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人大 | 自治区政府 | 自治区政协

论新媒体环境中民族新闻“多元一体”再现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8-02-24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民族,各个民族在长期交往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多元一体”格局。作为对民族地区社会生活的媒介再现,民族新闻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关系的反映。在新媒体环境中,民族地区媒体技术呈现出分众化、社交化、多元化等特征。如何再现中华民族由“多元”走向“一体”的历史脉络与发展现状,是新媒体环境中民族新闻的责任和使命。

  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及其再现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合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中华民族起源于多元,中国众多的民族不是由一个民族集团衍生而来,也不是只发端于某一个地区,而是呈现满天星斗的景象。在“多元”基础上,各民族经过不断的迁徙、杂居、通婚和交流,从而实现“一体”的密不可分关系。

  把中国各民族维系于“一体”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秦汉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了支配中国两千余年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历代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都认同自己是中国境内的民族,以统一中国为己任,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视为中华正统。二是各民族相依互补的经济文化联系,国家的长期统一密切了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使各民族的共同因素日益增多,一致性不断增强,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休戚与共关系,从一个较为松散的民族,变成了一个团结、统一、强大的民族。“多元”与“一体”互为前提:“多元”以民族融合的“一体”为背景,“一体”以民族文化的“多元”为基础。

  新闻是对社会生活的再现,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窗口。以少数民族群体、民族区域和民族之间关系为报道对象的民族新闻,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再现,建构起人们对民族关系的认知。一方面,中国各民族在服饰文化、医疗科学、经济贸易、音乐舞蹈、日常起居、语言文学等领域保持着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新闻反映出各民族在历史发展、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上的“多元”;另一方面,各民族长期互动过程中逐步形成一种逐步趋同的“辐合事实”,民族新闻对民族交往、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等方面的报道,在起到民族间沟通作用的同时,展现了各民族自强不息、自尊自爱、坚韧不拔、艰苦卓绝的“一体”意识,由此形成中华民族“多元”走向“一体”的媒介图景。

  传统媒体环境中,民族地区社会构成相对单一,媒体市场化发展较为滞后,受众的媒介素养不高,民族新闻能够相对有效地开展议程设置,实现对各民族“多元”与从民族认同上升到国家认同“一体”的再现。在新媒体环境中,信息流动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传播主体不再仅仅是传统媒体,传播渠道分众化和内容社交化。随着民族社会的不断开放,受众对媒体的选择和信息的甄别能力增强,民族新闻需要在新媒体环境中重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关系。在“多元”与“一体”的两个维度上,民族新闻的“多元一体”再现可以拆分为两个命题:民族新闻如何在“一体”的框架下再现各民族的“多元”?又如何在“多元”的基础上再现中华民族维系于“一体”?

  二、新媒体环境中的民族“多元”再现

  “民族”一词源于人类差异性的界定,孙中山先生认为民族由血统、生活、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五种自然力构成。出于对本民族的自我认知和自豪感表达,民族新闻本能地肩负着对本民族“多元”再现的职责。在新媒体环境中,民族新闻从传播主体、渠道、内容等方面为这种“多元”的再现提供了广阔空间。

  (一)传播主体的多元化

  在以往对民族新闻的传播中,往往依赖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由于媒体掌握信息来源、发布渠道等方面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传播主体的垄断。随着近年来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基于网络及其衍生媒体发展而来的传播主体增多,以微博、微信和各类具有聊天、直播功能的APP等为代表的新媒体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民族新闻的传播中,从而打破了传统媒介对民族新闻传播的垄断,为展现民族新闻的“多元”提供了条件。

  作为完整的传播主体,新媒体必然具有传播的自觉性和自主性。一方面,依托于传统媒体发展而来的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号等,其议程设置在总体上遵循原来媒体的报道方针,并根据网络环境加工新闻和补充相关信息,使其更加贴近网络的话语表达方式与受众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由非传统媒体特别是团体、个人创办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突破了传统媒体难以覆盖的少数民族工作动态、风俗文化和身边发生的故事等新闻主题,极大地拓展了民族新闻“多元”的外延和内涵。

  (二)传播渠道的分众化

  传统媒体受新闻版面、播出时段等条件限制,对民族的“多元”多从官方角度进行报道,难以进行微观层面的细致关注,而受众也缺乏选择民族新闻的能力。随着民族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体制机制的改革,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特权被打破,而受众媒介素养的不断提高促使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越来越普及,这为媒体分众化传播和受众通过微信、微博等渠道获取信息创造了条件。

  在新媒体环境中,媒体可以根据受众的职业身份、阅读习惯、兴趣爱好等,在一定的时间节点和内容设置上推送民族新闻,满足受众对民族“多元”认知的需要。同时,新媒体激发了受众的个体意识,在个人媒介产品上的消费趋势显著。受众趋向接受与自己兴趣相关的媒介产品,包括民族地区自然风光、手工艺产品、地方文化、传统体育运动等。在媒体与受众的长期互动中,更为精确与稳定的传受关系逐步形成,民族新闻的分众化传播得以实现。

  (三)传播内容的社交化

  新媒体传播环境的最大特点在于传者与受众身份的重构:原有信息传播的单向机制转为双向的对称反馈机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在仪式、节日、神话、宗教、建筑、饮食、歌舞、体育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民族性格乐观、民风淳朴、待人方式各具特征。对少数民族受众而言,对本民族的事务有着更为强烈的表达欲望,而新媒体的分享、转发、互动等交流形态又为这样的表达提供了可能;对其他民族受众而言,正是从对“他民族”的认知中形成对“本民族”的认知,可根据自身实际去解读民族新闻,并发表看法和意见。

  在民族新闻反馈的过程中,受众的参与实际上完成了新闻的再生产。传播主体原来的议程设置被接受、补充甚至颠覆,这无疑进一步丰富了民族新闻“多元”的一面。受众对新闻的再生产可能再次成为媒体议程设置的依据,以此循环。例如,当前较为活跃的“今日民族”“关注苗乡”“十二罗生门”“觉树下”等微信公众号,无论是传者与受众的互动,还是受众之间的互动,都体现出民族新闻的社交化特征,进一步推动着民族新闻“多元”内容的生成。

  三、新媒体环境中的民族“一体”再现

  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纵观历史,各民族在物质上互通有无的交往与精神上相互的影响,促成了民族关系走向有机统一的整体。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前进的道路上,实现各民族、各地区均衡发展是国家当仁不让的责任,中央对少数民族的各种优惠政策是维护国家统一的现实需要。无论是民族交往中的相濡以沫,还是民族制度上的顶层设计,都是新媒体环境中民族新闻需要再现的内容。

  (一)传播主体的权威性

  新媒体环境催生了民族新闻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但也带来了民族新闻的碎片化和猎奇视角。民族“多元”特征得到丰富的同时,充斥着大量冗余信息。部分传播主体过度关注民族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一面,仅仅停留在对奇风异俗的展示和观看层面上,忽视对民族文化内涵的深刻透视。典型的是一些媒体喜欢将镜头和笔触聚焦巍峨的雪山、辉煌的寺庙和朝圣路上的信众等景象,夸大民族文化中的差异性以吸引受众眼球。

  民族新闻关乎民族认同、民族发展、民族团结,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传播视角上的偏差,因而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在民族地区,只有传统媒体拥有合法的采访权,行业准入制度决定了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依然掌握着新闻来源、传播渠道、核心受众群体等方面的优势。中央对民族地区的发展政策、各兄弟省市对民族地区的援建、民族地区对中央政策的拥护、民族地区重大突发事件等,仍然是新媒体环境中民族新闻的主题。在越来越多的传播主体关注民族“多元”背景下,发出民族与国家关系中的“一体”声音,既是媒体新闻报道的应有之义,又是民族新闻中的“稀缺资源”。

  (二)传播渠道的专业性

  随着民族地区新媒体技术与人才的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开通了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从最初试水到由专人负责,再成立专门的部门与团队,民族新闻传播渠道的专业性不断增强。例如,西藏日报社不断加大在新闻网站、数字报刊、微信公众号方面的投入,目前微信公众号的关注人数接近10万,单条微信新闻转发量多达30万人次,远远超过了每日报纸的发行量;2018年初正式运行的中央厨房,通过在新闻生产与发布的渠道、内容、形式等方面建设,以实现全媒体看西藏。

  传播渠道的高效化、规范化、常态化运行,为民族新闻的“一体”再现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方面,这些微博、微信可以向民族地区受众有针对性地传播文字、语音、视频和图片,便于受众了解新闻,使信息公开的手段和受众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专业化;另一方面,通过跟帖、留言、转发等方式,受众尤其是民族地区受众增加了对党和政府工作的了解,拉近了中央与地方、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距离,增强对中华民族由“多元”走向“一体”的认同。

  (三)传播内容的服务性

  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内部,媒体承担起传达党和政府意志、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任务。长期以来,民族新闻以积极正面的价值取向,强调党和国家在民族地区现代化中的推动作用和群众对这一历程的身怀感激,并对分裂势力和国际敌对势力予以鞭挞。这类报道对“一体”的再现在一定时期内作用显著,但容易产生报道模式僵化和受众审美疲劳。在新媒体环境中,传播内容在被解构的同时,又为新的建构提供了途径。民族新闻要注重从受众可感知、可体验的事实出发,尽量用平视化的报道视角述说民族与国家间的“一体”关系。

  新媒体环境为民族地区受众提供了更多的信息选择,使其在信息接收过程中逐步成为更具有能动性的主体。传统媒体以及其他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加强传播内容的服务性。例如,政府部门或新闻媒体在微信平台上及时发布公共服务信息,报道重大突发性新闻事件,提供各类政策法规方面的咨询,甚至通过短信方式把信息直接发送至受众手机。为更好地服务民众,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还应发布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内容,提升传播的时效性、实用性、贴近性,在增强受众对媒体依赖性的过程中,实现受众对民族与国家“一体”的认同。

  四、结语

  新媒体环境为民族新闻的生产、传播、接受和反馈提供了开放的空间。民族新闻既在“多元”的再现上更加丰富,又存在追求新奇和凸显刻板印象的风险。基于维护多民族统一、展现民族地区发展成就、回应国际舆论的需要,民族新闻对民族关系“一体”再现往往优先于对“多元”的再现,但“一体”的产生必须是建立在“多元”基础之上的。民族新闻对“多元”再现的真实程度,决定了民族关系“一体”的巩固程度,否则“一体”再现缺乏“想象的共同体”依据,难以获得广泛认同。

  总之,在新媒体环境中,民族新闻要回归民族群体、民族地区发展中的社会百观,既是对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现状、各民族间交往以及民族群体利益诉求的客观反映,又是承认与正视不同民族间文化差异、促进中华民族由“多元”走向“一体”的必然要求。只有当民族新闻以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方式实践时,媒体之于多民族国家信息桥梁、社会整合等功能才能获得充分的发挥空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

备案号: 藏ICP备11000106号-3 藏公网安备54010202000062号