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西藏”永不褪色的故事
来源: 西藏日报 作者: 王菲 见习记者 丹增群培 时间: 2014-04-24
核心提示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和平解放西藏,之后又为了建设新西藏,一批批由不同民族组成的军人、干部、群众,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远离家乡和亲人,来到西藏这片热土上。他们曾经为了新西藏的建设和发展、为各民族大团结贡献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至今仍为建设“六个西藏”发挥着余热。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今天仍有不少他们的子孙后代继承了他们的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各条战线上奋斗。他们被尊称为“老西藏”,他们留在西藏工作的子孙后代被称为“藏二代”、“藏三代”。
今日《和谐高原》,让我们重温他们他们的感人故事,并以他们的精神为鼓舞,倍加珍惜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好形势,让民族团结坚如磐石。
故事一 德吉: 川藏公路不仅是条公路,更是互联互通的大道
“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这是对“藏一代”最多的形容。他们以大无畏的精神,用汗水和鲜血乃至生命,在世界屋脊上修通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公路和施工极为艰险的川藏公路。
60多年前,以十八军为主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各路进藏部队奉命从四川、青海、云南、新疆向西藏挺进。他们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徒步近3000公里,风餐露宿,与藏族民工共同努力,仅凭双手和简单的工具,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他们忍着饥饿开垦荒山,在雪域高原播下第一批希望的种子,打通了联络外界的桥梁。
年逾八旬的德吉老人祖籍在山南地区曲松县,现在生活在拉萨。她的丈夫格桑朗杰就是曾经参与建设川藏公路的一名民工。她告诉记者,当时在筑路过程中,大家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极其恶劣,许多解放军都是穿着破鞋坚持施工。有的人脚上已经磨破了皮,但是只要藏族民工的鞋子破了,解放军就会用连里的牛皮为民工缝制皮鞋。“我们家当时很穷,没有鞋穿,解放军还特意为我和丈夫分别缝了一双鞋。我年龄大了,很多事记不起来了,但这件事我一直不会忘记。”德吉老人说着,眼里闪着晶莹的泪花。她说,当年解放军筑起的不仅仅是一条公路,更是共产党和藏族人民互联互通的大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