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人大 | 自治区政府 | 自治区政协

论藏族天葬习俗的成因及其生态文化价值[1]

来源: 中国藏学网 作者: 洲塔 刘嘉尧 时间: 2014-10-14

  [摘要]藏族天葬习俗是在自然因素、游牧生计方式与宗教思想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帕·当巴桑吉及其弟子玛久拉仲将藏传佛教中观论的思想引入藏族葬俗,他们提倡的宗教修持成为天葬普遍流行的主要原因。天葬蕴含的生态文化价值对“回归自然”人生观形成、维护藏区良性生态循环和对藏区未来生态开发的伦理支持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藏族;天葬;成因;中观论;生态文化价值

  一种文化习俗的产生和发展必然有其内在的原因。藏区特定的地理位置与生态环境是天葬形成的原因之一。藏族怀着对自然的敬畏,认为生命结束时就理应尽快回归自然,这是送别逝者最质朴的方式。藏传佛教中观论中体现出来的关于“断除我执”思想为天葬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藏区自然环境和藏传佛教思想的双重影响下,天葬成为藏区最普遍的丧葬仪式。从客观上,天葬也反映出藏族特有的生态伦理观,对藏族自然环境的保护和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具有深远的意义。

  1.藏族天葬习俗的自然成因

  青藏高原的高度一般在海拔2500到4500米之间,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由此,使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大风最多的地方。宜农土地只占土地资源的0.94% ,宜牧土地则达54%。适宜放牧的草场虽广阔,但高海拔造成的冻土层深厚,并没有在生物作用下发育成土壤。青藏高原独特的土质状况加之藏族生产力的发展缓慢,使得开掘地穴埋葬尸体的行为很难形成一定规模。土葬自然不是首选的丧葬方式。由于气候的原因,青藏高原的植物生长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在高原上很少可以见到枝叶繁茂的高大植物,可以利用燃烧的植物类资源并不多,有限的木材资源基本用于日常的生产与生活之中。利用木材进行火葬对普通的民众来讲是要付出昂贵的代价的。即使是进行了火葬,尸体焚烧之后产生的遗骸需要进行再次处理,繁琐不便,火葬也不是高原葬俗的有利之选。青藏高原虽然河流众多,但大部分溪流平缓,大江大河的发源处又地处险峻,交通不便,运送尸体的过程较为困难。同时,水葬很容易污染源头的水质,可能会影响下游地区用水的水质,加之藏族先民在原始信仰中对高山与湖水的崇拜,因此水葬也不是理想的丧葬方式。在高寒游牧地区,藏族与草原、畜群相伴生活。在这个草原生物循环体系中,必然有因自然规律(死亡)而形成生物遗体,高原经常性的高寒气温,使尸体不会在短时间内腐烂。这就给天葬中的鹫群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在青藏高原,只有大批成群的鹰鹫才可能迅速的完成清理解决尸体的任务。青藏高原鹰鹫及其生理功能的存在,使他们成为天葬最为理想的载体,也是促成了天葬习俗形成的自然因素之一。

  我国五大牧区中的三大牧区几乎都在青藏高原。藏族游牧区域分布很广,从西藏阿里到四川的松潘、阿坝,再到甘肃的甘南,基本都是连成一片的草原。在草原上的藏民用游牧的生活方式繁衍生息,形成了独特有力的自然经济方式。在牧民的传统意识中,人——畜——水草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只有这个整体的良性循环才能带动自身的生存繁衍与发展。在这个循环的过程中,自然规律是必须遵循的法则。藏族牧民根据总结的生态知识与生产文化,按自然变化而动,根据草场的生长程度和当地的气候条件来确定放牧的区域。千百年来,人畜都遵循着一年四季天气变化而游牧。这种恒定的路线,牧者守护和驾驭着畜群,世代守护者高原的纯洁与宁静。[2]游牧的生活方式客观上并不能产生浓厚的乡土观念。这种把自己当做自然过客的心理与农耕地区中“入土为安”的意识截然不同。让亲人回归大自然,魂归蓝天之际,在养育他们的自然怀抱中消逝,是对逝者最好的归宿。

  综合上述的环境因素的存在,使天葬成为藏族先民,尤其是藏族牧民主要选择的丧葬方式。

  2.天葬的思想渊源及其在藏族地区的传播过程

  (1)天葬产生的思想基础——中观论  中观论是佛教的基础理论之一。9世纪以后,中观学说开始由各位高僧大德广泛论述,并教授传布于各地。《中观论》为古印度龙树造,亲目注,全书主要内容是表述龙树“八不缘起”和“实相涅槃”的思想。这种思想发起的根源在于使人可以发现自己更深层的本性,进而阐明般若性空的道理。中观论认为,人们所执着的不过是一种五蕴(色、受、行、想、识)的结合,当这种结合离散之后,唯一剩下的只有灵魂。人的身体其实并没有一种真实的存在,它既无自性,也无实体。尸饲鹰鹫的天葬思想形态最早源于中观理论中的“人无我”,断除“我执”之思想。[3]这也足以说明天葬并非是伴随着佛教产生而出现的,而是佛教发展到一定阶段对藏族葬俗产生影响的结果。而真正使中观思想契入藏族葬俗的是印度瑜伽僧帕·当巴桑吉和他的弟子、觉宇派的创始人玛久拉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

备案号: 藏ICP备11000106号-3 藏公网安备5401020200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