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翻译家对中国文化之影响

来源: 显密文库 作者: 时间: 2015-04-27

  一、佛经翻译的历史盛况

  中国人知道有佛教,是在西汉武帝通西域之后。现在翻译界有许多学者,以为佛经翻译是东汉安世高开启的,其实不然。最早的佛经翻译,是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出现的,当时贵霜帝国大月氏王遣使来中国口授佛经,博士弟子秦景宪协助来使伊存口授佛经。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4年)又有佛僧迦叶摩腾、竺法兰来华翻译佛经。佛经大规模传入中国,是在东汉桓帝建和年间(公元147年后)安世高来华译经之后。至此以后大约七百年,印度佛教通过佛僧译经传教,持续深入中国,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宗教、哲学、政治、艺术和人民的日常生活,直到唐朝后期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灭佛事件,这一状况才有所改变。然而,佛教传播短暂中断之后,又在后世迅速复兴,在中国文化史上,佛教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多功能角色。

  中国文化的发展史离不开佛教,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壮大和发展,又离不开历代佛经翻译家及其弟子。因为历史上佛经翻译,主要发生在唐武宗之前的八百年,故本文的论述重点也集中于东汉至中唐这一段时间。

  佛经翻译运动大体上经历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自西汉哀帝年间(公元前2年)至东晋后秦的大约四百年,这一阶段的佛经翻译,主要是由外来的佛僧担任主纲。如前所述,最早来华的外国佛僧翻译家伊存、迦叶摩腾、竺法兰,之后有安世高、支娄迦谶、真谛、昙无谶等(多来自天竺、安息、月支、康居)。第二阶段自后秦弘始年间(399年),鸠摩罗什来长安至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这四百多年,佛经翻译主要由中国本土的佛僧担任主纲,著名翻译家有鸠摩罗什、佛陀跋陀罗、玄奘、义净、不空等。这二个阶段里,中外主要翻译家所承担的翻译地位,也符合外来语言文化从陌生到熟悉的自然传播和发展过程。

  二、佛经翻译家的历史地位

  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其经文都是西域文字、伊朗文字和印度文字。最先为犍陀罗文、焉耆文(吐火罗语A)、龟兹文(吐火罗语B),后来则是巴利文、梵文,能够读懂原文的人极少,而绝大多数人,只能依赖佛经翻译家的语言文字水平和见解去了解佛经。于是,在这样的文化传播过程里,佛经翻译家首先便是外国语言的解读者和翻译者。就翻译的数量和种类,东汉至唐朝的佛经翻译,堪称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而且其成就维持了一千余年之久,也未被后人超越。近代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中的翻译成就,是否超越第一个高峰,还有待研究,在此不便贸然定论。

  不仅如此,当这些外语解读者和翻译者,在经历跨文化初级传播的过程后,并没有像现代意义上的部分翻译家那样停足止步,而是常常以所翻译的佛经为依据(相当于课本),身体力行地向他们的中国读者传经布道。因而,他们的身份已不仅是翻译家,还是新的社会教化的推行者,或可称为社会教育家。在这点上,佛经翻译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就已超越了绝大多数现代意义上的翻译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