周广智在晚上巡逻途中突然晕倒。被人抬回宿舍后,他一边吸氧,一边指挥工作。

  据县委工作人员回忆,在处理“3·14”事件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周书记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甚至没洗过一次热水澡。

  “援藏干部必须处理好团结稳定问题,否则,再好的发展思路都是白搭。”这是周广智事后反复讲的一句话。

  在西藏,稳定无小事,特别是涉及群众利益的事件,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出大问题。

  2010年9月,连接拉萨和日喀则的拉日铁路开工建设。这条全长253公里的铁路,有三分之一的路程在曲水县境内。

  建设铁路,对曲水县和曲水百姓来说都是好事,可征地拆迁补偿、工地劳资利益分配等问题和矛盾也接踵而至。

  工程开工不久,因为一起拆迁纠纷,一些群众聚集起来,找施工方要说法,双方由此对峙且情绪激动。

  周广智得知消息后,组织群众和施工方坐下来。为了调解双方的对立,周广智一气说了几个小时,最终提出了“三个坚决”的原则:坚决支持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坚决维护群众合法利益,坚决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经过深入细致的工作,矛盾平息了,双方满意了。

  最终,拉日铁路涉及曲水段施工的3个乡镇、9个行政村的征地全部完成,工程顺利进行,农牧民群众也按时足额领到了征地拆迁补偿费,社会治安井然有序。

  民族团结是西藏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周广智深知其中的道理。

  “客观地讲,一开始进来,我还有藏族、汉族这样的概念。”周广智坦言道。

  “呆了四年多以后,我完全感觉不到藏、汉有什么区别,在我的眼里,只有同事、兄弟、朋友这样的关系。”

  “只有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把这里的人民当成自己的亲人,对这里的一切投入真挚的感情,我的工作才能有依有靠、有所作为。”周广智说。

  关爱——

  “对领导干部来说,群众冷暖永远是大事”

  腰间别个小酒壶,手上提个酥油茶瓶。直到今天,周广智依然记得他刚到曲水时在街上看到的景象。

  “那时候老百姓主要从事传统种植业、养殖业,相对来说,事情少一些,喝青稞酒、酥油茶的时间也就多一些。”周广智说。

  有了青稞酒、酥油茶,并不代表日子好过了。怎么样让百姓忙起来、富起来,一直是周广智思考的一个大问题。

  让百姓致富,周广智点子多,办法好,往往一用就灵。

  这几年,地势平坦的几个乡通过搞设施农业,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可地势较高的茶巴拉乡、达嘎乡却不具备搞设施农业的条件。

  “都是曲水的兄弟姐妹,不能有的穷,有的富,要一碗水端平。”周广智想。

  有一段时间,一到周末,周广智就叫上司机其加,专门去茶巴拉和达嘎。其加说:“书记一般不带其他人,下了车直奔田间地头,一边问家长里短,一边打听农业生产情况,常常顾不上吃饭。”

  实地探访,咨询专家,周广智为两个乡开出了“药方”——种植土豆。

  当地人对此很是纳闷:“我们一直种青稞、小麦,哪会种土豆啊?”

  周广智的理由却很充分:“茶巴拉和达嘎都是沙质土,种土豆产量高,每亩收入可以达到青稞的几倍。”

  老百姓不相信,周广智就做起来给他们看。

  他找了一片试验田,收获时节亲自参与采挖、过秤,最后算账给农户看。

  达嘎乡色达村格龙一家看明白了这笔账——以前种青稞亩产几百斤,种土豆亩产最高能达到7000斤,两种作物收购价格差不多,收入肯定能翻上好几倍。

  第二年,格龙家的8亩地全部种上了土豆,当年每亩的纯收入有3000多元。格龙说:“周书记真是替我们老百姓着想,有这样的书记,真是曲水的福分。”

  达嘎乡党委书记色珠告诉记者:“现在全乡有1.5万亩土地,土豆种植面积达到9300亩,去年仅种土豆,全乡人均就增收2600元。”

  “我们的土豆已经卖到了土豆种植大省甘肃和青海了。”色珠骄傲地说道。

  就业是民生之本。“老百姓多赚一块钱,生活就会好一点。”抱着这样的想法,周广智不放弃一切可以让百姓谋生、增加收入的机会。

  拉日铁路开工后,周广智看到施工工地有大量的就业机会,但是附近百姓却不愿意去。原来,施工方开出的劳务费价格过低,老百姓赚不到多少钱。

  周广智决定亲自出马,找沿线的施工队一个一个谈。跟施工队老板摆事实、讲道理,周广智硬是将运输土方的劳务报酬由每方两三元讲到了每方6元以上。

  与他共事两年的县委常务副书记李维生说:“老百姓在他心中的地位太重了,只要有关系到百姓的事情,无论大小,他事必躬亲。”

  老百姓这下乐了,纷纷出资甚至贷款购买车辆,几百人跑起了运输。

  可问题又来了。周广智算了一下,全县现有各类重型机械800多辆,资产累计超过两个亿,90%以上都是百姓为了拉日铁路工程自己购买的。可是,这项工程的路基填方施工今年年底就要结束了,那么多的车辆怎么办?老百姓的贷款怎么还?

  想到这些,周广智不禁忧心忡忡。他找来相关部门,商量对策,提出必须在老百姓遇到困难前找到出路。

  当老百姓忙着跑运输的时候,周书记已经替他们找好了后路——卖掉一部分机械,组建专业运输队,成立运输合作社,到外地承揽工程。

  周广智常对身边工作人员说:“对领导干部来说,群众冷暖永远是大事。”

  正因如此,事关百姓利益的事,他总是能做到未雨绸缪。

  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前夕,自治区第一条高速公路机场高速通车了。这条公路有十几公里从曲水境内穿过。

  一天工作间隙,周广智突然问时任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阿贵:“高速通车了,你觉得怎么样?”

  “很好啊,很方便啊。”阿贵随口答道。

  不过,周广智想到的不是路,而是百姓的生计。

  原来,曲水境内的318国道在高速通车前是去往首府拉萨的必经之路。国道两侧分布了大量的大棚,种植户则在路边摆摊,售卖水果。

  说到这里,阿贵终于明白了书记的意思。他带着几个人下去调查,果然发现了书记担心的问题:318国道通行车辆大幅减少,种植户的水果销量也随之下降。

  “老百姓想不到的,我们要为他们早想一步,想深一步,这样才能有备无患。”周广智这样说道。

  解决方案很快拿了出来,包括组建专业销售队伍、实现农超对接、创建果品节等。没过多久,果品种植户就由悲转喜,有了固定销路,再也不用在路边摆摊,风里来、雨里去了。

  四年过去了,今天的曲水百姓给周广智的又是什么印象?周广智说:“人们的脚步加快了,行色匆匆的人多了,这说明他们都有事情干了,有钱赚了,有奔头了。”

  深情——

  “我熟悉百姓,热爱百姓,百姓在我心中的地位很高”

  周广智对曲水百姓有一种深沉的爱。

  2008年,周广智在茶巴拉乡下乡时,无意中了解到,茶巴拉村一位叫德琼的村民丈夫去世,唯一的儿子在上学,孤儿寡母生活困难,一直住在低矮破旧的土坯房中。

  周广智当即决定,把德琼家作为自己的扶贫联系户,并从自己不多的工资中拿出一万元,结合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资金,先为她家修起新房。

  当年,德琼家住进了新房。周广智仍不放心这对母子的生活,又委托乡里,让德琼在乡政府食堂打零工,增加点收入。

  这位没有多少文化的藏族妇女逢人便说:“周书记是好人,对我这样一个陌生人,像对待自己的亲人。”

  自己掏钱帮贫困百姓建房,周广智并不只有这一次。第二年,他又把同村的普琼、索朗确定为自己的扶贫联系户,为两家各出资4万元,盖起了新房。同时,他还为普琼的两个儿子联系在企业就业,让全家人的生活好了起来。

  四年时间,周广智对口帮扶了5个贫困户,为他们建起了4座新房。

  这是援藏干部的情怀,这是共产党人的大爱。

  扶贫只能帮一阵,建立扶贫制度才是长久之计。

  2009年藏历新年前夕,周广智到才纳乡慰问群众。走到才纳村时,周广智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躺在破旧的土坯房前。

  周广智走上前去,关心地询问起来。老太太叫白玛,69岁了,家里有两个还没出嫁的女儿,生活很困难。前不久,白玛得了肾病,因为没有钱去医院,只能在天好的时候出来晒晒太阳。

  再一打听,原来白玛是1966年入党的老党员。一向温和的周广智对乡里的工作人员发了脾气:“一位老党员,曾经作出那么大的贡献,如今却没钱治病,叫人寒心啊。”

  “这是我自己的失职,我对不起群众。”周广智随后又作起了自我批评。

  他马上安排车辆,把老人送到县医院治疗。

  回到县里,他立即召开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整合资金60万元,为全县党龄在40年以上的困难老党员免费新建住房,提供免费医疗,同时将党内激励帮扶基金增加到20万元。

  周广智常常对人说:“我是从农村出来的,我熟悉百姓,热爱百姓,百姓在我心中的地位很高。”

  曲水县委办公室主任任映绮说:“只要是关系到老百姓的事,即使有再大的危险和困难,周书记也总是走在最前面。”

  无论什么时候,特别是有急、难、险、重任务和灾情发生的时候,周广智都坚持到现场和第一线组织指挥,直到险情完全排除,群众全部平安。

  2008年10月6日,邻县当雄发生里氏6.6级地震,曲水县有强烈震感。周广智迅速与县委班子的其他同志分头深入各乡镇查看灾情,组织群众疏散,并积极为受灾群众申请活动板房、帐篷、棉被等救灾物资,确保无一人在危房中过夜,无一人受冻挨饿。

  去年7月30日,一场特大暴雨导致曲水境内318国道被泥石流淹没。当晚9点多,得知消息后,周广智亲自带队赶赴现场。

  天黑雨急,他卷起裤脚在泥泞中深一脚浅一脚,指挥抢险救灾。整整一个通宵,全身湿透,周广智却浑然不知。

  周广智还十分注重群众关心的教育问题。

  下乡走访中,周广智得知,曲水县教学点布局分散,办学条件较差,严重影响了办学质量。周广智说:“在一些偏远乡村教学点,甚至一个老师教5个年级,学生在校玩的时间超过上课时间,完全是在‘放羊’。”

  “再苦,不能苦了孩子!”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周广智带领曲水干部群众用两年时间,将原来的13所完小、19个教学点优化整合为7所完小,实现了“中学生集中到县、小学生集中到乡”。

  从此,曲水原有的办学模式被彻底打破,教学质量迅速提高,越来越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开心上学。

  坚守——

  “留下是为了让曲水的发展基础更扎实,让藏族群众早点过上好日子”

  留下,还是离开?

  2010年7月,3年援藏期满,是回到工作生活环境优越的江苏,还是继续坚守在青藏高原?是回到日思夜想的亲人身边,还是继续带领藏族同胞过上好日子?

  这样的问题,一度让周广智陷入纠结当中。

  他想起3年前,组织确定他到曲水援藏时,瘫痪在床的老母亲跟他说:“儿子,你放心去,把工作搞好,我还有家里其他人照顾。”

  他仍深深记得,刚踏上曲水这片土地时,迎接他的是洁白的哈达和醇香的美酒,还有一张张真诚而充满期盼的笑脸。

  决定,在刹那间完成,且义无反顾。周广智选择留在曲水,再干3年。

  周广智说:“留下是为了进一步改变当地落后面貌,使曲水的发展更具科学性和连续性,让曲水的发展基础更扎实,让藏族群众早点过上好日子。”

  周广智和曲水群众越来越亲近了,越来越像曲水人了。可群众也心疼地发现,周书记和来的时候相比,面容苍老了,皮肤黑了,白头发多了。

  周广智的母亲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她不知道西藏在哪个方向,也不知道西藏有多远。但她知道国家需要儿子到西藏去,说明儿子有出息。周广智到西藏后,老人每天若有所思地好像在等待什么人。别人问她:“你在等谁呀?”她回答:“我在等我儿子!”

  今年5月,母亲病情突然加重,不幸离开人世,远在曲水的周广智强忍悲痛,坚持处理完拉日铁路上的事情后才匆忙赶回家中。跪在母亲的灵柩前,周广智不禁失声痛哭。没有很好地孝顺母亲,没能见老母亲最后一面,这是他一辈子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前年,因一次意外事故,周广智妻子张德全的胳膊被摔成粉碎性骨折,做手术时,周广智赶了回去。想到曲水的工作,想到曲水更多的兄弟姐妹,周广智对妻子说:“我不能照顾你了,好多事情等着我处理呢,我得回曲水。”就这样,回去没几天,他又返回了工作岗位。

  今年7月,张德全所在的单位给了她两个月时间到西藏探亲。可7月正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大庆最忙的时候,周广智天天早出晚归,张德全待在宿舍连他人影也难见着。本来,早就商量好,让丈夫陪着出去好好玩玩,看看风景,逛逛八廓街,谁知结果是这样。

  周广智清楚自己确实没时间陪妻子,就对宿舍里呆了十多天的妻子说:“你还是回去吧。”

  相知莫如妻,张德全最了解周广智。她明白,丈夫每天给家里打一个电话,虽然通话时间不长,同样的话说了很多遍,但字字牵肠挂肚,句句情真意切。

  由于长期的高强度工作,周广智经常头痛失眠。去年10月,他得了肺炎,医生要求他住院治疗,但他放不下工作,一天也没有住院。

  整整10天,他每天中午和晚上下班后到县医院输液,输完液便回到办公室坚持工作。同事们看到他难受的样子,都劝他到内地休养一段时间,但是他坚决不肯。这次患病让周广智元气大伤,身体大不如前。 

  今年已经46岁的周广智就像个陀螺,不知疲倦地旋转着。“按规定,援藏干部四年援藏该有8个月的假期,可周广智加在一起只休息了80多天。”江苏省第六批援藏干部领队、拉萨市委常务副书记焦建俊告诉记者。

  坚守,是周广智作为一名援藏干部不变的信念。

  “西藏在我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援藏是我最大的心愿,就年龄而言,这次援藏也是我最后的机会。如果组织上能批准我的请求,我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西藏曲水人民满意,为泰州干部争光。”

  这是2007年5月9日周广智写给江苏省泰州市委组织部的援藏申请书。语言虽然平实无华,但字句之间却透露出一名共产党员无私奉献、勇于争先的精神光芒。

  有一种态度叫坚守;

  有一种性格叫执着;

  有一种人生叫追求;

  有一种情怀叫大爱无疆!

  周广智正是用自己的执着和坚守,为了曲水这方热土上各族百姓的福祉而不懈追求,把无疆大爱倾情播洒在雪域高原!

  (新华社11月1日电)

版权所有: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

备案号: 藏ICP备11000106号-3 藏公网安备5401020200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