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支援在日喀则的实践与启示
来源: 西藏日报 作者: 丹增朗杰 时间: 2014-07-26
援藏工作是中央治边稳藏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确保西藏在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战略部署。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重大决策,2001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形成全方位对口援藏格局,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建立援藏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如今,全国对口支援西藏已走过了20年光辉历程。全面回顾援藏工作的成绩,总结援藏工作的经验,探索援藏工作的创新发展,对于推动日喀则地区营造和谐稳定、科学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生态良好、党的建设六个新气象,建设发展稳定先行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坚持团结协作,对口援藏工作成效显著
日喀则地区位于西藏西南部,是人力资源大地区、农牧大地区、矿产大地区、旅游文化大地区、边贸大地区。由于受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等原因的影响,经济基础薄弱,内生动力不足,优势资源难以盘活,发展相对滞后。1995年,根据中央的统一安排,日喀则迎来了上海市和山东省首批援藏干部,翻开了地区发展史上对口受援工作的新篇章。2001年,上海市和山东省各增加1个援藏县,新增加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宝钢集团、中化集团对口支援8个县,并逐步将部分系统和行业部门纳入支援范围,形成了全方位援助格局。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将对口援藏工作延长至2020年,并建立了援藏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对口援藏工作内涵。20年来,在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在对口支援日喀则地区四省市、两企业的高度重视和精心组织下,援藏干部牢记使命、不负重托,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与日喀则各族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团结协作,扎实工作,成为推动日喀则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力量,有力推动了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推动经济跨越发展。对口援助资金和项目是拉动日喀则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四省市、两企业按照中央部署,精心组织对口支援工作,以资金和技术援助为重点,以项目建设和合作交流为载体,不断加大对日喀则的援助力度。20年来,四省市、两企业共为日喀则地区援建项目2735个,投入各类资金61.74亿元,广泛涉及农牧林水、工矿边贸、教科文卫、城市建设、生态环保和人才培训诸多领域,一批援建工程被评为优质工程、样板工程。上海路、山东路、黑龙江路、吉林路以及上海广场、山东大厦、黑龙江珠穆朗玛国家公园、吉林喜马拉雅特色产业园、宝钢文化中心、中化综合商贸楼等一大批重点援建项目的建成,闪烁着民族团结的光辉,极大地改善了基础设施,提升了城市形象,增强了日喀则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在对口支援工作的有力推动下,日喀则地区生产总值连续多年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
(二)加快民生发展改善。“民生为重,富民优先”是新时期援藏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只有把有限的援藏资源最大限度地向基层、向农牧民倾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援藏成果普惠各族群众,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援藏工作的经济社会效益。20年来,四省市、两企业高度重视民生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始终坚持向基层倾斜、向农牧民倾斜的原则,将70%以上的援助资金投向了民生工程。加强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村村通水、通电、通路、通广播的“四通工程”,改建和新建农牧民住房,整治周边环境,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牧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扶持致富带头人、提供优良种畜、发展特色种养业等,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农牧民收入明显增加。安康示范村工程和安居工程使广大农牧民直接受益,促进了社会安定团结。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四省市、两企业投入数亿元资金,援建教育基础设施项目,极大改善了师生教学条件、生活条件。加大文化惠民力度,援建了地区博物馆、日喀则网、科技交流中心、各县文化活动中心、地区有线电视网、中波转播台、广播电视译制播出中心、日喀则电视台采编综合楼、吉林电影院等项目,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建和扩建地区人民医院和各县人民医院,进一步健全地、县、乡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有效提升了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日喀则地区是十四世达赖集团渗透破坏和境内外敌对分子潜入潜出的重点区域,对口援藏工作始终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20年来,广大援藏干部与当地各族干部群众一起,坚持五湖四海和“三个离不开”的原则,牢牢把握“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自治区关于西藏反分裂斗争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自觉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坚定站稳政治立场,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体现出了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不断加大对维稳工作的投入力度,夯实反分裂斗争的物质基础,有力打击了以十四世达赖为首的分裂势力的嚣张气焰,有效维护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全面确保了社会局势持续稳定和祖国边疆安定团结。
(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实现对口支援工作的长远效益和受援地的持续发展,关键是“输血”与“造血”并举,深化科技和人才援助,输入先进知识和管理经验,不断提高本地人力资源素质。20年来,四省市、两企业高度重视人才和科技援助,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方式,以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为突破口,以实施种草养畜与青储饲料技术示范项目、农业高效循环经济示范研发与农牧测土配方施肥科技项目为重点,邀请专家、技术人员近百批次进藏开展业务技能培训。同时,四省市、两企业援藏干部特别注重传播内地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立足实际、创新形式、言传身教、活学活用,用先进的思想观念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引导带动当地干部群众,有效提高了受援地的持续发展能力。
(五)增进民族团结情谊。对口援藏工作是深化各民族交流合作、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渠道。援藏干部肩负着以实际行动增进民族情谊、共建中华民族美好家园的重任。20年来,四省市、两企业援藏干部扎根西藏、读懂西藏、奉献西藏、融入西藏,实现从客人到主人的角色转换,把工作的热情转化为对日喀则的热爱,把日喀则当成第二故乡,把日喀则各族人民当成亲人,积极搞好四个团结,即与受援单位班子团结,维护组织权威;与藏族干部团结,搞好民族和谐;与长期在藏干部以及兄弟省市援藏干部团结,架起发展桥梁;与农牧民群众团结,夯实团结基础。20年来,先后有多名援藏干部和援藏工作队被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援藏干部用实际行动唱响了一曲曲民族团结颂歌。
(六)提升干部队伍素质。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干部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党的治藏稳藏兴藏强藏方略的贯彻落实。四省市、两企业高度重视援藏干部选拔培养工作,坚持德才兼备、择优选拔的原则,将一大批思想观念新、工作作风实、业务能力强的干部选派到日喀则,优化了队伍结构,提高了能力素质。20年来,四省市、两企业共选派1073名优秀干部到日喀则地区开展援助工作,他们与在藏干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实现了共同提高、共同进步,增强了全地区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