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自己打80分”——访区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北大第三医院援藏医生李渊
来源: 西藏日报 作者: 本报记者 郑璐 时间: 2016-08-05
“我给自己打80分。”在自治区人民医院,记者见到了消化科主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主任医师李渊。他说,如果要用分数来评价自己一年来的援藏工作,他给自己打80分。
“那您觉得20分扣在哪里了?”“主要是刚来的时候,要适应高原气候,适应新的环境。过了一个月的适应期,我才慢慢进入状态,这一块儿得扣分。”李渊说,一年了,觉得自己收获了很多,升华了自己的内心和思想。但是,总觉得还能做得更好。“我们还要进一步提高自身技能,要加大保健知识的宣传力度,让广大人民群众意识到,保健比治疗更重要。”
2015年8月,李渊主动报名并经单位选派,参加了由中组部、国家卫计委、人社部组织的第一批“组团式”医疗援藏工作。“援藏是国家的大政方针,我们作为参与者,既感到光荣,又深感责任重大。”怀着对西藏人民的深情厚谊,在工作中,李渊尽职尽责,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在适应环境的同时,我也在观察环境。发现生活在高原的人们消化类疾病感染率高,像胃病、乙肝、酒精肝发病率都比较高,一个是和幽门螺旋杆菌的存在有关,还有一个就是不注意饮食卫生。”
根据我区实际情况,李渊一行在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科率先开展内镜下静脉套扎技术等新技术新疗法,积极组织举办各类学术活动,协助消化科召开西藏自治区消化疾病诊疗进展会议,努力提高我区消化学科学术水平。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完成查房5-6次/周,内镜操作30-70次/周,共抢救14人。开展的新技术包括: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硬化术、内镜下空肠营养管置入术、内镜下结肠减压术、内镜下上消化道出血联合止血技术、食管平滑肌瘤ESD术、内镜下贲门静脉曲张套扎术;制定临床规章制度8项、多学科讨论21次;申请西藏自治区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项目1项、协助科室开展课题3项、带领科室重点培养人员4人、会诊近50次;承办学习班1次、学习班授课2次、组织西藏医务人员与内地医院进行学术交流2次。在工作中,李渊性格随和、乐于助人,与同事相处融洽,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和尊重。
成功为一名2岁消化道出血患儿进行胃肠镜检查是李渊诸多难忘经历中的一次。李渊对记者说:“这是一名刚满2岁的患儿,但已有近1年的贫血史。因为贫血,她有明显的异食癖,平时喜欢吃泥土和卫生纸,生长发育也受到影响。”当患儿送到自治区人民医院时,孩子的面色十分苍白,当即被收入儿科ICU。儿科大夫详细询问了患儿病史,在第一时间邀请了消化科主任次仁央金和李渊会诊,并邀请了麻醉科主任易杰等医师进行了术前评估。李渊回忆说:“当时患者病情十分危急,但为这么小的患儿进行内镜检查,在自治区人民医院尚属首例,患儿家属也顾虑重重。”
麻醉科大夫制订了详细的麻醉及应急方案。“消化科没有小儿内镜,次仁央金主任灵机一动,想到我们目前给成人使用的经鼻超细内镜,它外径约5毫米,只有筷子一般粗细,具有良好的插入性,但以前从未尝试过用其给幼儿检查。”李渊说,他当即大胆决定为患儿进行手术,在麻醉科、消化科、儿科大夫的耐心解释下,家属放下了思想包袱。“患儿被麻醉后,在手术室护士的严密观察监测下,次仁央金主任全程用手按压患儿腹部,避免内镜成襻,我顺利地进行胃镜和肠镜检查,肠镜检查深入到回肠末端距回盲瓣30厘米处,证实患儿是小肠出血。”
这是自治区人民医院首次成功进行麻醉下低龄儿童的胃肠镜检查,充分体现了医院多科协作水平,使其在小儿消化道出血方面的诊治技术达到国家先进水平。孩子的家人非常感激,不断地说着“谢谢”。
“老百姓很真诚,他们虽不善言辞,但我能感觉到他们的感情如同雪山一般纯洁。”李渊说,“北京和西藏虽然相距很远,但是‘组团式’医疗援藏这个平台拉近了两地人的距离。即使离开了西藏,我也会想念这里。我给自己80分,因为还有徒弟,他们会把工作做下去,并且会做得更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