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日喀则的呼唤——山东省第七批援藏工作综述

来源: 西藏日报 作者: 时间: 2016-06-07

  “无怨无悔、勇往直前,奔向日喀则的呼唤……”这是山东援藏干部自己创作的援藏之歌——《奔向日喀则的呼唤》。正如歌中所唱一样,2013年6月,以赵志远为总领队的山东省第七批援藏干部肩负着山东省委、省政府和家乡人民的重托,满怀激情踏上日喀则市这片热土,开启了新一轮的对口支援工作。

  3年来,山东省第七批援藏干部始终牢记“援藏一任、造福一方”的神圣使命,以忘我的工作热情和扎实高效的工作作风,主动融入日喀则的改革开放和各项建设事业中,创造了“雪域高原第一座大型橡胶坝”、“海拔38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带最大规模植树造林工程”、“雪域高原最大体量的新能源光伏产业聚集区”等多个“第一”和“之最”,用真情和实干,续写了援藏新篇章。

  筑牢援藏根基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摸黑到家里”,这曾是南木林县柳果村的真实写照。山东省第七批援藏干部筹措资金900万元,为柳果村建设了新的民房、村委会、幼儿园、卫生室,配套自来水、水渠、广场、路灯和绿地,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关注民生,倾斜基层,是山东省援藏工作的一大特点。”山东省第七批援藏干部总领队、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赵志远说。

  记者了解到,3年来,山东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投入援藏资金1.3亿元,组织实施了桑珠孜区甲措雄乡斯玛占堆村搬迁、白朗县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昂仁县城镇化建设及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聂拉木县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南木林县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等项目,着力构建中心城区、重点县、重点城镇和新农村示范点协调推进、梯次发展的格局。

  同时,山东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对口支援的5个县、区分别建设一至两个集图书阅览、医疗服务、幼儿教育、民俗演出、婚丧嫁娶、基层组织活动于一体的农村社区文化大院,为镇村面貌有效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

  除此之外,援藏工作队还完成了农牧民职业技能实训基地、残疾人阳光康复中心、市人民医院设备配置以及桑珠孜区、白朗县、南木林县乡镇标准化卫生院建设;搭建了西藏首个人才培训网络平台,实现了桑珠孜区卫生服务中心远程医学中心与山东省省立医院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互联互通,培训新型农牧民实用人才12663人次;针对眼科、骨科等高原常见病重点领域,每年选派一批医生、麻醉师、护士等人员到山东省进行“组合式”培训,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高原常见病医疗队伍。

  培育“造血”功能

  在西藏,流传着“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的说法。白朗县县长赤列朗杰告诉记者,白朗县已名副其实地成为全区最大的高原蔬菜生产基地,全县蔬菜大棚达5400多座,露天蔬菜种植面积突破1万亩,蔬菜产量9000多万斤,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蔬菜大棚对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接近20%。

  培育“造血”功能,扶持产业发展,一直是山东援藏工作的重点。山东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立足日喀则市丰富的特色资源优势,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壮大地方财力、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把握好环保和安全底线的基础上,通过培育本土企业、壮大骨干企业、引进外来企业等方式,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记者走访山东省对口支援的5个县、区了解到,康桑糌粑、神猴药业、艾玛土豆、桑桑酥油、雅江源食品等一批与白朗蔬菜一样的“造血”产业,在山东援藏的大力扶持下,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渠道。

  日喀则市是旅游资源大市,且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在山东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的推动下,日喀则市提出了打造“神奇珠峰、神秘后藏、吉祥日喀则”旅游品牌,全力构建生态、民俗、边境、红色和宗教文化等“五位一体”的后藏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将旅游富民作为“造血”重点加以落实。

  赵志远介绍,山东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还全力推动日喀则市工业园和农业科技示范园等项目建设,大力推行“种、养、加”模式,大力发展种植、养殖、加工合作社和砖厂、民族手工业合作社,“造血”功能持续增强。3年来,山东省对口支援的5县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了20.8%、50.7%和33.4%。

  构建生态屏障

  日喀则市年楚河水生态橡胶坝作为高原第一座大型橡胶坝建成运行,促使年楚河实现冬季蓄水后,既可涵养水源、润泽林卡、保养湿地、沿岸农田保墒,又可在城市东大门形成一道靓丽的水景观带,同时,年楚河还与北面的雅江、南面的孜布拉河一起,形成三面环水、四季充盈的水生态环境。日喀则市群众对此津津乐道:“我们的城市越来越美了,环境越来越好了,这得感谢山东省援藏干部呀!”

  而雅江北岸南木林生态示范区建设也是山东省第七批援藏工作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雅江日喀则段平均海拔都在3800米以上,江边大多是寸草不生的沙砾荒滩……这一切都制约着高原大规模植树的开展。突破口就在南木林县!由湘河水汇入雅江时冲积而成的42万亩荒滩上,宜林地超过10万亩,与自治区规划中的“两江四河”流域造林工程不谋而合。

  “建设‘祖国西南安全生态屏障’,凸显环保发展,既是国家对西藏的要求,又是日喀则市一切工作的底线。我们在雅江北岸大规模植树造林,就是想为子孙后代留下一座取之不竭的‘绿色银行’。”赵志远说。

  记者了解到,雅江北岸南木林生态示范区累计投入资金1.3亿元,现已完成植树1.8万亩、120万株,林木成活率达95%以上,逐步形成集林木、草场、青稞于一体的综合性绿色产业体系和生态建设基地,昔日的荒滩地正在逐步变为新的绿洲,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项目相继落户,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显现。

  “我们是忠胆的齐鲁雄鹰,我们是坚韧的中华赤子。信念如珠峰,巍峨千年,我们牵手把希望火种点燃……”这首《奔向日喀则的呼唤》,唱出了山东省援藏干部的心声,更唱出了日喀则市的美好未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首页 新闻中心 信息公开 党的建设 部门动态 地市动态 民族团结 援藏专栏 视频中心 资料库 西藏党史 党报党刊
首页>援藏专栏>援藏生活
奔向日喀则的呼唤——山东省第七批援藏工作综述
来源:西藏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07日

  “无怨无悔、勇往直前,奔向日喀则的呼唤……”这是山东援藏干部自己创作的援藏之歌——《奔向日喀则的呼唤》。正如歌中所唱一样,2013年6月,以赵志远为总领队的山东省第七批援藏干部肩负着山东省委、省政府和家乡人民的重托,满怀激情踏上日喀则市这片热土,开启了新一轮的对口支援工作。

  3年来,山东省第七批援藏干部始终牢记“援藏一任、造福一方”的神圣使命,以忘我的工作热情和扎实高效的工作作风,主动融入日喀则的改革开放和各项建设事业中,创造了“雪域高原第一座大型橡胶坝”、“海拔38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带最大规模植树造林工程”、“雪域高原最大体量的新能源光伏产业聚集区”等多个“第一”和“之最”,用真情和实干,续写了援藏新篇章。

  筑牢援藏根基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摸黑到家里”,这曾是南木林县柳果村的真实写照。山东省第七批援藏干部筹措资金900万元,为柳果村建设了新的民房、村委会、幼儿园、卫生室,配套自来水、水渠、广场、路灯和绿地,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关注民生,倾斜基层,是山东省援藏工作的一大特点。”山东省第七批援藏干部总领队、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赵志远说。

  记者了解到,3年来,山东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投入援藏资金1.3亿元,组织实施了桑珠孜区甲措雄乡斯玛占堆村搬迁、白朗县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昂仁县城镇化建设及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聂拉木县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南木林县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等项目,着力构建中心城区、重点县、重点城镇和新农村示范点协调推进、梯次发展的格局。

  同时,山东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对口支援的5个县、区分别建设一至两个集图书阅览、医疗服务、幼儿教育、民俗演出、婚丧嫁娶、基层组织活动于一体的农村社区文化大院,为镇村面貌有效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

  除此之外,援藏工作队还完成了农牧民职业技能实训基地、残疾人阳光康复中心、市人民医院设备配置以及桑珠孜区、白朗县、南木林县乡镇标准化卫生院建设;搭建了西藏首个人才培训网络平台,实现了桑珠孜区卫生服务中心远程医学中心与山东省省立医院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互联互通,培训新型农牧民实用人才12663人次;针对眼科、骨科等高原常见病重点领域,每年选派一批医生、麻醉师、护士等人员到山东省进行“组合式”培训,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高原常见病医疗队伍。

  培育“造血”功能

  在西藏,流传着“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的说法。白朗县县长赤列朗杰告诉记者,白朗县已名副其实地成为全区最大的高原蔬菜生产基地,全县蔬菜大棚达5400多座,露天蔬菜种植面积突破1万亩,蔬菜产量9000多万斤,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蔬菜大棚对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接近20%。

  培育“造血”功能,扶持产业发展,一直是山东援藏工作的重点。山东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立足日喀则市丰富的特色资源优势,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壮大地方财力、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把握好环保和安全底线的基础上,通过培育本土企业、壮大骨干企业、引进外来企业等方式,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记者走访山东省对口支援的5个县、区了解到,康桑糌粑、神猴药业、艾玛土豆、桑桑酥油、雅江源食品等一批与白朗蔬菜一样的“造血”产业,在山东援藏的大力扶持下,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渠道。

  日喀则市是旅游资源大市,且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在山东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的推动下,日喀则市提出了打造“神奇珠峰、神秘后藏、吉祥日喀则”旅游品牌,全力构建生态、民俗、边境、红色和宗教文化等“五位一体”的后藏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将旅游富民作为“造血”重点加以落实。

  赵志远介绍,山东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还全力推动日喀则市工业园和农业科技示范园等项目建设,大力推行“种、养、加”模式,大力发展种植、养殖、加工合作社和砖厂、民族手工业合作社,“造血”功能持续增强。3年来,山东省对口支援的5县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了20.8%、50.7%和33.4%。

  构建生态屏障

  日喀则市年楚河水生态橡胶坝作为高原第一座大型橡胶坝建成运行,促使年楚河实现冬季蓄水后,既可涵养水源、润泽林卡、保养湿地、沿岸农田保墒,又可在城市东大门形成一道靓丽的水景观带,同时,年楚河还与北面的雅江、南面的孜布拉河一起,形成三面环水、四季充盈的水生态环境。日喀则市群众对此津津乐道:“我们的城市越来越美了,环境越来越好了,这得感谢山东省援藏干部呀!”

  而雅江北岸南木林生态示范区建设也是山东省第七批援藏工作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雅江日喀则段平均海拔都在3800米以上,江边大多是寸草不生的沙砾荒滩……这一切都制约着高原大规模植树的开展。突破口就在南木林县!由湘河水汇入雅江时冲积而成的42万亩荒滩上,宜林地超过10万亩,与自治区规划中的“两江四河”流域造林工程不谋而合。

  “建设‘祖国西南安全生态屏障’,凸显环保发展,既是国家对西藏的要求,又是日喀则市一切工作的底线。我们在雅江北岸大规模植树造林,就是想为子孙后代留下一座取之不竭的‘绿色银行’。”赵志远说。

  记者了解到,雅江北岸南木林生态示范区累计投入资金1.3亿元,现已完成植树1.8万亩、120万株,林木成活率达95%以上,逐步形成集林木、草场、青稞于一体的综合性绿色产业体系和生态建设基地,昔日的荒滩地正在逐步变为新的绿洲,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项目相继落户,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显现。

  “我们是忠胆的齐鲁雄鹰,我们是坚韧的中华赤子。信念如珠峰,巍峨千年,我们牵手把希望火种点燃……”这首《奔向日喀则的呼唤》,唱出了山东省援藏干部的心声,更唱出了日喀则市的美好未来!

  

版权所有: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

备案号: 藏ICP备11000106号-3 藏公网安备5401020200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